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废除科举对当时社会有什么影响?是好事还是坏事?

如题所述

清代科举考试

任何一项施行多年的制度,要改革或废除,都得伤筋动骨,波及一大片人的利益,更何况是施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进入20世纪以后,时代全都变了,大清的那一套制度也得跟着与时俱进,其中就包括科举制度。如果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科举制和八股文,会觉得迂腐、呆板、毫无创造力!但天下读书人,就是靠这个呆板迂腐的渠道翻身的!但问题是,科举制现在已经无法为大清提供创新型人才了,科举不改新政就没法搞。所以科举制度是保留,是改革,还是彻底废除,各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科举考试用的江南贡院

一、初露端倪的科举改制

对八股取士弊端的抨击,并不是晚清时期才出现的现象,事实上在明代刚刚建立时,就出现了一波反对的声音。到了清代,康雍乾时代也曾为科举的形式、内容等问题展开过激烈的讨论,但无论朝廷怎样讨论,在前近代社会的整体氛围下,对科举改革的讨论,始终跳不出固有的思维模式,探讨的大多都是一些科举的“皮毛”问题。


八股文

步入近代以来,尤其是甲午战败之后,康梁等维新派对科举取士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们的抨击也不再像之前那样仅停留在“呼吁”和“建议”上。康有为是一个行动与言论双管齐下的人,一个妥妥的行动派,他清楚地意识到,要想让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付诸现实,就必须借助掌握实权的官老爷们,无论是地方大员,还是中央官员,只有让他们接受科举改制的思想,改革才能真正贯彻下去。


康有为(中)

康梁等人说到做到,康有为先是撰写了大量有关科举改制的折子与文章,然后“收买”御史,借御史之口将自己的声音传达到皇帝耳朵里。光绪皇帝听到后,果然深受触动,在随后开展的百日维新运动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即是废除科举当中的八股取士法。

可惜的是,维新只维持了103天的生命就中道流产了,废除的八股文又死灰复燃。

但这并不意味着科举改制的声音就此消沉。因为2年之后,庚子事变爆发,一场新的风暴即将来袭。


二、庚子之变后的科举改制

与百日维新当中自上而下的科举改制不同,庚子之后的科举改革,更多的是由地方大员倡导的。1901年初,北京城战火乍停,正处于多方势力混杂,中外谋求和谈之时,身处西安的慈禧太后昭告天下,宣布大清正式开启新政改革时代。


影视剧中的慈禧

而此时刚刚联合发起东南互保运动的地方大员,如袁世凯、张之洞等,就推行新政一事再度开展联合。地方督抚的权势在清末最后十年依旧十分高昂,不仅中央政府的许多新政措施是由张之洞、刘坤一等地方大员所起草撰写的,而且围绕推行新政一事,地方大员表现得也比中央更加急迫。

1901年4月25日,时任山东巡抚袁世凯率先向朝廷上奏,要求逐渐减少科举取士的名额,并对科举考试的内容以时政西学为核心进行彻底改革,打响了推动科举改革的“第一枪”。但由于此时的科举在战争下尚处于停止状态,故袁世凯奏折并未被采纳。


影视剧中的袁世凯

随后,两广总督陶模等地方大员接连发力,他们的观点比袁世凯更加激烈,例如将有无学堂读书经历作为选拔官员的重要考核标准,这相当于将科举考试放在了学堂之后,其地位遭到巨大的削弱。

1901年7月,张之洞与刘坤一联衔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详细陈述了包含方方面面的朝廷新政举措,其中包括科举改制问题。此奏折一经上奏立刻被朝廷当作是推行新政的“白皮书”,科举改制问题再度被朝廷重视起来。

与此同时,地方大员与中央之间,又围绕战争结束后科举是按时补办,还是继续推迟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地方大员有自己的算盘,他们希望借推迟恢复考试一事,来为兴学堂、改科举留出足够的准备时间。最终双方经过博弈之后决定,在部分省份按时恢复考试,而袁世凯、张之洞等控制的省份则继续推迟科考。


张之洞是新政的重要推动者

三、1905年前后的博弈

虽然朝廷在1901年算是答应了会对科举进行改制,但在随后的行动中,却依旧十分拖沓,这引起了袁世凯等地方督抚的严重不满。随后几年间,袁世凯与张之洞(此时的刘坤一已经去世)多次联衔上奏,这两位一南一北朝廷重量级人物提的意见,朝廷是绝对不敢忽视的。

面对地方大员的接连上奏,朝廷也开始玩起了官样文章,在其颁发的上谕当中,说科举改制“头绪甚多,不易酌定”,这种官话背后,其实隐藏着更深一层的信息,那就是朝廷内部就此问题产生了较大的分歧,即使是慈禧本尊,也对延绵千余年之久,牵涉天下读书人与官员利益的科举考试持谨慎态度,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对科举改制一事予以确切的回复。


慈禧才是决定废科举的终极大boss

1903年,朝廷颁布“壬寅学制”,这标志着学堂体制正逐渐崛起,并与科举体制形成对抗,但明摆着,此时的朝廷根本没有充足的财力将两者同时办好,兴科举学堂即废,兴学堂则科举不成,二者之间很难找到平衡的关键点。

同年,军机处进行了人事上的“大换血”,反对科举改制的王文韶、鹿传霖等人,离开了军机处,荣禄去世,而代之以奕劻、荣庆等人,负责推行新政的政务处也加入了制定“壬寅学制”的张百熙等,一时间支持科举改制的力量大幅度增强,为废科举最终实锤奠定了基础。


张百熙

1903年5月,张之洞赶赴京城,在奉命修订学堂章程的同时,也在联络各方力量,希望一举促成科举改制。就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之时,朝廷却传出要修复京师“贡院”的风声,这似乎意味着朝廷依旧想要重振科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7
袁世凯废除科举对当时社会有非常巨大的影响,因为科举制是当时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制度。
这是一件坏事,因为科举制是古代唯一一个选拔人才的制度,这个制度一律废除,很多人都将失去被公平对待的机会。
第2个回答  2020-10-06
对当时是有好处的,这是对封建社会制度的一种解雇,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活力,人的思想不在受一些旧思想,旧制度的禁锢,国家与社会选拔人才更加注重实践而不是理论。
第3个回答  2020-10-07
当然是好事。废除科举后,执行的现代教育,培养了大批的大师和人才,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蓬勃发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