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印象派全景》01 - 从各个角度认识印象派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1

最近刚开始接触关于绘画的书,前段时间读了顾爷的《小顾聊绘画》1&2两册,书很有意思,把印象中深奥的西方绘画讲的浅显易懂,特别适合对绘画史感兴趣但不知如何下手的菜鸟们,当然我就是其中一个。读完顾爷的书之后,有幸又找到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就是这本:《32个展览:印象派全景》,从展览的角度深入了解印象派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把笔记和摘录整理分享,因为是第一次读较专业的书籍,如果有一些地方写得有失偏颇,欢迎留言指出哦。

关于这本书

篇首介绍里说到:”从近20年全世界范围内的印象派展览中,选出其中32个,一方面借此展示印象派的全景,更重要的是,以此呈现一种展览的历史。其实,每一次展览都是一次对艺术史的重新写作,即体现了策展人的水平和情怀,也反映出时代的烙印。”

1, 印象派的产生和早期印象派

印象派是现代艺术的开端,是指发生于1870至1880年代,以法国巴黎为中心的一场艺术运动或者一种画风。印象派的名字来自莫奈的著名画作《日出.印象》,当时的记者是想用这个名字来讽刺这群艺术家。我们都知道,前卫艺术通常是不会被当时的历史所认识的,人们通常需要花几代人的时间来接受前卫艺术。印象派之前的巴比松派,之后的野兽派都有同样的待遇。

印象主义是现实主义的延续,现实主义相对于学院主义而言:
学院主义 ,只画正统题材:历史画,宗教画和肖像画,风景画和静物画被排除在外;要求形象逼真,画面平滑光洁,不露笔触,隐藏个性和情感。
现实主义 ,着力表现现实生活和平凡的风景。
印象派 ,既”一个瞬间的印象”,厚涂的笔触,利用视觉调和颜色,不使用黑色(早期),光源色与环境色对比鲜明,构图有现场效果,受到现代摄影的影响。

现代艺术和古典艺术的区别:
古典 :永恒的,不可改变的东西
现代 :不确定的,偶然的,但却是鲜活的,现时的经验

2, 巴黎沙龙与第一届印象派画展

巴黎沙龙,即学院沙龙,19世纪中期,巴黎美术学院每年举办”巴黎沙龙”美术作品展,由学院的评选委员会按照学院主义的标准挑选作品,评选大奖,维护学院主义权威,保证学院艺术家的经济利益(自由创作的画家卖画的途径)。巴比松派一度挑战学院派,后巴比松派也进入沙龙,但是印象派却一次都没进过巴黎沙龙。甚至是在1863年开始的”落选沙龙”,印象派也一直被拒之门外。于是印象派画家们筹划自己开画展,印象派画展应运而生。

1874年4月,第一届印象派联展在摄影师纳达尔的工作室开展。有30多个画家参加,包括:莫奈、雷诺阿、毕沙罗、希斯莱、塞尚、莫里索、德加,还有莫奈的老师:欧仁.布丹。马奈没参加。展览被批评的声音不少,有评论评价莫奈的画最多算是一张速写,不是一张完整完成的作品。从1874年到1886年,印象派共办了8次展览。

3, 巴黎与印象派

左拉曾经这样描写过19世纪的巴黎:
"在宽阔的塞纳-马恩省河上,周围一片碧绿,只见清波荡漾,似在曼舞,在阳光照耀下,反映出白色,灰色,玫瑰红色等色彩斑澜的亮光。"

a, 巴黎城市大改造

克拉克在1985年的作品 《现代生活的画像:马奈及其追随者艺术中的巴黎》 中提到一种充满诱惑的想法,这种诱惑并非体现在将时代背景与绘画主题简单的并置起来,而是去探寻走向现代的都市与走向现代的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涉及的不仅仅是绘画主题,也包括技法和形式,更重要的是,绘画再现世界的方式。

那么发生在巴黎的印象派运动,究竟和巴黎有哪些联系?首先必须提到的是巴黎大改造。

我们今天看到的巴黎城市格局,极大程度是市政官员奥斯曼男爵一手打造的。1851年,波拿马发动秘密政变后,登基自称拿破仑三世。1853年,波拿马召回当时在波尔多的奥斯曼,交给他改造巴黎的重任。从1853年到1870年,即第二帝国时期,是奥斯曼放手大干,巴黎城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时期。当时大改造遭到各方反对(比如雨果抱怨奥斯曼毁掉了老巴黎的记忆,福楼拜对新巴黎采取了局外人的态度)甚至在波拿马倒台后,有过民众焚烧的举动,但是事态平息后,人们才开始享受现代化改造带来的好处。

奥斯曼改造的成果里,包括奥斯曼大道,它贯通八区和九区,总长2.53公里,宽30到33.6米,如今大道边商业景观上了上风,比如法国最大的两家百货,春天百货和老佛爷,就坐落在大道边上。大道旁边的商店,咖啡馆和剧院等娱乐场所,极大的改变了巴黎嘈杂的邻里生活,形成了”商品拜物教统治的公共空间”。拆除旧街区,也有控制街头暴动的想法。奥斯曼大力搞建设,直接刺激到的是房地产行业,房价和租金上涨,带动起全民投机热情,”政府将60年的土地所有权出售给房地产商,房地产商通过银行融资,与银行家一起赚个钵满盘溢”(这种情景我们确实很熟悉)。

可以说,巴黎大改造,把巴黎变成一个景观社会。

b, 夜巴黎和街道灯光

中世纪黑暗,中世纪的夜间,是属于魔鬼,女巫和不法之徒出没的时间。雨果在《巴黎圣母院》复现了这种氛围,披着斗篷的教士克洛德袭击了正在和爱斯梅拉达偷情的卫队长,而当时的目击者爱斯梅拉达以为至魔鬼撒旦所为。

而城市的明与暗,黑与白,直接影响到了注重光影的印象派。17世纪末,巴黎街道上开始有了公共照明,街灯变成巴黎的一道景观。19世纪初,清洁无异味的煤气取代了黑臭的油灯和蜡烛。

街灯的诞生,重塑了城市空间和城市的时间经验,它是巴黎进入现代城市的标志。街灯,照亮的是公共场所,它不再属于魔鬼,幽灵或者强盗,窃贼,而是属于市民。
于是在印象派的画作里,出现了灯影下的欢场,夜店,夜行人,戴着面具的舞客。德加,劳特雷克,雷诺阿都是描绘巴黎夜生活的高手,在他们笔下,巴黎的夜晚永远和情欲,艺术和五光十色的灯具密不可分。

良好的室内照明延长了夜间家庭活动的时间,晚餐,儿童的游玩和功课,家庭主妇的女工,成年人的阅读,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内部,舒适温馨又亲切的氛围。

晚餐 by莫奈

4, 印象派与中产阶级

19世纪中期,法国大工业化进程导致职员取代工人,出现中产阶级。印象派在中产阶级中找到归宿。早期印象派画作中,展现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的内容占很大比重,早餐,野餐,散步,划船,假日,旅游,都市牧歌或消费社会下的生活。中产阶级,代表着自由的生活和艺术,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5, 印象派与室内,咖啡馆和剧院的包厢

从卡耶博特开始,住宅里人或者住宅里的中产阶级成为一类重要的题材。

将人物置于阳台或者窗前等采光地带,形成凝视他者的视角:

站在窗前的男子 by卡耶博特

一个被提炼过的自主,富足的男性形象,孤悬室内,俯瞰外界,对一个上升中的亢奋的巴黎的揶揄,对身处其中的现代人的局限性的隐喻。

更多的画作里的主角是女性,她们被置于在承载着社交功能的客厅,靠近窗户或者阳台,"女人被引向光明,但她们抗拒风景'。

传统的社区,家庭和教堂模式被打破,中小资产阶级,开始选择选择咖啡馆,剧院等富有自由精神和感官魅力的娱乐场所。音乐咖啡馆常见于德加,马奈和劳特雷克等人的作品里。这种平民化的流行文化场所,门槛低,社交随性,人群混杂。经典作品例如马奈的《女神游乐厅的吧台》。

在印象派盛期,巴黎的剧院包厢成为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包厢题材的双重结构始终是审视他人和被观看。从被观看者的身份,引申出对两性观看地位的探讨。女性形象从开始的在男性目光下被观看的对象,慢慢变成积极的观看者。

对比下面两图,图一中女性眼神暧昧游离,手里的望眼镜更像是装饰物,而图二中的女性动作明显果敢许多,左手握着的双筒望眼镜看起来很专业。

包厢 by雷诺阿

意大利剧院包厢 by冈萨雷斯(搜不到原图,手机随手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