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人的从众心理?

没有主见,一窝蜂的,别人干啥,他就干啥

第1个回答  2020-01-10
从众心理也称顺从心理,有人也称遵从心理。是指一个人的行动,信仰和情绪会受到别人的影响。一个小群体的错误意见,往往可以迫使一个人做出与自己感知和判断不相符合的回答。50年代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他让被试者做成一排,看两张卡片,一直贡呢卡片上画三条长度不等的直线A、B、C、,另一张卡片上画一条直线X,它的长度明显的与ABC三条线之一等长,要求被试者判断X线与哪一些线等长,被试者按坐号顺序回答,第五个被试者明知他们答案不对,但也不敢肯定自己正确的答案,只能顺从地得出了与前四人相同的错误答案,这是一次从心理测验,把这种测验重复多次,结果类似。从众心理的表现和危害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如跟着感觉走路会使你步入歧途,跟着广告购物会使你上当受骗。科学研究中,从众心理可使你放弃自己正确的研究结果,当然最为严重的是从众心理可使部分前年人形成小群体,小集团,发生数人一起违纪现象,甚至多人聚众闹事的违法现象。克服方法:主要从思想教育、纪律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入手,增强约束力。从学习科学知识。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意见。如果人云亦云,感情用事,往往会使你后悔莫及。当你的思维、感情、行动处于一个非正式群体中,就要考虑是否从众心理起了作用。
第2个回答  2020-01-10
这是一个追求时尚潮流的时代,我们不仅跟着大家排队买东西,也随时用手机观看最新的新闻资讯,生怕被时代抛弃了。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忘记了原本应该走的路。摆脱从众心理,我给出三点建议,仅供参考。

1,

了解大家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现代社会是个快节奏的社会,每个人做事情都是有自己的目的的,要么是为了赚钱,要么是为了让自己开心,没有人花时间无条件付出。

下次,当你看到类似的从众行为的时候,要思考的是他们是不是请的托?是不是单纯这是为了做营销?了解了别人的目的,你就能让自己处于清醒的思考中。

2,

你如果跟着做,会有什么好处和损失?

在类似排队买奶茶、买肉松蛋糕这种活动中,也不完全都是坏事。你只需要思考,如果你跟着大家做,会得到什么好处?会需要承担什么损失?比如你只是排队买了食物和奶茶,味蕾可以享受美好的体验,损失就是浪费了一点时间,这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你从众买了一套房子,一年之后房子大幅度降价,这个损失可就大了。

3,

你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你需要思考的是,你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比如你不知道房价是会上涨还是会下降?网上一波人说会上涨,另外一波人会说房子已经卖不出去了,会下降,你也拿不定主意。这时候你最好是,寻找第3个解决方法,要么寻找权威的专家,要么自己从零开始摸索房市的发展规律和国家的政策方向。

因为在网络时代,很大一部分的网络信息都是假的。任何时候,你都需要有自己的主见,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第3个回答  2020-01-10
字面上“从众心理”是一个中性偏贬义的词,是人们为了让自己的表现符合公众舆论或碍于群体的压力,而和多数人保持一致的一种现象。通俗点儿说,就是“随大流”。

很多人觉得,这种心里现象,会让人渐渐遗失独立性,少了个性思考和有益的个人主张。但辩证地来看,“从众心理”不完全都是坏事,生活中,我们需要“策略性”地从众。

二战期间,英国国会很多人都主张求和,但临时内阁首相丘吉尔分析局势时认为,一味的退让,英国人民不仅不能获得和平,还将面临着更大的损失和伤亡,于是他力排众议,决定向德国宣战。

起初,国会里很多都是反对的,但在丘吉尔的不断劝说和分析下,他们认可了他的决定,决定为了国家一战。

没多久,丘吉尔策划了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救回了30多万人的军队,他们后来都成为二战中盟军的中坚力量。

丘吉尔的例子,很好的演绎了什么叫做策略化的从众。

如果一味地依从于一个不良的群体,或者说你的随大流,只会让你更平庸,你不会从一个负面的群体认可中获得更好的人生发展机会。那么,这种从众就是失败而不可取的。

但如果你身处于优秀的集体,这个集体里有很多优秀的人,在这里你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那么你就要努力“从众”,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过人之处,充分利用好这个群体的圈子,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那么这种从众就是进步的。

其实,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从众心理,相当一部分的原因在于,个人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判断和看清局势,缺乏自信心、内心不够强大,害怕别人的批评和眼光。

一个人想要不断进步,就要敢于突破一些东西,也要勇于获取一些东西。认可正确的事情,不湮没自己的个性和判断。
第4个回答  2020-01-10
前几天带朋友3岁的女儿出去玩,孩子随手把糖纸扔在了路上。我让她捡起来,她撇撇嘴要哭出来了,一边捡,一边委屈地嘟哝:“你看,那些大人的烟头,不也就扔地上吗?”
我蹲下身子,认真地看着她的眼睛:“别人做的,不一定都是对的。你不能因为别人这样做,就以为这样做是可以的。你明明知道,不能随便扔垃圾的,对不对?”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其实,别说3岁的孩子,十几岁的青少年,包括我们大人,也都经常有这样的心理。
亲戚家的孩子,本来成绩不错,可是高三的时候,班上转来几个吊儿郎当的学生。这孩子很快就跟新来的同学打成一片。
没多久,这孩子就变得懒散拖沓、打架闹事不学习。
中学生是性格养成阶段,一方面他们自己还没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另一方面,青少年迫切渴望“被认同”,这种认同感,迫使他们有意无意地从众,学习周围人们的言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其实也是一种从众心理带来的影响。
在北京的时候,我很清楚,垃圾应该分类。但是,看大家都是一股脑儿把各种垃圾装在一个黑塑料袋儿里,随手扔进楼下的垃圾箱就完事,我也就懒得再分类了。
我在德国工作的师妹来我这儿玩,一起逛街买衣服。她特别喜欢马克·波罗这个牌子,从夹克到衬衣到长裤,买了很多。在她的影响下,我也花了300欧买了一件这个牌子的外套,到家才发现,完全不是我的风格,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就找不到可以搭配的衣服。
国内常常有这样的报道:老人摔倒,一群看客围观,没有人出手施救。除了源于敲诈行为的横行,源于道德的沦丧,还有个原因,就是从众心理。
后来的人,看先前来的人都没有施救,就觉得自己可以推卸责任:我刚到的,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一个非常好的借口。
因而,如果路遇危险,最好不要向一群人大呼救命。尽量向其中某个人求救,目标要明确,让他觉得责无旁贷,这样他才不好袖手旁观。否则,源于从众心理,他也可能畏首畏尾不作为。
静心思考,不盲目跟风,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坚持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理智告诉我们,在这些形象中,有些不可信的成分,但群体根本就看不到。被想象歪曲的东西与真实的事件混为一谈,群体根本就不管客观不客观,他们会把头脑中唤起的形象当作是真的,而这些东西往往与实际情况相距甚远。
群体歪曲自己亲眼目睹的事情,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各式各样,因为组成群体的成员,每个人的性情都不太相同。
第5个回答  2020-01-10
1、比如最近火热的港独事件,除了背后有政治与个人经济利益的驱动外,更多参加的港独废青就是从众心理,他们认为这样做即有钱拿,又很V5,同时可以让其它同学高看自己一眼,这样做心理特别爽,于是在政客与有心人的煽动下,做了这些不计后果的幼稚事件。

2、比如某A在公司里,领导说这件事应该这样做,某A就按着做,但没有做出成效,但某B在领导的建议下,又做了一些改动,最后做出非常大的业绩。领导在总结大会上,批评了某A,表扬了某B,某A很委屈,我这不是按您说的做嘛?但其实A就是完全顺从了领导的指令,即使在做的过程,感觉领导指令有问题,但为了从领导而刻板的去做,从而导致了坏的结果。

虽然是单一的顺从,不象从众,但依据过往某A为什么不能升职来看,他都是因为顺从领导或虽权威者的建议,缺少自己的见解,就是另种形式的从众心理。因为A害怕权威者,怕被不顺从被抛弃,怕不被公司认可。。。。

3、比如某些自杀场景中,会有一些人在楼下起哄,刚开始一两个人,后来更多人叫喊:“你怎么光说跳,就不跳呀,真是虚伪,跳呀,跳呀。。。”这时,就有更多的围观者,即使不说,但心中,也会产生从众心理,感觉这人就不会跳楼,太假了,可能就是为了吓唬一下别人,甚至也有期待别人跳下来的心理,这就是场能从众心理,激活每个人都有的集体潜意识状态。望采纳,谢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