只生欢喜不生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0
关注水墨画家林曦有好几年了,刚开始是在微博上欣赏她的画作,后来又在公众号上读她分享出来的文章。她对待生活,对待工作和人生的态度,都给我带来很深的触动。这次出版《只生欢喜不生愁》的散文集,我更是第一时间去书店下单。

阅读的快感是不言而喻的。虽然集子里的很多文章都或多或少在公众平台上看到过,但在重读的过程中,仍忍不住一段段地在书页上画线。那些优美的言辞,极有间地的感悟和心得,皆若灵光闪照,映射进读者的心底。

“只生欢喜不生愁”这句话,出自清代国学经典书籍《养真集》,它的上一句是“神仙无它法”。对于喜忧掺半的人间和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的生活常态,只有欢喜没有愁烦是很难抵达的境界。林曦说,她之所以选取这句话作为集子的书名,并不是说世上没有愁烦,而是说,你要去选择自己的生活,哪怕有种种不如意,你仍然有选择的空间,离开厌烦,走向爱悦。

林曦爱玩,从她给自己起的“林糊糊”的笔名就知其天真和率性。喝茶,跑步,看电影,听曲,弹琴,旅游占了她生活很大一部分的内容。她在书里写道,春天是我最忙的季节,因为我喜欢看春天里的花,整个四月份,我都在北京的各个大公园里留连,欣赏花儿盛放的姿容。有人看花可能是附庸风雅,我是太热爱了,有时候会追着花期,看到欧洲去。

她最喜欢的是李渔在《闲情偶寄》里描述的状态:将生活中的一切休闲乐趣,包括午睡这样小小的细节都当作值得反复玩味的事,而像歌舞、服饰、花卉、建筑、仪容、饮食、器玩等雅致之事更需要细细品赏。听说今夜海棠花要开,即刻乘兴而去,秉烛夜游。

但即便这么爱玩的人,论起工作来,却一点不马虎。自小研习水墨画的她,中央美院毕业后,在2011年创办暄桐教室,那年她才28岁。教室开办7年,应者如云。很多学员都是每周从异地飞往北京去上她的课。年初开始推广的线上课程,更让她声名远播,追随者众。虽然创办暄桐教室的初衷非常简单,仅仅是因为想与同好们三不五时的有所交流、分享,在保持自己生活的同时也不至于太与世隔绝。

她不但自己坚持每天清晨六点即起,开始书法绘画的日课练习,更要求所有学员每日写字不能少于半小时。她说,每天的半小时是个基本的量,愈多愈好。没有量的积累,不可能有质的变化。她反复向学习者们强调,持续练习的不只是你的技艺,更有定力,要完成,不要完美。

林曦很喜欢跟人谈手艺人的快乐,她认为这是一种信心。因为手艺人可以获得一种不假外物的自由,可以不用讨好他人活着。你只需要一个人专心投入技艺,手虽忙着,但心神是放松而享受的,而其中的专注本身就是养神养生,这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对于困扰常人的人情往来,她亦有自己的哲学。她说,把宝贵的精力都用在“对付”上实在是件很浪费的事情,你出一招,我出一招,讨价还价,把人生的情义和美感都一招一招拆没了。要求别人是件失望又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要求自己则来得简单很多。她的这份简单里,有种说不出的潇洒和痛快。前

些时日有老友向我倾诉苦闷,说自己本着善良的初心,帮助身边的亲戚,但结果却非常不如人意,他很是沮丧和懊恼。我便将林曦的处世哲学拿出来劝导他,你助人的初心是对的,过程中又非常努力,至于结局如何,是你控制不了的事情。在这件事情中,属于你的部分你已经完成,放下即可。在所有的人际交往中,几乎都适用林曦给出的打拳法,把自己的一套拳漂漂亮亮在山头打完收工,然后背上行囊,徒步前行,看见风景好的地方,再独自练拳,你只要觉得自己这一次打的比上一次好就行。不管别人对错好坏,把自己的部分做到最好,但求问心无愧。这样看来,“人情”亦并不是很复杂。

在《只生欢喜不生愁》这本书中,作者恳切地向读者建议,人生变幻,总需要一样事物得以依止,可居可游。学一门手艺,便是一种解决之道。这个道理在于用心做事能让你更专注,而这份专注必然会给心境带来回报。这个手艺不一定是写字画画,巴菲特看报表是一种手艺,做蛋糕是一种手艺,莳花弄草是一种手艺,把红烧肉做好吃也是一种手艺,在街上跳广场舞跳到自己很高兴也是。

林曦说,她的手艺是写字画画。就算天塌下来,摊开纸,蘸点墨汁,我就会觉得世界一片安静。其实,无论这个手艺是什么,最后它都会变成你本身,成为你的护佑。如同老舍先生曾说的一句话,文艺不是我的浮桥,而是我的生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