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宁廊桥的廊桥荟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梅崇桥 位于英川镇梅崇村,因村得名,建于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属木拱廊桥。东西走向,跨英川港上。全长三十九米,宽五米,拱跨三十三点四米,矢高五点二米,廊屋十七间,四柱九檩,五架抬梁,屋面两坡悬山顶。该桥采用北宋时期桥梁三节苗、五节苗、剪刀撑的木拱架建造术,受力均匀,功能完备,造型美观;且以短梁木构件之间穿插挤压的构造形式,形成大跨度拱架,使木拱廊桥横卧山涧,固如金汤,犹雨后“长虹”,颇为壮观。 原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6月10日毁于火灾,现仅留《梅漴桥遗址碑文》 。
白鹤桥 位于东坑镇白鹤村附近,建造于清道光十六年(1831年),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距今有117年。白鹤桥背靠青山古宅,为木构七柱五边带披檐廊屋桥,两坡为悬山顶,东南走向,跨北溪上,全长32.3米,宽4.8米,净跨23.9米,矢高5.3米,踏跺东侧为3米,西侧为3.5米。
环胜楼桥(环胜桥、顶头桥)位于梧桐乡高演村尾,建于清乾隆年间,约1736—1795年间。为三层楼式结构,左右两侧留有通行走廊,中间为书院。全长35米,宽5米,高10米,单孔。 顶头桥属于高演村溪涧出口第一道风水“迂回”式屏障,其后,高演人又在溪流隔50米和100米的下游,分别建起第二、第三座廊桥,寓含“接脉”,历来被高演任氏家族及乡亲视为“风水三桥”。据当地《任氏家谱》记载,顶头桥建成后,任家出现“逢考必及”“逢及必仕”的蒸蒸景象。
大漈护关桥 位于大际西一村蛟潭,时思寺左侧,三层楼屋结构,内有文昌阁书院魁星楼等,是我县仅有廊桥中保存较为完好的廊桥之一。 该桥建于清乾隆年间,具体时间无法考证。全长26米,宽3米,高2 .5米,两孔无弓。 它脚跨汇流鹤川龙溪的蛟潭,面迎村庄,背对时思寺和雪花漈水口,起到了护佐村坊和方便交通的作用,护关桥的名称,就是这样得来的。
大赤坑楼桥 位于浙江省景宁县城西南4公里,大均乡大赤坑村口。创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取意“成人之美”,故名“成名桥”。道光二年、同治三年、民国十二年曾三度重修,屡易其名。现以地处大赤坑村而得名。桥长50米,宽6米,高10米。两墩条石砌筑,巨木斜掌,八字横跨,形如楼房;对角无榫,单檐双披;软脊翘角,衔接紧密;如长虹卧波,雁翼排空;倒影流光,凡行人止步,莫不赞美;昔为景宁至沙湾、英川、庆元等地驿道要冲。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广济桥(又名水尾桥) 位于家地乡家地村,该桥建于清嘉庆24年(即1819年),全长42米,宽6米,高6米,单孔,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梅岐廊桥 位于梅岐乡梅岐村,始建年代不详,民国元年壬子年(公元1912年)因洪水冲毁,次年由于桥南侧15米处重建后再毁,民国14年后再重建,1996年对桥廊屋面瓦片进行翻修。位于景宁县梅岐村中心。桥东西走向,跨梅岐坑溪上,全长35米,宽4.6米,净跨26.3米,矢高3.6米,七架梁左右廊抬梁式,七柱五边木构起拱桥廊屋桥,屋桥,屋面两坡悬山顶带披檐。
大济胡桥(大漈胡桥、胡大桥),位于浙江省景宁县城南部18.5公里,在大济乡西岸底村中央,系木制楼桥。建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乾隆二十二年(1757)重修。供西一、西二两村村民等人来往,是人们休闲、游玩纳凉的好去处。现在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泉坑廊桥(又名大均廊桥),位于中国畲乡之窗——浙江省景宁县大均国家AAAA级景区内。泉坑廊桥设计标准采用公路--Ⅱ级,桥梁宽度:净4.0m+2×0.75m人行道+2×0.25m安全带,全宽6.0m,接线按四级公路标准设计,设计洪水频率:1/50;3×10m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桥梁采用连续结构。
永镇廊桥 位于金钟乡境内。建于清同治3年(公元1864年),全长40米,高28米,单拱木瓦,是当年(滩坑电站建设前)金钟乡绿草小岭根通往徐山、大畈、上斜村的枢纽桥梁。1984年列为全县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当地群众集资修缮,目前桥体基本完好。
茶堂桥 原坐落在景宁县英川镇木耳口村,始建于清朝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为木构伸臂起拱廊桥,全长61.5米,宽4.88米,净跨26.7米,廊屋十五间,歇山顶,柱架抬梁式,桥两侧分置挡风板。 因当地英川电站水利工程建设,于2002年被拆除,其材料被保存起来,现复建北京民族博物院畲族博物馆。
莲川大地桥(庆安楼桥),位于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沙湾镇莲川行政村大地桥自然村维,连接大地坑水口两岸,下为七庆村。该桥东西走向,是贯穿沙湾、毛洋、庆元古要道的一条重要桥梁。 大地桥建于清嘉庆8年(1803年),桥长45米,宽5米,高20米,单孔,拱跨40米。廊屋结构,是沙湾、毛洋一带当时通往大地乡的通道。
接龙桥 位于浙江省景宁县东坑镇章坑村。于中华民国六年(1917)岁次丁巳正月初六日酉时建造,一九九六年十月四日被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廊桥两端建在峭岩绝壁,凌空于澄潭碧水着之上,融桥、山水、浑然一体,无限风光,是景宁县临水最高、山势最险、目前保存最好的廊桥之一。
路龙桥 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东坑镇章坑村,跨章坑,桥梁上记载为大清光绪元年(乙亥年,1875年)修建,寿宁籍庠生叶品端为修建桥董,他不但积极带头捐款,还为该桥题写额联等。桥长28米,高4米,平卧,单孔。桥内现辟有小卖部。我到该桥访问时,正好细雨绵绵,雾锁深山,桥上聚集很多乡民在嬉玩,还有的村民在下棋。
永平桥 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东坑镇境内。东坑平桥村因桥得名,原先该村有两座 廊桥,村口那座叫平桥的廊桥连同“斜桥”被白鹤电站工程淹没。目前存活的这座廊桥建于民国3年(1915年),乡民捐款兴建的。桥长32米,高5米,宽4米,单孔。
清风桥(清风楼桥),位于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梧桐乡高演村。该桥建于(1736年——1795年),桥长21米,宽5.5米。 该桥是高演村口第二“屏障”——中间桥(也叫清风桥)。该桥和第三座廊桥作为“环胜桥”的附属,虽然建于清乾隆后期,但这种连续三桥“并莲”的廊桥,这在全国也属罕见。
汤北廊桥 位于汤北村中央,跨北溪(龙潭溪),全长35米,高8米,宽4米,单孔,楼屋结构。建于民国3年(1915年)秋天,由当时的景宁分区公赈200大洋,并由地方绅民共同兴建。汤北、大张坑、白鹤 、桃源等临村知名人士都为该桥捐款。
龙溪桥 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大漈乡境内。龙溪桥始建于1948年,由全体村民共同兴建,系木结构廊桥。据说,此桥原来在另外一个村,因作用不大,村民欲拆之。而漈头村正需建廊桥,因此漈头村用良田换此廊桥,迁建于此。此后,漈头村人丁兴旺,事业发达。
东坑上桥 建桥时间略早于东坑唐桥,约在康熙15-20年间,曾被洪水冲垮,同治8年(1870年)重新修建,其长、宽、高几乎和“唐桥”同出一模,构成东坑镇所廊桥的“姊妹桥”。
东坑下桥 位于东坑镇东坑村,建于清同治(1862—1874)年间。1989年7月18日列入景宁畲族自治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龙楼桥 位于浙江省景宁县梧桐乡高演村尾,该桥建于乾隆年间(1736—1795),桥长21米,宽6米。高演村口第三“屏障”——回龙桥(也叫末尾桥)。该桥长年失修,椽梁腐烂,瓦片沥沥,在风雨摇曳中行将坍塌,非常可惜。
龙潭桥 建于康熙年间,重建于民国18年(1929年) 。该桥位于东坑镇汤北村南10里的小溪上,桥为景宁至东坑、文成、泰顺古时必经之通道。龙潭桥是最为小巧精致的一座廊桥。
马坑粗垄桥 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东坑镇境内,该桥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桥身娇小平缓,玲珑别致。 这一年,风起云涌的国民革命非但怎么没有影响小村建造廊桥之热情,反而力助村民,带动乡村建设。
同善桥(tong shan qiao) 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大漈乡小佐村,系木质结构,建于光绪十六(1890)年,全长9米,高20米,宽4米。
伏坑廊桥 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大均乡伏坑村尾。建于近年。伏坑,原是偏僻村落,经济相对落后,随着中国畲乡之窗--大均景区的兴起。伏坑村大力兴办农家乐。该桥坐落村尾,横跨伏坑,连接两边农家,可供人们休闲、纳凉、观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