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要有理想,中年要有“利”想,老年要有“忆”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7
理想是年轻人的认知方向。 理想是主观目的与客观规律的统一。目的与规律一致,实现理想。目的与规律不一致,理想夭折。有的人目标很远大,但没认识与把握事物规律,就盲目去行动,常致失败。有的人目标很大,但对事物的本质摸得透,也能操控,往往轻而易举实现目的。像王健林敢称一个小目标就是赚一个亿,就是有那个实力,并且已经把握赚取一个亿的规律,是能做得到的。但是对于我们普通大众来说,是天方夜谭。你不认识其中的门道,更没有掌握相应的赚一个亿的奥妙。理想引导年轻人认知满足自身的合理愿望,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

理想是年轻人的创造动力。 理想是当下规范与未来创新的统一。规范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规范的延伸。遵循规范,不易出错,但会老套僵化,逐渐会被淘汰;偏重创新,容易出新,但有很大风险,甚至会被消亡。比如我们的教育,就是偏向传授前人的经验、知识、规范,但很少有引导创新,这种教育方式引起我国模仿有余,创新不足。而西方的教育,鼓励学生独立去探索、去讨论、去总结、去操作,但缺乏理论教育,尤其是人文精神。这样的教育方式导致西方经济发达,精神家园却失落。只有规范与创新统一起来,才能保证年轻人正确行动,完善行动,这样年轻人也能不断进步,持续发展。

理想是年轻人的精神支柱。 理想是个性独立与社会依附的统一。个体目标与社会取向一致,容易成功;个体目标与社会取向不一致,个人将会遭到阻碍。社会习俗、他人意见,有时会扼杀个体的独体个性,反之后者有时又会伤害到前者的利益。年轻人有了这种理想,就会以大众利益为基础,发展自己了个性,守住内心一方天地,不会因人就变、因时就改,有自己的主意,独特的见解,形成人生自有的精神支柱。

“利”想是中年人积累的结果。 “利”想就是从抽象走向具体,从思想走向行动,化为结果。如果年轻是去生根发芽,那中年就是要开花结果。如果年轻是去寻砖找瓦,那中年就是要砌墙盖屋。如果年轻是去计划准备,那么中年就是执行操作。

“利”想是中年人生存的前提。 中年人已经是一个独立个体,生存食物不再依靠父母、他人,而是需要自己去获取,且大多都组建了家庭,家人一般都需要中年人的抚养,他再也不能像年轻时有理想,而要有点“利”想,这才适应现实生活,符合生存之道。

“利”想是中年人人格的基础。 有了“利”想,才能争取到正当利益(包括精神),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才能保障自己的应有人格。相反,不去“利”想,你不但会失去应得利益,而且会受到小人的欺负,失去自己应有的人格。当然,这“利”想在一个道德范围内、社会底线上。比如,你帮人做事,是你的职业,就要考虑收钱;不是工作,就慷慨点,送个人情了。

“忆”想是老年人生经历的总结。 老年人经历一生数十年,待到晚年,又有空暇,作出人生总结,这样留下一批精神财富,可以教育年轻人,警醒后来者。

“忆”想是老年生活感悟的抒发 。老年人一生下来,生活一般都经过风风雨雨的洗刷冲打,尝过酸甜苦辣的各种滋味、遭过悲欢离合的打击磨炼,肯定会有不少生活感悟抒发。

“忆”想是老年灵魂归宿的寄托。 老年终于完成一生的任务,有遗憾、有满意,有不安、有心安。他借“忆”想回忆当年的雄姿英发,安慰自己不多的晚年,以延长自己的心理生命,让自己灵魂归宿有个不错的寄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