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认为你已经不行了的时候,才是工作的开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1
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自己不行,特别是在不熟悉的方面。当“我不行”的想法产生后,据科学统计,放弃的概率是70%。

对于音乐一窍不通的我,参加了陶笛学习,当初报班的目的并不是像大家经常说的那样“下了莫大的勇气”“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我的想法简单到现在痛恨自己的“轻率”——“就想试一试”,“好奇这东西怎么吹出那么美妙的曲子”。

既然是一窍不通,又从来没有学过其他类似乐器,想想吧,我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多惨!我不怕费时间,费精力。这中间经历最大的磨难还是自己的不自信——差点放弃。记得刚开始学第一课吹奏实操,老师只让我们吹奏了三个音2.3.5,这三个音现在看来是最简单的,可刚开始握住陶笛,我不自觉的用眼睛去看孔在哪里,对于几个音符我也得一个一个去吹,根本不会连在一起,别说老师布置的那一首三行谱子的曲子了。我们的作业一般是从周六开始,到下周六晚上10:00上传完毕,所以每一首曲子中间都有7天的练习时间。我非常努力的去练习,勉强交了作业。看到其他老师吹奏的那么熟练,我不得不感叹,这真的和天赋有关,和基础有关,但是这两样,我一样都没有。到了第2周交作业的时间,我急得像着锅上的蚂蚁,不停的练习,但仍然跟不上节奏。当我提交自己录的视频时,我都看不上自己吹的。“交一次作业可真难呀!”“还是不学吧!我也尝试了,就是学不会,又不是不学!”当我有这样的想法,我又产生了更深的畏难情绪。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坚持下来的,5节课我都交了作业,但是,作业的质量都非常的不尽我如意。

后来群里组织了一项活动,就是每天至少 练习一分钟吹或者吹奏一首曲子,然后拍照或者拍视频打卡发到群里。我们的群里也有两三位老师坚持的很好,每天都抽空练习吹奏几次,会拍照打卡。我没有另外两个老师勤快,他们几乎天天吹,真是我的榜样。如今两个月过去了,想一想这一路走来,从刚开始我连一首曲子都吹不好,到现在至少会吹奏好几首曲子了。这得益于我每天的练习,现在再回过头来看看前几课的作业,那不是太容易了吗?

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的著名棒球手铃木一郎,在还是一名小学生的时候,就已经宣称自己将来要成为一名职业棒球名星。

他不仅能说出豪言壮语,并且也一直脚踏实地地为这个目标不懈努力。

据铃木一郎小学时代的作文中记载,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基本上从来没有间断过棒球练习。

从还是玩心旺盛的孩童时代开始,铃木一郎就不管刮风下雨都一个人默默地坚持棒球练习。

稻盛和夫有一句话道出了我们很多人的心声:“我们在终于完成辛苦的劳动之后,能够感受到格外的喜悦,这与我们在实现自身目标时感受到的那种喜悦是完全一致的。”

勤奋练习有时并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特别好的效果,有人在进行了大量的练习之后,水平还是如此,所以便有了“假努力”的说法,这种说法的背后藏着深深的“侥幸”“走不切实际的捷径”之嫌。如果有了这样的思想,那放弃的理由便更堂而皇之了。

我是坚决否定“假努力”“练了也无效”的说法。古代就有“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一根铁棒在不需要其他更加精巧的加工,只是在石头上磨就能变形,何况是我们照着一样东西天天练习,怎可能没有改变?物理学上有一个词叫“从量变到质变”只要量达到足够多,就会发生变化,蝼蚁溃堤,蚍蜉撼树。如果说没有什么变化,只能说我们的“勤”字还没有做好。

畅销书《异类》《刻意练习》中都提到了一万小时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子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有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这来源于1978年拿到诺贝尔奖的赫伯特·西蒙与合作者威廉·蔡斯对象棋大师对复盘记忆的研究。

1993年,艾利克森发表论文,阐述了对一个音乐学院三组学生的研究结果:

把学院学习小提琴演奏的学生分成三个组。第一组是学生中的明星人物,具有成为世界级小提琴演奏家的潜力,第二组的学生只被大家认为“比较优秀”,第三组学生的小提亲演奏水平被认为永远不可能达到专业标准,他们将来的目标只是成为一名公立学校的音乐教师。

实际上,到20岁的时候,这些卓越的演奏者已经练习了1万小时,与这些卓越者相比,那些比较优秀的学生练习的时间是8000小时,而那些未来的音乐教师练习的时间只有4000小时。

当你想放弃的时候,不妨再努力地试一试!

当你试过了一次,两次之后,还不行,不妨再努力地尝试一周、一个月。当我们想放弃的时候,才是我们最需要开始的时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