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疗法 04] 叙事疗法与其他各大流派的比较和整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9
(基于壹心理课程整理加工,李明讲述)

整个心理治疗的脉络,是基于心理学各大体系的发展的, 比如说,

弗洛伊德的目标本来并不是要去治疗,是想提出一个人类心灵或者叫心理的宏大的体系,可以解释所有人的心理现象,他把它叫做general pyschology,就是普通心理学,不是心理治疗,之所以他会因为心理精神分析或者治疗出名,主要是继承了犹太人在允许它们学习和从事的领域做到极致的传统,加上有养家糊口的动力。

精神分析跟叙事疗法建立什么样的关联呢,这个地方跟大家讲一下,精神分析不是铁板一块,精神分析还有后现代精神分析,它有一个巨大力量,在于它很 善于吸收当代的时代精神 。弗洛伊德在解释精神分析的一些理念的时候,就会借助这个时代最被推崇的一些隐喻。比如大家最熟悉的本我、自我、超我这个结构,其实它是引用了蒸汽机这个隐喻,大家可能比较熟悉讲力比多,讲本我自我超我,这个人格结构像是一部汽车,内部的运营机制其实是力比多的理论,就是驱力理论,这里边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隐喻,就是把这个本我或者潜意识的这些动机比作一个燃烧室,特别有号召力。

精神分析很善于去借助这些大家耳熟能详、普遍接受的宏大话语,去解释它的一些理念,而叙事疗法在这点上刚好是相反的,刚好从一个相反的方向去解构这种宏大话语。

精神分析与叙事疗法又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很强调症状的意义、症状背后的故事。甚至我们通过精神分析发展历史会看到,早期精神分析和其他精神病学的一个革命性的差别就是开始愿意让来访者去讲述、愿意让来访者用自由联想的方式去讲述症状背后的生成过程。

那么这一点跟叙事是接近的,但是也不一样,它是自由的、悬浮的,换句话说是结构性比较差的。学精分学得深的就会意识到我们大部分对于精神分析的成见是错误的,比如说分析是不是特别有结构的、技术性特别强的、用什么样的技术去分析,等等。有经验的分析型取向的老师会告诉你,精神分析师不分析的,是最强调倾听的,最强调不干扰的表达的,有很多人刚刚接触精神分析对它有这样一种成见,学深了就会发现精神分析在很多方面还挺像叙事的。

所以我们在定位上讲的话,其实 精神分析对于心理治疗奠定了一个方向,就是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一些说法——陪伴、倾听等等这些在精神分析那个时代就已经奠定了 ,不是说从人本才有的,只不过人本把它放大了而已。精神分析就像一个大箩筐, 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心理治疗的理念,在精神分析史上几乎都可以找到,包括对于语言的重视,对于故事的重视,对于意义的重视,你都可以找到。 有人说,后期的很多精神分析流派都是对精神分析的颠覆,在我看来,不是颠覆,是延伸,因为你没有办法颠覆。精神分析的一些原典会告诉你,我说的那个话是对的,那个话里是有支撑的,这里我不用学院派的引经据典,你感兴趣只要看一下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那个时代的一些作品,你就知道我在说什么。

今天,后现代的一些理念,在某种意义上,即多多少少带有开创性但是大部分是继承和发展,精神分析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流派。先铺个地毯,一个大的语境。你要先搞清楚这四大基本流派是怎么定位的,你就知道叙事怎么定位。到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到, 叙事疗法继承了精神分析对于意义和故事性的重视,虽然两个理论渊源不一样,但是在临床上这点非常相似。

认知行为在过往经历这一点上,是具有革命性或者创造性的,它重视人的信念、逻辑,就是觉得不要老把注意力放在过去,不要老放在这个成长的这个决定性意义,看现在此时此地,你在使用什么样的一种逻辑,使用什么样的一种信念在工作,你这个信念有没有问题,至于怎么形成的我们不管,只要看这个是不是你想要的就好了。这点大家可能认为是认知流派的创建,其实根本不是。大家可能听说过格式塔疗法,格式塔疗法的创始人弗雷里克.皮尔斯首先学的是精神分析,后来烦了精神分析那种老去讨论过去的思路。在完形疗法里边就讲,你就此时此地定向就好了,一切分析都是浪费时间。这一点在精神分析里边有没有呢?也有! 精神分析并不是老去看过去是怎么发生的。精神分析有些流派特别强调此时此地移情分析,Here and now transference(analysis),是精神分析提出来的。 我们如果要去用学者的心态去看,还是要去做一些考证工作,而不是轻易说,我学的是精分,所以我就不去学其他流派,这个还是不对。我一直的观点就是心理治疗学问你做得不咋地,临床也好不到哪里去。为什么呢?因为你有成见,让你没有办法很开放。

接下来想跟大家讲存在人本。存在人本强调温暖的治疗关系,让来访者成为本来应该成为的样子。怎样让他成为本来他应该成为的样子呢,你别阻碍就行了。我们平常是在阻碍吗?我们用什么方式阻碍呢?期待。在关系里边任何人之间是有对彼此的期待的,而这些期待呢就会造成不安全感,很简单的道理就是你爸妈希望你怎样,然后你不想怎样,你爸妈就会叹气,他在叹气的时候似乎没有逼着你要去成为怎样,但是你会逼着自己会成为某个样子。这个时候,这种关系就有一种价值条件在起作用。当你内化了某些价值条件作用,你就会昧着良心不做你想做的事情、不去做你本来想做的方向,时间久了,你就慢慢忘记了自己本来想成为的方向是什么。那么存在人本主义的治疗就是设定一个无条件的爱、接纳,在咨访关系里怎样都行,然后你就发现我有一个内在小孩,内在有一个声音,不停地在那里哭,在告诉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那么如果我们在咨访关系里持续得足够长,罗杰斯说大概持续11个步骤,你在第12个阶段就可以干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们不是内心没有想要的东西,是我们不敢说出来。像这个东西在精神分析里边也有,如果你感兴趣看阿德勒和荣格的思想,他们各讲了一半,他们合起来就是这个。从定位上讲,人本主义存在主义也是延伸了精神分析的一个思想。

总结一下,叙事疗法并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的东西,是有传承的,它在精神分析里也吸收了很多的思想,而且传承很深远,不要一味地只是把它定位成一个后现代的疗法。 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去看Nancy McWilliams,他在叙事精神分析,他特别强调story,故事在精神分析中的作用。当然他和麦克.怀特和David Epston的思想来源不一样,在观念上可能有一些侧重不同。但是他是有传承的。

这里我要跟大家讲第二部分内容,就是叙事疗法的自我定位。你会发现叙事疗法不强调跟临床心理学的这些渊源,这是它的自我定位决定的:

最典型的是 Fred,他会应用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引用后现代哲学的思想、语言哲学的思想、分析哲学的思想、现象学的思想,但是基本不怎么引用心理治疗的思想 。 麦克.怀特会引用进化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思想。比如引用皮亚杰的思想、维果斯基的思想,这些都不是做治疗的。他引用这些思想去支撑后现代的治疗性的一些观念。 所以有人学叙事会觉得不太像一个心理治疗的方法,对了这就是它的自我定位, 它努力不把自己定位成治疗 。因为如果你把自己定位成治疗,而你又想摆脱那种医学模式的话语,极为困难,所以我能够理解麦克.怀特和David Epston的那种做法,可是我们又要注意这个对于新手咨询师来说是很难适应的。

这里不得不去提到麦克.怀特,他讲早期趋势发展的时候,有一个思想基础,就是米兰学派的家庭治疗,实际上它相对木兰学派是有延伸的,它延伸了很多文化人类学的一些方面,就是格雷戈里.贝特森的一些思想,麦克.怀特把它转化成了一些治疗性的技术,这点在米兰学派是没有的。 米兰学派强调的对于结构的反叛,首先米兰学派是一个结构主义的家庭治疗,它的反叛是很温和的,有温和的革命这一点。但是叙事疗法在这点上是非常不温和的,是非常极端的,它对于结构有一种内在的反思,一种内在的批判性 。

叙事疗法的定位有它的好处,保持了理论和实践的新鲜感,有一点革命性、开创性,但是也有一个坏处,就是让一些保守的心理治疗师望而却步。我感觉一个好的地方就是,我们国家因为心理治疗这个领域有后发优势,特别是家庭治疗这个领域发展比较晚,没有太多历史的负担,我会发现很多学家庭治疗的咨询师都很开放,据我了解,一些蛮有影响的一些人,推荐他的学生抛来跟我学叙事,说你要学一学叙事,才能更好地理解我讲的这些,因为你没有反叛,就只是在吸收认同,就会慢慢做得比较僵化。北京大学有个教授,跟学生说,如果你已经学了好多疗法,不要一味你学完了,你应该去学叙事了,那些学生就会觉得很尴尬,因为教授跟他们讲,你学了叙事会发现原来学的那些疗法都不对,当然他是调侃地说。学生说那我才不去学叙事,我学个疗法,花那么多钱,那么多时间,我觉得我学得都不对,那不要命了,导师跟他讲,你只有看到你的不对你才会对,才知道对在哪里。我觉得这个老师很厉害很有智慧。就是 不管我们学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如果你觉得它是完美的,也就基本上固步自封了,叙事也是这样,它不是完美的,但是提供了一个反思,让你看到你这个疗法优势在哪里,不足在哪里,这个时候你才是一个有批判思维的人 。你的学习才是深入的。英文里有个谚语,就是讲,If you know one, you knoe none. 就是如果你只懂一个,你就连这个也不懂,因为你没有办法比较。我在讲叙事的时候,我就特别重视叙事疗法和其他疗法的比较、融合、自己的定位等等,这让我们有一个宏观的地图,让我们看到它的概貌。

叙事疗法跟其他疗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呢?它的贡献和独特之处在哪里?

四大传统的流派,虽然在指导、控制、教育等这些方面有柔性和刚性等等这样的区别,有的流派会特别强调指导、教育、给建议、给分析、给总结等等,有的流派会讲温和的给、也还是要给,还有的就是不要给,但是它会设定一个方向。比如存在人本主义就会讲,它坚信每个人都会有一个集体智慧,我们的身体是一个可以思考的存在者,会告诉我们想要什么,这个是一个信念,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前提是你得信人具有自我实现的这种潜能 ,你得信这个。 叙事疗法在这点上就会讲,不好说。 学过叙事的可能会说,你以前不是讲过是这样的吗,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是怎么做的吗,叙事疗法让人把自己知道的那个能够呈现出来吗。嗯,我只讲了一半,我现在把秘密告诉大家, 你相信他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但是你同时还要相信他的这个知道是学来的。换句话说,你要用解构的思维去看那个人本主义所设定的他先天知道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

当然你会说,叙事疗法有让人有更多选择、更开放、更有心理灵活性,这不是预设的吗?你仔细去分析他的这个预设,他的预设是有很多选择,也就意味着你不一定成为哪一种;有很多心理灵活性就意味着,你不一定固定下来有哪种确定性。当他不强调确定性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没有目标。换句话说,当你有很多目标,其实就是没有目标。

所以在叙事疗法过程当中,治疗目标可能随时变化,在一次治疗过程中,治疗目标就可能变了好多次。叙事疗法不认为这是一个问题。它认为什么是问题呢?

叙事疗法不对质,不会去问,你刚刚说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现在又不是这样说,只是会说,好啊,我们来看看是什么让你想做这样的人。然后去看这个问题或者因素给他带来的影响是不是他愿意承担的。这就是解构。

所以我这么来看,叙事治疗是不把自己当一个专家,觉得他应该怎么做是由咨询师决定的,而是说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商定一个方向然后来访者去担当,注意这个选择是来访者自己定的,所以来访者去担当,这是非常存在主义的一种取向,存在主义治疗取向的特点就是,你选择你担当,苦不苦,苦你自己尝,你在那种体验当中去感受。这个跟我们理解的温情的心理治疗不一样。心理治疗从来就不温情,罗杰斯笑眯眯地看着你痛,弗洛伊德是冷酷地看着你痛,叙事疗法是跟你聊聊你的痛,认知疗法呢让你去看到一个很多年的信念是不合理的信念来说是一个很有打击的,很多人做认知疗法也做得痛哭流涕,REBT说的是Albert Elis,在跟你对质的时候,弄得你体无完肤。所有的改变都是自己承担的,所有的选择都是自己做的,不管那种疗法都是这样。一切的改变,尤其是自我层面的改变,都是伤筋动骨的,你的温暖、你的舒适区你不肯走出来,你又想发生改变,那是不可能的变。

我们再往下看, 叙事疗法的治疗关系的定位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