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6.孙子兵法39|研判敌情32法精妙何在?远古辩证思维启示至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5
首开/续费/推荐会员奖励贝,点蓝色链接

首开年度奖200贝/续费或引荐年度奖25贝

《孙子兵法》第九节“行军篇”,孙子总结出了观察判断敌情的32条经验,俗称“相敌三十二法”。

几千年前的研判敌情经验,至今依然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无论是军事上,还是社会生活中,这些光亮闪耀的辩证思维,在现今世界中的运用依然广泛。

【原文】

【释义】

【解读】

行军作战,首先要观察判断敌情。

孙子认为,只有透过战场上各种纷乱迷离的现象,认真思索,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才能获得真知灼见。

判断敌情32法当中,大概可以区分为2种类型,根据战场自然景象变化来判断敌情的有8条,剩下24条的判定依据是战场上敌人的动、静、虚、实等特点和变化。

孙子这段精辟论述,其目光无疑是犀利的,其思维无疑是深刻的。

看似朴素的句子,实际上并不是人人都能总结得出来。也或许,不少人归纳出一鳞半爪困难不大,但如孙子这样提炼得详细周全,想必实非易事。

我们描述写文章高手,有这样一句赞扬的话:“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高手凭借文字张力,不仅可以赢得了大家的欢呼,还获得了读者的共鸣和好感。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差距到底在哪里?

其实,能否通过现象看到本质,是一个人在思维层次的核心竞争力。

思维高度决定认知水平,而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他的视野和格局,最终也决定了他人生能到达的高度。

难怪商界有句扎心评论:“一个人绝对赚不到认知范围以外的钱。”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我们识人用人的基本逻辑。但现实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并没有这么长的时间,让我们去考察识别一个人,也无法承担太多“试错”带来的后果。

所以,能否慧眼识珠,大胆启用人才,也是一个人识人看事的水平所在。

《教父》有个片段很启发我,有些人一秒钟就能洞察人心,直抵解决问题的关键,有的人十年都看不透一个人。这就是人与人的差距,谁也无法否认。

透过现象见本质,可以结合“盲人摸象”的典故,我要做个新解读。

故事上说,摸到象腿的说像柱子,摸到象鼻子的说像蟒蛇,摸到象耳朵的说像扇子,摸到象身体的说像一堵墙,摸到象尾巴的说像绳子,这些人都不高明。

而高明的人,无论摸到的是象腿、象鼻子、象耳朵,还是象身体、象尾巴,都能准确作出判断——摸到的是大象。

战场上,高明的将领,能够通过风吹草动,借助虚实变换,看透背后的逻辑,摸清对方的心理,作出正确的决策,牢牢地占据主动。

社会生活中,我们常说“见微知著、管中窥豹”,道理如出一辙,并无本质不同。

只要勤加观察,我们总能在生活中的寻常中发现不寻常,在一般规律中发现不一样的特殊个体,据此推断出对手的潜在心理和真实企图。

更多的时候,我们总会忽视细节,并不在意那些不痛不痒的表象。而看待问题的高手,总是能够从这些细节中,看到一些巨大风险的端倪。

这就好比在堤坝上发现了蚂蚁窝,之前的很多很多人觉得那就是个巢穴而已,而智者却能看到日后堤坝垮塌的隐患,并且总结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至理名言,一直传承影响至今。

哪怕差别再细小,也能影响全局。最经典的就是一颗马蹄钉的故事。因为松掉了一颗马蹄钉,一匹骏马损坏了马蹄铁。因为在战场上马失前蹄,摔死了一名冲锋陷阵的将领。因为痛失了前线指挥作战的将领,最终吃了一场关键性的败仗,进而导致了一个国家的灭亡。

我们现在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关键还是打地基。《老子》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也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综上可见,最稳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老老实实、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地做人,一步一动、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地办事,在精细、精微、精准上下功夫见效果。

中国古人看待问题,一分为二,合二为一,这种原始朴素的辩证法,体现了超人的智慧。

比如,中国知名的“太极眼”图案,太极生两仪,一阴一阳,一黑一白,黑白相接,阴阳相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包含阴阳、刚柔、动静等诸多辩证关系。

从《孙子兵法》论述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已经认识到辩证关系,从正反、远近、高低、虚实等阐述中,也能体会到精深内涵。

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如此,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支持者和反对者。而且,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有相应的支撑,还让人觉得理由似乎都很充分。

所以,尽管表面上看,正反两方似乎是矛盾的,而实质上又是辩证统一的,因为二者产生的分歧,本身就是一件事的两个角度而已。

而如今,我们常说的“两点论”也是经典总结,就是任何事物都能一分为二,包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而矛盾内部也能一分为二,包含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所以,我们抓住了主要矛盾,以及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抓住了问题的根本。

就如同拆毛衣抓住了封口的线头,只需要用力一扯,很多事情就会迎刃而解。如果实在杂乱无章,还有快刀斩乱麻的招数,作为可选项。

以上所述,就是利用辩证法,分析解决问题的威力所在。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