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白到知识大咖,读书用这3招就够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4
01

读书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

翻开书就看,合上书就忘。读书就像大水漫过石头,什么都留不下。

不知道该读什么书,读了也不知道啥时候用,要么觉得读书没用,要么觉得自己没用。

同样是读书,为什么别人读书2-3个小时就完,之后还能讲给你听?为什么你读一本书需要一周10几个小时,然后还记不住?

你别以为是自己记性不好或不够认真,其实是你压根就不会读书,就好像不会游泳的人用尽全力扑腾却还在原地打转,会游泳的转眼已经50米开外了。

不会读书就不会学习,面对未来,没有学习力你就没有明天。

普通人读书就只是“读”书,是一个维度的学习;而大咖们“读,写,讲”三管齐下三个维度,把多个感官综合利用边学边习,你说哪个更高效?如果说读是在一个维度上做加法,那么读,写,讲就是在用三个维度做乘法,效能当然是指数级的增长。

这种读写讲三维读书法还有一个重要的心法,那就是:以教为学,教学相长。

02

把一本书读完就能给别人当老师,听上去很美,如何才能做到呢?

只要把书读,写,讲学习3遍,就能轻松实现。这个方法其实被我们无数的老师已经用了很多年,效果杠杠滴,只是没有人总结出来你不知道罢了。

第一遍,读。

拿到书第一遍是检视阅读。先从序言或导读目录开始,然后通读第一章,对全书的价值和整体体系脉络先有一个直观地印象。就像我们看一幅画,第一眼先认识它,发现它的特点和风格等等,之后就可以把后面的章节快速浏览一遍,对各章节的知识点有个初步认识。

第二遍,写。

经过第一遍的通读,我们知道了全书逻辑脉络和重点,就可以开始重点精读了。这时候读书笔记就必不可少了。毛主席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学者钱钟书先生的家里没有基本没有书,却有几百本读书笔记,读过的书都变成了笔记。可见记笔记有多重要。

我以前读书的时候不划重点不记笔记,一本书读完还像新书,所以书读过就像水流过一样没有痕迹。这也是许多人的通病和学习没有效果的根本原因。

记好读书笔记有两个关键:

1、建立逻辑树。结合书的目录找到各个概念知识点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全书的逻辑脉络就是一个树状结构,我们称为逻辑树。

2、提取知识卡。知识不是一块块砖头或零件,而是由不同结构组成的知识模块,就像一个轮胎一个变速器由数个零件组成一样。知识往往是以概念理念模型等等形态呈现的,这就是我们要提取的知识卡,这就是我们读书的“淘金”过程。

做好了这两步,书上的知识就被我们内化和容易提取了,学到知识和随时调用知识的问题就解决了。

第三遍,讲。

学了知识什么时候用?如何用呢?最好的答案是:教会别人,马上用。

196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的学习方法被称为费曼技巧,一经披露就赢得了广泛的赞扬和关注。

费曼技巧的核心原理就是:以教为学,让学习者学习时直接从学生转换为教师的角色,学知识以教会别人为目标。因为要教会别人就需要把学来的知识转换成自己的语言,和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嫁接催化,才能把知识内化变成自己的知识,所以教会别人,自己当老师就是最高效的学习。

生活里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人,平常也不爱看书学习,可是只要你和他分享了一个新概念或新方法,他转身就会去说给别人听,并且用自己的语言说得头头是道,这样的人就是天生的学习力很强。

把读者从学生角色变成了老师,会“讲”的人就会教,就会举一反三地把知识用起来,这种翻转式的学习早以被证实是传统学习效能的10倍以上。

03

为什么你以前就没能像大咖一样高效学习呢?有3个观念是你以前不清楚的。

1、只学不习,永远不会。

你的学习为什么很低效?为什么学不会呢?

把书从前到看一遍就束之高阁叫学而不习,学习=学+习。

学,是从知识到概念,从概念到知识树,是一个升级认知的过程。

习,是从感觉到体验,从体验到经验和能力,就像锻炼肌肉是一个通过练习形成能力的过程。

所以读书是个技术活,只要方法对,只要刻意练习,你也能学会。

想想看“原始人”的读书法,最多只有“学”,认知的过程,哪里有“习”的过程,所以最多是知道,能力根本不会提升,因为没有练习。就好像你读了一本如何游泳的书,知道了标准动作如何做,可合上书你就从来没练过一样。

只学不习这个道理太简单了,以至于常常被忽略了连你自己都不知道。

2、阅读=阅+读,组合应用才高效。

你的阅读为什么很低效?什么是阅读?

阅读不是从前到后把书看一遍就叫阅读,阅读=阅+读。

阅:就是用眼睛看。就像你看墙上的一幅画一样,一眼就看完了全景然后再凑近看细节。

读:就是用嘴读。读在古汉语里面叫“句读”(dou,逗留,停留的意思)。读就是精度,关注重点和细节,倾听内心的声音,引起深入思考。

我们读书的过程就像看一副卷轴画,一点一点地打开,读完才有了整体印象。如果不让你看这幅画就把它撕碎让你拼起来,你会很费时间,甚至无法完成。可是如果快速让你看一眼,然后再撕碎让你拼图,你就会很快。

所以读书一定要先整体性学习(就像看一副画),然后再到细节。

我们许多人读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盲人摸象的过程,每次看到的都是局部都是碎片,或者像看卷轴画一样,一本书读完才知道了整幅画,但因为时间太长看了后面就已经忘了前面,因为关注了细节,反而模糊了整体印象。

所以高效读书法第一遍是拿起一本书先看序言或导读,再看目录,然年把这本书的第一章快速读完。

序言或导读都是一本书的门面,一般都是作者自己或者请知名大咖写序,都是讲这本书的核心价值以及如何读如何用等等。

为什么要读第一章呢?因为一本书的结构往往就和一篇文章一样,都是总分总结构,开篇就是核心论点和基础逻辑,后面章节再展开分论点的。这样花20%的时间就掌握了这本书80%的精华,再根据这本书的价值决定要不要精读,要花多少时间,精读哪些重点。这就是高效学习。

3、以教为学,会当老师才会用。

上学的时候老师都教我们要学以致用,可是学到的知识什么时候用在哪里用呢,许多人都答不上来,所以干脆先学了再说,好像到用的时候知识就会自己蹦出来一样,结果自然是到用的时候也想不起来更别说用了。

在学校学习有考试去检测学习效果,工作后成人学习就没人检测结果了,结果很多人的学习都成了没结果的消遣。

现代科学证明按照学习金字塔的原理:最高效的学习方式是教会别人(教会别人有效率在90%以上,而听讲有效率只有5%,阅读有效率只有10%),所以当我们学习时第一个目标就应该是:学完就能讲给别人,教别人。

当你读完一本书马上就能像老师一样教别人,还怕自己会忘记吗?还怕你不会用吗?

04

3小时读完1本书,小白变大咖不是梦,是科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