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立场”的班级生活建设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4
基于“儿童立场”的班级生活建设

——读《教育需要坚守“儿童立场”》有感(第1稿)

如今,每读一篇优秀的研究成果,我都要静坐冥想:考虑这个关键词和那个关键词的区别,考虑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生活建设差异,考虑变革性实践和研究性实践的不同,考虑借鉴和创新的联系与区别……太多的纵横交错在脑子里闪现,时而有一帧画面停住并且放大,时而无数帧画面连贯起来变成场景,时而没有画面空有无边的思绪。做听说读写,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且听且说、且读且写、且做且思,是专业成长的不二选择。

读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原副校长袁文娟老师的《教育需要坚守“儿童立场”》,最大的感受是:大凡成功的教育,一定是“ 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行动有学生,发展为学生” 的教育。袁校长9年的研究性实践,使她对儿童立场的内涵逐步清晰并形成学校教育实践转化策略,让人十分敬佩!

一、你能读懂学生的成长需求吗?

之前,如果有人问我,你做班主任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读懂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提供尽可能的服务。

读了袁校长的一段经历:“在担任副校长前,我做过班主任、大队辅导员,自认为跟学生走得很近,但是一次与华东师大心理系李晓文教授交流时,她接连抛出的几个问题却让我不能自信地给出答案:你了解你的学生吗?你们学校(班级)和别的学校(班级)的学生有什么不一样?他们成长过程中有哪些烦恼和快乐?他们有什么成长愿望和需求……”

我开始审慎地思考这几个于我而言也同等重要的命题。我试图回答这几个看似简单、实际复杂的问题。

(1)你了解你的学生吗?

了解,只停留在表面上。比如,我以为我很了解某位学生,她阳光开朗、积极向上、助人为乐、勇于承担,这一切,是真的吗?接下来所发生的事情,让我大跌眼镜。在某一学科的学习活动中,她可以肆意破坏他人的学习活动,她可以去打她、踢她、拧她,她可以在同学面前表现得变本加厉。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所谓的“校园欺凌事件”呢?是学科老师的不及时发现、不及时阻止?是被欺负的同学的一而再、再而三地宽容忍让?还是人性中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问她此事要不要反映给家长,她说可以;问她你父母知道后会是什么反应,她说打!问被欺负的同学,你为什么不及时告诉老师,她说跟老师说没用;问她为什么不拒绝暴力,她说怕失去友情,友情对我来说很重要。孩子心中的秘密、学生的成长需求,我们真的知道吗?真的了解吗?真的理解吗?我们是袖手旁观呢,还是需要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观察了解,多个别访谈,多正面引导。当他们的青春期萌动(懵懂)不期而至的时候,在他们面对眼前困难茫然无助时,让我们多一份理解、多一点帮助、多一点引导,这对他们健康、快乐、有尊严地成长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2)你们班级和别的班级的学生有什么不一样?

我们班级的学生积极、阳光、热爱生活、迎难而上。这是比较笼统的说法,具体表现在:

七(1)班的每个学生都很有礼貌,在做志愿者两天时间里,不管认识不认识的都会主动打招呼、不乱丢垃圾、对司机道谢等,虽然只是小细节,但可以看出素质和修养。有礼貌有修养的人,不管走到哪里,大家都会乐意帮助的。……您带的班级有很高的凝聚力,真的像一个大家庭。任何一个孩子中途转走都会让人不舍,所以孩子文字最动人的是真情…… (来自家长的评价)

比如:我们班级的研学旅行活动,每次活动的策划和实施都有小小的改进,进行美篇制作、查找资料做成景点导览、每人做十分钟景点介绍、进行活动方案设计等,在我带领他们进行几次研学旅行活动后,学生不畏困难,自发组织、甚至单独前往进行丰富多彩、由浅入深的研学旅行活动,每次活动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进步与收获。 (来自老师的评价)

小调查:我们班级的学生和其他班级的学生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A:我们班学生没有“中二病”,没有叛逆期,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老师追问:“中二病”是什么意思,你能解释一下吗?学生A:我自己感觉“中二病”指的是青春期少年特有的自以为是的思想、行动和价值观。因为我们班的同学都比较和睦,没有谁欺负谁或者谁说了算,没有自以为是自己说的都是对的,所以在我看来我们班都是比较乖的孩子。学生A:老师,我自己查了一下,然后又想了一下。我要补充,“中二病”也是现在社会中家长工作繁忙、遭到同学们孤立、不被社会所认同(或者自以为是这样)往往成为诱发的主因。快节奏的生活加上冷漠的环境,重压之下,越来越多的青春期少年开始在网络中寻找自我价值,沉迷于虚拟世界而无法自拔,渐渐与社会脱节。我们班虽然有一部分同学喜欢打游戏,但是没有沉迷,最起码可以自己控制自己,所以我们班的孩子还是和其他学校、其他班级的孩子有不同的地方的。还有就是我们的老师对我们都是一视同仁,没有把我们区分好坏,不管成绩好、还是坏都是找我们身上的亮点,从而鼓励我们可以健康成长,这个应该是很多学校的同学没有这个福气的,所以我感觉在我们学校、我们班,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学生B: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团队意识。且有极好的家庭教养,懂礼貌,顾大局。两年相互陪伴的时光,让我们懂得珍惜眼前人、眼前事,珍惜友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平凡之处,让本来平凡无趣的时光变得可爱,生动,永远不会担心和同学在一起没有话题聊,而且比关心自己更关心身边人。互帮互助,总是先想到解决别人的困难。

学生C:更团结,而且很乐于助人;活泼,参与活动很积极;很乐观,勇于尝试;多才多艺,我们的“七色花中队”有一股凝聚力!

学生D:在拔河的时候,互相商量,每个人都献计献策,团结一致,都会为班级献出一份力。大家学习时沉浸其中,玩耍时放开天性。这是我们班和别的班不一样之处。

学生E:我们班的学生都很团结,比别的班级和谐,女生不会因为体育节男生表现不佳而像其他班的女生那样去责怪男同学。 (来自学生的评价)

(3)他们成长过程中有哪些烦恼和快乐?

六年级时,他们最大的烦恼是“和同学相处”,因为来自各个不同的学校,彼此需要认识、了解、理解、接纳,有时难免会产生矛盾,会成为他们成长期的烦恼;七年级时,他们最大的烦恼是“心余力不足”,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学习要求的提高,有的学生显得力不从心,再加上如果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就会有自我放弃的可能;八年级时,他们最大的烦恼是“青春期交友”,有的学生交往能力强,但是有的学生交往能力弱,他们想拥有一两个知心好朋友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会成为他们的烦恼;九年级时,他们最大的烦恼是“升学的困扰”,面对第一次人生选择,选择和被选择都是一件让人烦恼的事。这样说,似乎犯了“经验主义”和“主观臆想”的毛病。不做调查、不做访谈,没有数据、没有样本,怎么给学生的烦恼下定论。而且,“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每一届学生的情况都大不一样;“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世界上也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成长有时是一瞬间的事”,所以,学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他们的烦恼都不尽相同。烦恼如此,快乐也一样。千差万别,需要长期不断地观察思考,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检测评价,用走进学生内心深处的方法,去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

(4)他们有什么成长愿望和需求?

他们普遍需要“尊重”“信任”“理解”“帮助”等,他们不希望老师“拖堂”“任意占课”“布置很多作业”“体罚或变相体罚”等。这似乎又犯了“经验主义”“主观臆测”的毛病,看来我得在开学后做一份问卷调查,详细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而非假设情况。

之所以,这一切都浮在表面上,是因为我还没有真正读懂学生,读懂他们的成长需求。袁校长九年的研究性实践经历告诉我:学校教育唯有承认学生的 独立性和独特性 ,站在儿童的立场看待儿童的教育和发展,才会尊重学生作出的决定和选择,理解学生的言行,并与之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 儿童立场 的确立与坚守,不能仅存于文字中,需要化成学校教育的内在构成和教师的教育行为。

所以,教育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我以为”“想当然”“凭想象”,而应接地气,多深入学生的生活,多研究学生的群体和个体,了解他们的成长需求。我们只有 主动走进孩子的心灵 ,敬畏、参与创生学生的班级和学校的日常生活,与他们 站在同一视角 ,去看待周围的事物,才会尊重学生作出的决定和选择,理解学生的言行,与之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并进入教育的最佳境界。

二、你能坚守“学生立场”,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设计与之相关的活动吗?

一是 践行儿童立场之“根”,读懂学生的成长需求。 从寻常的教育现象中发现其内含的成长问题,从不同寻常的教育现象中读出学生的成长需求。二是 坚守儿童立场之“魂”,教育面向每一位学生。 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同龄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实践活动,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三是 坚持儿童立场之 “体”,活动丰富学生的童年。 把“玩”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放开手脚,“玩”出新意、“玩”出水平。

(一)学生有着怎样的成长需求?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成长需求不一样;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学生成长需求不一样;不同学生的不同生长阶段的成长需求不一样……“成长需求”是个动态变化的词汇,需要我们:一方面,透过学生作品,如作文、绘画、 剪纸、舞蹈等,努力解读学生的所思所感、所作所为;另一方面,通过观察记录、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多种形式,聆听学生的倾诉,并在与之平等对话和交流中,从成长与发展的角度认识、体悟当前学生的成长。

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满足学生的真正需求,促进每个孩子走向美好,使他们能找到最好的自己。班级活动的设计、实施、评价、反思、改进、提升,都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学生的生命自觉。

(二)教育怎样面对每一位学生?

“我们的教育努力从关注个别学生转向 关注全体学生 ,从关注抽象学生转向 关注具体学生 ,从借鉴他人理论、观点转向 具体研究本班级学生 ,从相对单一的研究视角转换到 综合性的研究视角 。”

以前,我比较关注班级里的特殊学生。他们或学习困难、或行为偏差、或家庭特殊等,但是有一阵子我发现,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方面放得多了,那方面就放得少了。如果,我把50%的精力放在个别特殊学生身上的话,对于其他学生而言都是不公平的。所以袁老师提出的“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具体学生”“具体研究本班级学生”“综合性的研究视角”等引发了我的思考。学生是班级里的学生,个体的成长带动班级的进步;同样,班级是每个人的班级,班级的提升促进学生的成长。所以,两者不能偏废。把学生的个体成长寄寓在班级文化的整体构建、顶层设计、分步落实、关注全体的基础上,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儿童立场的活动设计可以有哪些样态?

我在一位名班主任的经验介绍中了解到,有关优秀班集体的参考标准:有 积极向上生命勃发的学生 、有认真敬业爱护学生的老师、有安静整齐温馨的学习环境、有稳定而健全的班级管理团队、有能 激活学生生命 的班级文化、有热爱学习的整体氛围、 师生关系和谐 、 班级内部无欺凌 、有健全的常规考核并获得较好的成绩。优秀班集体的评价标准是建立在学生个体状况、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状况、学生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的,任何离开了学生的教育都是无意义的。

坚持儿童立场的活动一定是基于学生需要的,他们集体认可的,对他们的个体性成长、社会性成长有帮助的活动。

我们班在“建班育人”的两年中,从“架起家校合作桥梁,共谱青春成长序曲”到“美化教室环境,优化育人氛围”,家长智慧课堂之“我的成长故事分享”“遗传密码”“我和我的家庭”“青少年皮肤病的预防和治疗”,“节假日活动”之“十一长假怎么过”“2017中国年,我们这么过”“端午节,我们这么过”,“班级特色活动”之“寻访名人故居”“探寻绍兴文化之旅”“寻根问祖活动”“天目之旅”“安吉之行”等,正一步步循着成长需求、学生喜欢、家校合作、共同成长的理念,扎扎实实地走在“改变生命状态、激发学生能量、促进学生成长、提高生命质量和幸福指数”之路上。

三、如果学生的能力渐长,你会“优雅退出”还是会“岗位坚守”?

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自己的学生” ,把握“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成长需求”,将学生当下的 认知、情感、思维方式、行为方式 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起点,成了教师们确定不同年龄阶段学生不同的发展目标,寻求适合“自己的学生”的教育内容和方式, 提升教育教学活动策划、预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的有效参照。

两年的“建班育人”过程不可谓不艰辛,过程中有为处理学生打架伤神,有为班级活动设计劳心,有为班级面貌的整体改善欣喜,有为班级学生的快速成长高兴。教育需要坚守“儿童立场”,在学生逐渐学会自主选择、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实现的时候,我需要优雅地退出,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旁观者,而非当事人。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过分的参与变成了剥夺学生独立成长、自由发展的权利,所以“岗位坚守”变成了“优雅退出”,这是班级生活建设中的民主管理又迈出了关键性、实质性的一步。

四、班级活动、班级生活建设,究竟是为了谁?

我们的学校教育,唯有承认学生的 独立性和独特性 ,站在儿童的立场看待儿童的教育和发展, 主动走进孩子的心灵 ,敬畏、参与创生学生的班级和学校的日常生活,与他们 站在同一视角 ,去看待周围的事物,才会尊重学生作出的决定和选择,理解学生的言行,与之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并进入教育的最佳境界。也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蕴藏在学校教育中的宝藏—— 学生内在的发展资源 !儿童立场的确立与坚守,不能仅仅存在于文字之中,而需要化成学校教育的内在构成,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其 多维转化 的过程,才是 儿童立场的力量生成 过程。

以前,曾有学生误解,老师努力转化学困生和行偏生、想法设法创设成长情境、绞尽脑汁设计班级活动、积极进行班级特色文化创建、努力争取区级或市级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是基于“老师需求”。现在,回想起来,学生有学生的价值判断,我们不能说他的想法完全没有道理。以学生的眼光,做学生的判断,这本身就是一个客观真实的评价标准。问题可能出在师生沟通不够,老师主观意识强烈,包办代替的做法让学生不服气、不接受、不认可,所以,基于“儿童立场”,蹲下身子,倾听他们的内心需要;走近心灵,了解他们的兴趣选择;目光一致,成全他们的成长愿望。

人是一种生命的存在。叶澜教授认为:“学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如果说 学校教育是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挖掘人的能量、成全人的心愿的系统工作,那么班级建设应当是基于生命个体的成长需求、班级发展的共同愿景,而做出的低下头、俯下身的努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