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江的水利概况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流域内建有大型灵东水库1座,小(一)型有牛皮鞑、桐油塘、龙塘等水库12座,小(二)型有黄茅、大田坡水库等37座,以及众多的小型山塘水库,这些山塘水库共控制集雨面积221.5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21.2%,总库容2.3亿立方米,占流域年径流量的24.3%。
灵东水库,位于县城以东13公里,地处东经109°23′、北纬22°28′,大坝坐落佛子镇的大张垌、元眼山村之间。因水库在县城东部,故名灵东水库。工程于1957年进行勘测设计,1958年10月动工兴建,1961年枢纽主体工程基本建成。建设期间最高上场劳动力日达25000人。1961年,水库进行试蓄水,并发挥部分灌溉效益。1963年,全部完成主坝、放水涵管、溢洪道等枢纽工程。随着灌区工程的建成,逐年增加灌溉效益,1977年,灌溉效益达173000亩。水库枢纽工程建设期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到广东视察时曾询问灵东水库的施工情况,并指示工程建设要加强具体领导,认真抓好工程施工,确保工程安全,早日发挥效益。水库集雨面积145平方公里,总库容1.79亿立方米,有效库容7900万立方米。水库设计灌溉面积17.745万亩(包括灌区内的结瓜工程效益)。建有坝后水电站2座,装机5台1240千瓦。水库建成后,1963年12月31日,成立灵东水库管理局,编制80人;同时成立佛子、新圩、三海、檀圩、那隆、三隆、陆屋7个水利管理所。
牛皮鞑水库,是灵东水库南干渠的结瓜工程。位于佛子镇新塘村委会礼兴坡村,距佛子圩4公里,地处东经109°22′、北纬22°24′。该工程于1958年11月兴建。集雨面积11.45平方公里,主坝为均质土坝,坝高35.9米,坝顶长150米。总库容597万立方米,有效库容373万立方米。水库正常蓄水位时,淹没耕地面积240亩,溢洪道设在大坝右端,为闸式宽顶堰,堰宽为4.8米,最大泄洪流量为118.8立方米每秒,放水涵管分高涵管和低涵管。高涵管为H型闸门,涵管管径0.65米,放水流量为1立方米每秒。低涵管进口为斜拉板启闭,管身直径0.9米,放水流量为2.36立方米每秒,水库效益计入灵东水库灌区,水库归灵东水库管理局统一管理。
天顶山水库,位于檀圩镇东岸村委会天顶山村,故名天顶山水库,距檀圩5公里,地处东经109°11′、北纬22°18′。工程于1957年9月兴建,坝身为均质土坝,坝高14.5米,坝顶长220米,集雨而积4.5平方公里,总库容313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20.8万立方米。溢洪道设于大坝右侧一山坳,为宽顶堰,宽20米,底流消能,最大泄洪流量124立方米每秒。放水涵管设于大坝右端,梯级斜管放水,涵管为钢筋混凝土圆管,管内径0.8米,最大放水流量为0.5立方米每秒,水库达正常蓄水位时淹没耕地470亩。该水库属灵东水库南干渠的结瓜工程,归灵东水库管理局管理。效益纳入灵东灌区内。
桐油塘水库,位于那隆镇茶子村委会桐油塘村,故名桐油塘水库,距那隆圩7公里,地处东经09°07′、北纬22°17′。工程于1956年1月兴建,坝身为均质土坝,坝高20.5米,坝顶长160米,副坝2座共长36.5米。集雨而积5.28平方公里,总库容333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29.6万立方米。溢洪道设于主坝右侧一山坳处,为开敞式宽顶堰,宽18米,底流消能,最大泄洪流量为93.7立方米每秒。放水涵管设于主坝左端,为钢筋混凝士圆管,管内径0.7米,梯级斜管放水,最大流量0.82立方米每秒。水库达正常蓄水位时淹没耕地110亩。该水库是灵东水库南干渠的结瓜工程,效益计入灵东灌区,归灵东水库管理局统一管理。
龙塘水库,位于三隆镇大马村委会李屋塘村,距三隆圩6公里,地处东经109°00′、北纬22°20′。工程于1957年9月兴建,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高15米,坝顶长115米,副坝2座共长146米。集雨面积6.29平方公里。总库容566万立方米,有效库容406万立方米。溢洪道设于主坝右侧一山坳,开敝式宽顶堰,堰宽25米,最大泄洪流量为75立方米每秒。放水涵管设于主坝左端,圆形钢筋混凝土管,管内径0.7米,梯级斜管放水,最大放水流量0.25立方米每秒,水库达正常蓄水位时淹没耕地1350亩。水库是灵东水库北干渠的结瓜工程,效益计入灵东灌区,归灵东水库管理局统一管理。
京塘水库,位于平吉镇平沙村公所京塘村背。属钦江流域平吉段水车江支流,拦截河流6.91公里。坝区集雨面积9.44平方公里,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发电、养殖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总库容1116万立方米,有效库容700万立方米,死库容2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为1.8万亩,灌溉平吉、青塘2个乡镇13个村公所的农田。1959年1月动工兴建,次年主坝、副坝、放水管基本完成。主坝的坝型为均质土坝。坝顶高程58米,防浪墙高程59米,坝高24米,坝顶长107米,顶宽5.5米,正常水位54米,设计洪水位56.46米,校核洪水位57.46米,汛期控制水位50米,死水位42米。该水库原设计灌溉面积1.8万亩,水库建成后,把那拉、猪槽麓小(一)型及鸡窜塘、勒菜麓、那垌坝等小(二)型水库划归京塘灌区统一管理,总灌溉面积为21750亩。灌区总干渠长4公里,干渠长7公里。支渠有12条,全长50.2公里,渡槽14座,长346米。 钦江发源地白牛岭,为六万大山余脉东山山脉的山峰,六万大山延伸入灵山县东北部,在县内又形成罗阳山和东山两条山脉,山脉总的走向呈东北——西南走向。其中东山山脉,从平山镇北面起,绵延于钦江以北,是钦江水系与郁江水系的黔炉江、修竹江、平南江的分水岭。主要山峰有东山,海拔714.9米,位于平山、丰塘2镇之间,是县内最大的山岭。
上游灵山县境内地势东北高而西南低,东北部属高丘陵区(即低山),西北部属中丘陵区,中部低丘盆地相间,南部属低丘台地区。东北部高丘陵区,海拔一般为200~800米;中部钦江谷地,海拔一般为30~100米;南部低丘陵区,海拔一般为50~200米。
中下游位于钦州市境内,中游北部地区属低山区,位于钦州市北及东北部地区,有古道岭、尖岭、高卓山、母鸡顶等四条小山脉,从东北向西南平行而下,因而分割成沿茅岭江及沿钦江南下的两片带状的冲积平原,即板董平原及平吉九百垌平原。小山脉一般海拔高度在400—630米之间,以北部古道岭最高,海拔629米,高卓山次之,海拔535米,属低山地带。岩石以花岗岩、褐色或绿色砂页岩为多。
中游南部地区及下游为平原,北部为冲积平原,主要分布于中部、南部地区,较大冲积平原为钦江三角洲、板董平原及平吉九百垌平原。钦江三角洲位于市境南部钦江下游一带,由钦江冲积而成,为市内最大的冲积平原,也是钦州地区第二大三角洲。其顶部在市区东北角的沙坡,发育于钳状丘陵夹湾中,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13—14公里,面积13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米,河沙和海积淤泥交错分布,具明显海陆交错相。海湾深入三角洲内部,河道宽阔,水网密布,水土光热条件较好,是广西重要的粮蔗产区。九百垌平原位于平吉镇中部,沿钦江两岸成带状分布,面积约20平方公里,为钦州市第二大平原,平原区内土地肥沃,盛产水稻、甘蔗,是钦州市甘蔗基地之一。板董平原由茅岭江冲积而成,沿茅岭江两岸呈带状分布于板城、小董一带,面积约14平方公里,区内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土壤最为肥沃,为市内主要的产粮区,素有“钦州谷仓”之称。此外,在东南部那彭附近的低丘地带间,还有面积不大的冲积小平原。
下游为滨海平原主要分布于南部沿海地区,面积较为广大,其中尤以沙埠、康熙岭南部和尖山最为宽广平坦,而犀牛脚南部尚有起伏山岗所分割,由于海浪侵蚀,已成为珊瑚地带。市内滨海平原的成土母质多为浅海沉积物,土壤瘠薄,以强酸性水稻土、沼泽化盐渍土及沙土为多,成为全市的粮食低产区。因受季风和地形影响,年内雨量分配极不均匀,滨海平原春季雨量较少,容易发生旱灾,夏季雨量较多,易发生涝灾和潮灾。
钦江最后注入茅尾海,其属钦州湾内一小海湾,位于钦州湾西海域最北部。海湾内宽口窄,呈椭圆形,东、西、北三面为陆地所包围。面积约135平方公里,大部分为干出滩。海内水较浅,一般水深0.1—5米。有钦江、茅岭江注入,江、海两水交融,咸度低,温度适中,水中浮游生物丰富,是浅水鱼类及贝类繁殖的良好场所。盛产牡蛎、鲈、鲻、鲷、黄鱼、青蟹等,尤以牡蛎著称。海湾的东南部和西部,分别是钦州海水养殖场、康熙岭蚝场,为市内近海渔业生产和海水养殖基地。此外,海湾内还生长有茂盛的菅草、水草和海榄树,盛产水鸭等野生水禽。一年四季,成千上万的野鸭、海鸥、沙螺鸠、蓑衣鹤在这里栖身出没。
河口形成三角洲海岸,其特征是海岸发育在河口湾内;汊道河床密布,岸线切割破碎,潮坪宽度大,特别是茅尾海沿岸,潮坪面积约占80%,潮滩宽5—7公里,坡度<1‰;海成砂堤发育,岸线向海淤进明显,有利于围海造田,岸外均有人工堤保护。 流域上游地区在灵山县,地处低纬度,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一年中气候温和,夏长冬短,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冬春季有间歇性寒潮入侵。据县气象站1956~1984年记录,年平均气温21.7℃,极端最高气温38.2℃(1957年8月15日),极端最低气温一0.2℃(1963年1月15日)。年积温7500~8100℃,无霜期平均为348天,年平均有霜日数仅2.5天。年日照总时数在1400~1950小时,平均为1673小时。年降水量最大年份为2438毫米(1961年),最小年份为1005毫米(1963年),平均为1658毫米,多集中在4~9月,这期间降水量占全年的80%,年平均降水日数161天。
钦州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在著名的亚洲东南部季风区内,太阳幅射强,季风环流明显。由于南临北部湾,西北靠十万大山,主要受海洋气候影响,也受大陆气团影响,海洋性气候明显,是湿热多雨的地方之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