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管仲,历代法家改革家怎么都是悲剧收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2-13

说到变法图强的人物,我相信很多人都能说出一两个来,比如管仲、吴起、李悝、商鞅等,其中春秋时期的管仲被誉为“法家的先驱”,他被齐桓公任作相邦,对齐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最终帮助齐桓公称霸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作为法家先驱,其结局非常完美,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管仲也是齐桓公最信任的大臣之一,他鞠躬尽瘁,尽心尽责,还被誉为“华夏第一相”。


齐桓公与管仲

除了管仲,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商鞅变法。战国时期,各国都开始变法革新,而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最为彻底,秦国能统一六国,商鞅变法功不可没。然而,商鞅变法后,秦国强大起来了,他却不得善终,最终还死于我国古代最残酷的刑罚——车裂。

除了商鞅的结局不好,其实在我国历史上很多改革家的结局都不好。从战国时期的吴起开始、新朝皇帝王莽、以及北宋宰相王安石,明朝万历年间的首辅张居正,近代史上的“戊戌变法”最终都遭到了惨败和流血。为何历史上这些改革家没能像管仲那样善始善终呢?其原因到底是什么?

管仲:成功的改革者,其后人都被爱戴?

管仲是周穆王的后代,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年轻时常与鲍叔牙是好友,管仲家境贫困,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是鲍叔牙始终以诚相待,毫无怨言。后来鲍叔牙事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事奉公子纠。


齐桓公称霸诸侯

当齐国内乱,国君被杀以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回国争位,管仲为了不让公子小白抢先回国,骑马拦截,在半路射中了公子小白。管仲以为公子小白被射死,于是放慢了行程。其实,管仲只射中了公子小白的皮带扣,并没有死,并抢先回到齐国做了国君,即历史上著名的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以后,公子纠被杀,管仲则被囚禁起来。鲍叔牙知道管仲贤能,于是向齐桓公推荐管仲。齐桓公也不计前嫌,对他既往不咎,重用他做齐国相邦。管仲深受感动,他做齐相执掌政权,对行政、军事、经济三方面进行了改革。从改革内容来看,他对内富国强兵,以商止战。凭着齐国位于海滨的有利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国家很快富有,军队兵强马壮,与民俗好恶一致。对外实行“尊王攘夷” 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管仲处理政治,分辨轻重,权衡得失,重要的是没有触犯大贵族的利益。在经济方面,管仲把富民放在首位。所以,一切改革都很得民心,管仲死后,齐国仍然遵循他的政策,没有废除,所以齐国常比其它诸侯强盛。从《史记》的记载来看,管仲对齐国的政治、经济以及军事等进行了重要改革,他的施政之道是“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意思是,先给百姓好处,让百姓生活富裕才能长治久安,其实就是藏富于民。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管仲死后,子孙后代在齐国都享有世袭俸禄,十几代还享有封邑,且大多是著名大夫,这跟管仲的改革内容有很大的关系。然而历史上著名的法家派代表人物——商鞅,他的命运就没有这么好了。

 商鞅:成功的改革家,却是一个失败者!

商鞅,属于姬姓,公孙氏,名鞅,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由于在秦国变法被秦孝公封在商地,所以称“商鞅”。商鞅年轻时就喜欢研究刑名之学,在魏国相邦公叔痤门下,担任中庶子。公叔痤知道他有才干,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没有得到重用。商鞅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只好投奔秦国。


商鞅变法

当时的秦国正好出了一位雄心勃勃的君主——秦孝公,他正在招贤纳士。而商鞅正好赶上了好时机,秦孝公慧眼识人,见到商鞅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其政治主张正合秦孝公的心意。于是,商鞅背靠秦孝公这座大山,率先颁布《垦草令》,很快被任命为左庶长,并对秦国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实行连坐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严惩私斗、制定秦律等改革方略。

事实证明,秦孝公与商鞅这个二人组合,很快改变了秦国弱国的形象。秦国的经济很快腾飞,尤其在军事上,其战力不断提升,GDP很快赶超其他东方六国。在商鞅大刀阔斧的改革下,东方六国很快与秦国逐渐拉开了差距,可以说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商鞅在变法时,不仅仅得罪了秦国的大贵族,连秦国的太子也就是未来秦国的继承人——秦惠王嬴驷也给得罪了。司马迁在《史记》当中评价他说,商鞅是一个薄情寡恩,冷酷无情之人,推究他当初用帝王之道游说秦孝公,凭借的是虚浮的言论,并非他具有天资。


商鞅变法

总之,商鞅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对任何人不讲情面,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连后路也没有给自己留下。所以,在秦孝公这座靠山倒下后不久,商鞅就被诬告谋反。秦惠王下令逮捕他,商鞅被迫逃到魏国,魏国人怨恨商鞅欺骗公子卬,魏国君主没有接纳他,并把他送还了秦国。商鞅逃到自己的封地,向郑国突围。秦国派兵攻打,商鞅无力抵抗,在郑国黾池被杀。商鞅死后,被秦惠王处以极刑,车裂示众,全家被诛,最终落到家破人亡的地步。

商鞅以后的法家改革派人物,为何都以悲剧收尾?

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他的变法虽然很成功,但是他薄情寡恩,置家庭安危于不顾,以个人私利,而成就建功立业的目的。他没有平衡利害关系,以死板的教条让自己进了一个死胡同,可以说他是一个失败者。


吴起变法

其实,在商鞅变法之前,其他诸侯国也进行了改革,尤其是魏国的李悝变法,很快使魏国强大起来,魏国成功的经验,很快被其他诸侯国效仿。至于李悝的最终结局,史书没有记载。不过根据野史的记载,李悝最终也难逃一死。除了李悝,还有著名的卫国人吴起变法。

吴起也是一个薄情寡恩的人,他杀妻求将,早年在鲁国做将领,被国君猜忌以后,又到了魏国,在魏武候时他率领魏武卒,以5万人击败秦国50万大军,名声大噪。魏武候死后,吴起又被秦惠王猜忌,于是逃到了楚国。由于吴起出色的政治与军事头脑,很快被楚悼王任命为令伊,并在楚国进行变法图强。吴起在楚国的变法虽然不彻底,但是让楚国国力逐渐强盛,公元前381年,联合赵国打败了魏国。然而吴起变法时得罪了守旧派贵族,在楚悼王去世以后,吴起惨遭杀害,并被车裂而死。

其实,吴起变法在商鞅之前,他的死已经为法家敲响了警钟。滑稽的是,商鞅把李悝和吴起作为偶像,他完全可以吸取前人的教训,但是他并没有。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薄情寡恩,冷酷无情,不惜以身试法,仿佛已经做好了被车裂的准备。如果说,他是抱着已死的决心变法,难道商鞅以后的改革家也抱有这样的心态吗?为何后世的改革家,基本遭遇了商鞅那样的结局,最终以悲剧收尾?


王安石变法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其实,商鞅以后的改革家都很谨慎,当然王莽是个例外。北宋宰相王安石变法是继商鞅变法后的又一次巨大的革新。从当时的变法内容来看,变法阻力太大,变法不彻底。明朝的张居正改革虽然保守,但也触动了大地主阶级和豪门贵族的根本利益。

商鞅以后的变法,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根源在于,当时的大贵族和守旧派势力过于庞大,动摇了他们的既得利益。虽然说改革家们都有靠山,但是靠山一倒,自己的心血就付之东流了,连自身都难保。如果,改革家太保守,改革依旧不彻底。如果真的大刀阔斧的改革,又让贵族阶级不满。总之,用《礼记》当中那句话来讲就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对付老百姓容易,对付王公贵族可不是那么一件容易的事情。古代变法图强,贵族利益一旦被剥夺被动摇,变法就很难开展,所以导致改革家们一个又一个的悲剧出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