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喜欢文言文的研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1

1. 怎样让学生喜欢上文言文

我很喜欢文言文,虽然毕业了,但是我仍然很喜欢文言文的阅读,我认为,让学生喜欢文言文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中国现在教育体制的要求。说实话,文言文由于比较生涩难懂,真正喜欢的学生不多,要让他们明白文言文对他们以后考试的重要性,让他们知道文言文会影响他们的分数,影响他们的升学,这是要强调的一点。

其次,要培养他们的兴趣,《聊斋志异》是个不错的选择,虽然涉及的内容带有比较多的封建迷信和神话色彩,可是他却能够让学生学习的比较有趣味性,文言文中比如“之”“焉”“乎”“者”等等词语的意思、用法都能在文章中找到,这些文章相对于课本中的文言文课文来说,趣味性就比较强,小说为什么比科技论文吸引人,其不同点就在于小说能够吸引人,当然,这一点实施的可行性可能有点困难,不过,我认为这倒是一个好办法。

第三,平时多让学生学着用文言文写一些小的文章,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文言文的乐趣,这点老师的工作量就要大一些,因为看那些不像文言文的“文言文”还是比较痛苦的。

这是我的一点看法,与君共勉,望能解君之惑也。

2. 如何让学生爱上学习文言文

于漪老师非常形象地称文言文为“渗进了民族睿智的中华民族的地质层”。

然而,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文言文不但没有展示出其迷人的魅力,反而成了让学生望而生畏,如何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媒介,“以趣激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首先不能重“言”轻“文”,只有“文”“言”并举,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果将“言”的教学,即字词解释作为教学的重点或唯一,进行繁琐、细碎的讲解的讲解,等于是将经典古文拆解成了一地鸡毛,学生也会先入为主,原来文言文学习就是这么一大堆面目可憎、完全没有用的“之乎者也”,等到进行“文”的理解与欣赏时,早已是樯橹之末,兴趣全无了。学生真正感兴趣的是经典古文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及超然的智慧。

其次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比如重视诵读,因“声”而体味诵读之趣,在诵读中可读出抑扬,读出轻重,读出舒缓,读出感情,读出境界,同时还可以积累知识,培养语感。

因“问”而品味探究之趣。在文言文教学中巧妙地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同时更能够切入文本的精华、精髓。

因“境”而感受创造之趣。创设情境,就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同时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怎样让学生喜欢上古文

一是把古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语用美、人格美展现给学生。

课本中的古文有相当一部分是古诗词,都是具有高度美感的艺术精品。教师在讲授时要把短小篇幅内的万种文学艺术风情展现给学生,用古诗词的艺术美吸引学生,培养学生阅读、学习古文的兴趣。

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来说,课堂上教师先要读出它的韵律美、意境美,我们可以找到文本的名家泛读,认真学习,用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诵展现它的韵律美、意境美,也可以下载在课堂上播放。帮助学生构建文本意境,展现描述的画面,仿佛是一幅古朴的天涯游子图:黄昏时,归巢的乌鸦落在绕满枯藤的老树上,远处的流水小桥旁有户人家,炊烟袅袅,天涯倦客骑着瘦马在古老的驿道上徐行。秋风萧瑟,夕阳垂山,漂泊天涯的游子禁不住伤心断肠。静谧的画面、远古的游子、衰飒的晚秋,还有那是家又不是家的小桥流水,有一种凄凉的美。再看它的韵律,鸦、家、马、下、涯,平平上去平。前两句,平平上去平平,上平平上平平,音节整殇中有参差,音韵纯净而含蓄,这是一种精致的音乐美。再看它的语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前三句全部由意象名词连缀而成,整殇别致而优美,为避免句式的单调和取巧痕迹,后两句使用了自由的散句。感情直泄而下,一语道出断肠人在天涯,前整后散的句式,似乎游子的感情先前还有节制,后终抑制不住,直抒胸次,水到渠成,畅快淋漓。再看整首诗的意境,联系诗词的时代背景,在那样一个异族统治,民族分等级高下,文化压迫奴役的时代,信马随行的游子去做什么?心境为什么如此凄凉?又有多少这样的天涯倦客?这情景或许是作者自身的感伤,但更多的是悲悯的情怀,这又是一种人格的高尚美。读了这首词,等于欣赏了一幅古画,聆听了一曲古音、感受了一次望古人项背的心灵之旅。课堂上时常作这样的古诗词讲解,一定能大大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兴趣。

二是把古散文的智慧美、哲理美、语用美、人格美展示给学生。

课本中的古散文大都蕴含深刻的用世道理,尤其是先秦散文部分,更是具有很强的哲学色彩,有很强的智慧美、哲理美。古代散文的句法、构词、篇章布局等都有精致巧妙的美感,字里行间透露的思想意识更能体现作者崇高的人格美。在学习时把这些展示给学生,势必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热情,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如《曹刿论战》一文,曹刿分析的作战取胜条件,战前的准备,战胜的原因等,都体现了古人军事方面的智慧;由前面的取信于民、得民心到后面的以少胜多,蕴含着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哲理;文中运用的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对偶、排比、对比、映衬等句式和修辞无不体现古文的语用美。在全文的构思上也匠心独具,题目为《曹刿论战》,文中祥写战前战后的论证分析,略写战斗的激烈场景,紧紧围绕一个“论”字。由前面的“可以一战”到后面的“齐师败绩”,由前面的“食肉者鄙”到后面的“公将鼓之”、“公问其故”等前后内容的照应,环环相扣、融会贯通、神完气足。具体到“我”字,更是充分体现古人作文的严谨,立场鲜明。“齐师伐我”表明这是一场保卫鲁国的正义战争,曹刿的助战是站在爱国的立场上,是站在为人民的正义上,而不是单纯地为“鄙”的“食肉者”卖命,而是为了国家不受外敌的入侵。在那样一个国家与君王不甚分明的时代里,能有这样的见识,更见出作者的先进思想和伟大人格风范。我们在讲授这些古文的时,如果充分发掘它蕴含的美质,展示给学生,学习古文如同拜谒先贤,受益的是智慧、哲理、文采、人格的熏陶,谁又会不乐于接受呢?

三、发掘现实生活中的古典元素,拉近学生与古文的距离。

在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电影电视等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也有很多古典的元素,我们可以充分发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古典的魅力。如流行音乐中周杰伦的《东风破》、毛宁的《涛声依旧》,电影《神话》、《墨攻》、《赤壁》等作品,都是现代音乐、影视艺术和古典诗词、古典著作的巧妙融合,既有现代的明快又有古典的优雅。课外和学生谈论这些感兴趣的话题,把古典知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古典文化的魅力,培养学习古文的兴趣。再者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时常引用一些古典格言警句,讲课或写作中多运用一些古诗古文名言雅句,营造古文的使用环境,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文、阅读古典的习惯。

4.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扯,学生是不可能喜欢文言文的,至少是高中以下的学生.小学生初中生是很难喜欢这种晦涩难懂,生活中又没有实际意义的语言的.很多人都是在高中甚至是大学才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因为这个时候大多数人才能够体会到文言文的优美,体会到文言文的博大精深.用最少的字诠释庞大的意义,真的是门艺术.小学生连字都没学全,怎么去学文言文,顶多背背唐诗宋词就得啦

到了初中就开始学文言文了,而且语文考试中是不可避免的遇到文言文的题目了,方法就是背,死记烂背就行不可能让你写整句的文言文,顶多让你填补不全的文言文片段.相对来说还是简单的

还是那句话,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年龄是个决定性很大的因素

5. 小课题研究.文言文熟读成诵

摸索出了一套能够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1.学法激趣,2.信任激趣,3.导语激趣, 4.板书激趣,5.情景激趣,6.审美激趣,7.古为今用激趣,8.灵活多样的教法激趣,9.活动激趣。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背景

随着社会文化的革新,以及时间的推移,文言文中相应的文化背景、历史条件、社会形态等等都与学生生存的环境存在着巨大的时空距离,文言文语言表达形式、表现方式、词法语法等方面与学生现实语言交际之间也都存在隔膜。加之隐藏在古代诗文中的微言大义,又增加了学生认知理解的难度,学生因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了一定的排斥、疏离、拒绝的心理。

其次,现在文言文教学存在两大误区。一种是像学古汉语文选似的一个字一个字把它掰碎了,揉碎了,把文言文搞成古汉语当成或外语来教学。还有一种就是拿了篇文章来,文章还没有看明白呢,就开始总结思想、分析形象。文言文阅读应该能够把一些东西读通,读得很顺畅,学生自已去感受。无论读文言文还是读白话文,在做文学形象的鉴赏时,就提高语文能力来讲,道理是一样的。不能把文言文当成外语来学,文言文毕竟是不同时代的汉语。另外也不能把文言文当成白话文阅读,因为毕竟它有语言障碍。所以教学文言文应该抓住一些跟主旨非常相关的东西,拿来做一些重点地解剖。尤其是阅读诗词,一定要从语言里出形象,不从语言里出形象,别人是没法把握的。

再者,在初中阶段,学生在课本里接触到的文言也只有几十篇,且内容比较简短,学习要求也比较低,多数初中老师对古汉语语言现象与规律疏于归纳整理。这样也导致学生进入高中后,对于内容与语言形式不再像初中那样浅易的文言文,自然产生了畏惧心理。

鉴于此,如何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就成为文言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二、课题内容综述

(一)概念界定

什么是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古代汉语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

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是指以先秦的口语为基础,经过较多的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模仿它所写的种类作品的语言,如诸子百家、《史记》、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等等,都是古文言实际应用的范例。简言之,文言文,就是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一般把“五四”时期定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分界限。

什么是兴趣? 兴趣是对于事物特殊的认识倾向,它是一种心理活动,当发展成为爱好时,就成为一个人的较长久而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影响着人们能力的发挥。兴趣和爱好是积极性的来源,它是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动力。是人们在学习、工作等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对某项事物的兴趣,就能在行为中产生极大的积极性。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全新的实效性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主观的倾向性,进而带动对语言的“认读”“释义”和“解析”,使学生真正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又领悟到精髓思想,服务于写作,有益于人生。

(二)理论依据

1、心理学指出:兴趣是推动人们进行求知活动和学习的重要的心理因素,它能使人集中精力,积极愉快地从事某种活动。凡是符合自己的兴趣的活动,都容易提高人的积极性。

2、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学习过程中,当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语言本身(知识、规则)时焦虑程度偏高,而把注意力聚焦在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时,焦虑程度则明显降低,学起来就比较轻松。

3、主体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一切教育的影响作为外部客体的东西,只有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才能内化为主体的素质。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指导者,学生是自我发展的自主参与者,是积极的探索者和创造者,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交往关系。这种教学能让学生逐步由以教师指导学的“他主学习”走向独立自学为主的“自主学习”,最后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目的。

4、合作性原则:在课题研究中,必须改变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家校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强调互相合作,相互促进。

5、新课程标准指出:“适度强化文言文的学习,目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

6. 怎样激发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块重要的内容,也是重点难点之一。

以往,许多教师采用死板的古文教学方式,学生非但不会对古文的学习产生兴趣,还会在一定程度上畏惧古文。然而,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文均是我国古代文学家智慧的结晶,很多文章韵味十足,朗朗上口,只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耐心的体会,就不难发现古文的韵律与魅力。

此外,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鉴于此,强化对中学生古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极为重要。为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是摆在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下面,我将谈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有效做法。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根据我的教学实践经验,到了初中,学生对古文意义的认知具有了整体性的特点,对于新的古文知识,学生能够很快地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融汇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并把握住新知识的主要特征。

基于此,学生在阅读新的文言文资料时,即便其中出现了学习的障碍,比如生字生词等,也不影响他们以跳跃性的阅读方式去感知。古文是现代文的基础,但与现代文相比,古文更具音韵之美,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音韵感已经比较强烈,在文言文的阅读过程中,起落有致的音韵会激发他们对文言文的浓厚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在古文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感受其声调节奏,来深刻领会作品的思想情感。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今天中学生的古文教学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比如,我是这样来进行古文教学的:首先把文中出现的生字的读音、含义让学生对照注解朗读,克服学生的阅读障碍,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整读完整篇文章;接下来,我做示范朗读,让学生与老师的范读进行比较,找到自己的差距,然后模仿老师有感情有停顿的读法,重新调整自己的朗读,在此我会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要深入地感受语句的节奏、轻重、语速的快慢等;最后,强化学生的朗读训练,通过反反复复的朗读,让学生的朗读与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让文章彰显出韵味,彰显出本有的美,由此使学生感受到古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文言文配画,激发灵感 文言文多为古诗词,主要是描绘独具特色的情境,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自主了解古文,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开展古文配画的教学活动。

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中,描述了一幅寒冬赏雪的悠闲场景,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这一场景画出来。在作画的过程中,学生为组织画面、寻找素材和合理构图,将对该首词进行深入体会和研究。

思索和绘画的过程,也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古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过程。与此同时,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在作画过程中进行自由创作,如增加与此词意境相符的元素等等,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作灵感,进而升华古诗词教学成效。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课堂中的重要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通过提升古文教学过程的自主性、趣味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来增进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使其真正感受到祖国悠久而灿烂的语言文化,并通过古文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

三、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 任何一篇文言文拿来,只要我们深入钻研教材,都可以找到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让学生有话要说的问题。比如学习文言文《三峡》,教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时候设计这样的问题:“看了《三峡》这篇文章,为它的美景所深深吸引,如果你准备到三峡旅游,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说说你的理由?”问题巧妙地加入了人文色彩,替代了传统课堂上索然无味的提问:“谁能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意?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学生打开了思维的匣子,觉得有话可说,课堂呈现开放的态势。

同样是完成教学整体感知的目标,但课堂问题却变成了人人乐于参与的人文情景,这样的设计无疑是一把开启学生心灵和智慧的钥匙。对不同的问题设计会带来的不同教学效果,整堂课下来,学生顺利地突破了课文的难点,深刻地体会到文章的意蕴,领悟了作者的写作技法。

四、联系古今,再不畏惧学生不喜欢文言文,最主要的原因是对文言字词的畏惧,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学会用已知的知识去扫清字词障碍,问题就解决了大半。而我们最熟悉的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那么,现代汉语完全可以作为我们领会古汉语精髓的桥梁。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巧借成语积累义项,如“是”字在唯利是图(助词,提宾,无义)、混淆是非(正确的)、是古非今(认为……正确)、一身是胆 (判断动词,是)等成语中意思各不相同,积累了这些不同的词义,就有助于在以后的文言文学习中迁移理解。这样的训练会缩短学生与古文的距离,让学生认识到文言知识不是遥不可及,只要有心它是无处不在的。

如此以来,学生还会视文言文的学习为畏途吗?四、课堂让学生有积极的参与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

7.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记得以前每次上文言文时,学生留给我的表情总是一脸的无奈。大道理也讲了不少,可就是没多大的成效。

经过思索之后,我知道仅凭道理是不能说服他们的,他们缺乏的是兴趣。尤其是现在的学生,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要想使他们去接受、去学习是很难的,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拉近文言文与现代生活的距离。

现在学生的眼光很开阔,他们接触的信息量也相当大,记得上《公输》这篇课时正值伊拉克战争,课下他们对此十分关注。我开始积极搜集材料图片,找好现代战争与墨子思想的切入点,以图拉近文言文学习与现代生活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兴趣。

我是这样导入的:“战争是文明的挫败,战争是人类的灾难。战争使多少 *** 离子散?又使多少家园变成废墟?假如同学们是一名外交家,面对曾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伊拉克战争,你能扶大厦于将倾,消战争于萌芽之中吗?”同学们大多摇头或者微笑表示不能,“但在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开创者墨子却能够以自己的大智大勇阻止了一场战争的爆发,今天我们学习《公输》。”

接着我提出问题:墨子是怎样战胜对手的?他经历了几次针锋相对的斗争?又是依靠什么取胜的?让学生带着问题结合课下注释去了解文章大意。在对墨子战胜公输班依靠什么的问题上,学生很容易分析到墨子以其能言善辩、聪明机智在道义上战胜对方,但对于墨子所依靠的实力却需要进一步的引导。

这时我并没有急着去下结论,而是播放了一段伊拉克战争的幻灯片,悲惨的画面让教室的空气变得凝重,同学们的表情充满了严肃。我缓缓地问同学们:“伊拉克人民正遭受着空前的灾难,伊拉克不缺少能言善辩的外交家,也进行了积极的外交努力,但为什么仍然阻止不了这场战争的爆发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之后,一位同学总结道:“是伊拉克还不够强大,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我问学生:“如果把墨子现在派到伊拉克,他能阻止战争吗?”学生们拖长了声音回答:“不能。”“为什么?”一名学生站起来摇头晃脑的说:“此一时彼一时也,他没有可依靠的实力。”

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到了墨子战胜对手依靠的是实力,是“公输班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班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是墨子之“弟子禽滑离等三百人,已持守圉之器,在宋城上以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美国为什么敢于充当世界警察,世界为什么眼睁睁的看着伊拉克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无能为力等问题,学生很容易就理解:这一切的一切都与实力紧密相关。再联系我国的历史和现在,学生自然而然地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并萌生出为国之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动力。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云掌握具体的字词注释、分析人物形象等问题,学生是带着兴趣去钻研去赏析的,不仅课堂气氛活跃,效果也很好。在课下我布置了一个研究性学习题目,让学生阅读墨子的《非攻》一文,并通过上网、查资料等形式,了解古往今来尤其是近代以来战争带给世界的种种灾难,进一步了解了墨子“非攻”思想的内涵以及他对发动战争者的深刻讽刺,结合社会现实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名学生写道:“文言文也许有些难懂,也许有些枯燥,但当我把墨子的论述和现代社会联系起来读之后,我便一下子发现古文离我们的生活是那么的近,我好像就能听见墨子的声音,他是那样的睿智,让我在读的过程中经常拍案叫绝,尤其是那少‘少见墨曰黑,多见黑曰白’的论述更是精辟之极,使我对现在的国际形势有了更透彻的了解。” 这节课让我感触颇深,文言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读读记记,不能单纯为应付考试而机械学习。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抓住契机,适当引导,拉近文言文与现代生活的距离,有机架起五彩的桥梁,让学生在与我国古贤先哲零距离接触、品味欣赏我国灿烂文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表达我们现在的生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活动学习乐趣多。

文言文教学一向费时费力,而在检查学习效果时又往往不尽人意,对此我深感苦恼。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中央电视台《东方小故事》这个栏目,那些形象的小故事让人过目难忘,观后我深受启发:这不正是形象大于理性的体现吗?因而我把它用于教学中,尝试着把抽象的枯燥讲解融于直观的故事演绎中,加深学生的印象,以期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

《孙权劝学》一文篇幅短小、文字简约,且以对话为主,简短的对答中,突出了人物的心理与性格,把它当作一个简易的剧本来学习更合适。因此我将整体教学活动分成两大块:前期是以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师点拨为主的自学活动,着重引导学生就文中关键性的字“劝”作分析,说明吕蒙由一名不爱学习的武将到愤而求学并卓有成就,以致连见多识广、知识渊博的鲁肃都惊叹不已,结友拜别,可见孙权之善“劝”;后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课下注释阅读全文,贯通文意。

思考:这个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的改变,按剧幕、场划分的原则可以分为几幕?怎么安排?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