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伦理道德包括哪几个部分?

如题所述

科技伦理是指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研究者指出,科学伦理和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事关整个社会的发展前途。科技伦理,这个过去非常陌生的词汇,近年来频频出现在科技类报刊和网站上。而事实,科学道德问题一直与近代科技进步形影相随。

不少人把科学技术比喻为双刃剑和“潘多拉魔盒”,这是很形象的。的确,科技这个“魔盒”里装了很多好东西,但有时候拿出来进行了不正确的使用,未必产生好效果,相反还有可能出现负面影响。在科技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炸药、原子能、化工技术、造纸技术、纺织技术、生物技术……在给人类创造财富和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战争工具、环境污染和生存条件的恶化。这就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在科技发展和科技活动中,必须重视伦理规范,以弘扬科技 的正面效益,扼制其负面影响,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科技伦理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命伦理
克隆技术中的生命伦理问题。学者们认为,克隆是无性生殖,是一种低级的生殖方式,人类有性生殖、再用克隆这种原始的生殖方式进行生殖,实际上是一种倒退。治疗性克隆如家畜的育种、重现濒危动物等研究应用前景非常宽广。克隆技术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我国政府要加紧制定《克隆技术应用法规》,规定克隆技术的范围、条件和把克隆人类胚胎控制在一定的法律和伦理范围之内。
基因伦理
基因伦理的前瞻研究。学者们强调要在技术伦理的视角和方法外建立道德哲学的维度。基因伦理的前瞻研究面对三个基本课题:基因技术的伦理学本质,到底是“技术革命”,还是“道德哲学革命”?基因伦理的文化反映,到底是提供伦理批评、伦理战略,还是进行道德哲学的准备?基因伦理学的研究视野,到底是“常规伦理学”,还是发展伦理学?随着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伦理世界、道德世界将呈现自然人-技术人、自然家庭-人工家庭混合共生的过渡形态,道德哲学应当以创造性的价值智慧,卓越地调和与解决这个矛盾。为此,必须进行道德哲学创新的理论准备。
生态伦理

  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自人类出现就已经存在。人既依赖自然而生存,又是改变自然的力量,人与自然是依存、适应、冲突与和谐的关系。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由自然的奴隶变成自然的主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逐渐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类对自然界的作用增强,出现了过分强调人类能动作用的思潮,“人定胜天”、“人类中心论”就是具体体现。人类以自然的主人自居,片面地按照人类的主观意志或需求去改造自然,往往会违背客观规律,酿成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的苦果。
  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有可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长期掠夺性开发,废水、废气和废渣的任意排放,各种化学原料与农药毫无节制地使用,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正常的生物链遭到破坏,大量的动植物濒临灭绝,使得生态与环境领域的科学伦理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人类正面临着生态环境危机,世界气候异常,环境灾难频繁的考验。从1998年肆虐数月之久的巴西亚马逊森林大火,到我国长江、松花江和嫩江流域的特大洪灾,欧洲大陆的狂风暴雨和席卷中美洲地区的“米奇”飓风,都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实践证明,“人类中心论”漠视自然客体,过分强调人类的价值主体地位,有悖于可持续发展思想,已渐失去社会思维主体地位。因此,构建适合时代发展的生态环境伦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生态环境伦理学是人与自然道德生活的理论基础,它根据生态学揭示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进行深层次的哲学思考,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分析研究人与自然的整体关系,以尊重和保持生态环境为宗旨,以未来人类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的自觉和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存共融。它突出强调在改造自然中要保持自然的生态平衡,要尊重和保护环境,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取得经济的暂时发展。
  当前,建构生态环境伦理要特别强调人类平等观和人与自然的平等观,主张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生存平等、利益平等和发展平等,即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既要求代内平等,也要求代际平等。所谓代际平等的道德原则,就是当代人与后代人在享用自然、利用自然、开发自然的权利要均等。要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要尊重和保护子孙后代享用自然的平等权利。现今代际不平等现象十分严重,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严重威胁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权。解决代际不平等现象,必须建构生态环境伦理,用理性约束人类的行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观念。
新材料伦理
自20世纪90年代纳米产品进入人们生活以来,纳米材料已经应用于大众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纳米技术是对大小在100纳米以下的物质进行操作,利用物质在这一尺度上表现出的独特性质来制造新产品。部分计算机芯片、防皱的裤子、DVD播放机、自洁玻璃、防晒霜中的遮光剂等产品,都是应用纳米技术的实例。
  但近一时期,纳米技术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成了科学界研究的新课题。在美国化学学会2003年年会上,有3个研究小组分别报告说,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毒性。美国航空航天局太空中心的研究小组发现,向小鼠的肺部喷含有碳纳米管的溶液,碳纳米管会进入小鼠肺泡,并形成肉芽瘤,而用聚四氟乙烯制作的纳米颗粒毒性更强。纽约州罗切斯特大学的研究小组让大鼠在含有这种纳米颗粒的空气中生活15分钟,会导致大多数老鼠在4个小时内死亡。研究人员指出,这只是初步结果,还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美国和英国政府已开始采取行动,加强对纳米技术的管理。英国政府要求皇家学会和皇家工程院考察探索纳米技术的优点与风险,研究纳米技术可能造成的伦理和社会问题,进而把纳米产品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降到最低限度。加拿大环保组织ETC出于保护人类和地球的考虑,呼吁全世界暂停纳米研究。
  迄今为止,影响最大的呼声当属绿色和平组织委托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所作的报告《未来的技术,今天的选择》,该报告归纳了一些科学家、环保主义者、伦理学家、社会学家对纳米技术可能造成危害的分析,指出纳米粒子及纳米产品可能包含科学家还未充分了解的全新污染物,由于不可生物降解或错误使用,极可能造成灾难。报告警告说,尽管一些组织要求全面禁止纳米技术的研究并不现实,但如果纳米产业界不严肃对待公众关注的负面问题,它们最终将导致全面被禁的命运。
  开展纳米技术的安全性研究,并不是要限制纳米技术的发展,而是要更科学地发展纳米技术。研究发现,纳米技术一旦渗透到生物学领域将迅速改变农业和医学的面貌,人类生活方式也将在纳米技术与计算机和基因生物学的结合中迅速出现革命性的变化。同时,在人类健康、社会伦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将会引发诸多问题。

信息伦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从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迅速转变,引发了信息传播在媒介形式、报道方式、受众地位、受众行为等多方面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同时也带来了信息伦理问题。
  网络的开放性使得文化和价值观各异的人们参与到网络中来,在网络交往活动中,首先面临的是对个人隐私的挑战,如何保护合法的个人隐私、如何防止把个人隐私作为谋取经济利益的手段,成为网络时代的主要伦理问题。虚拟与现实之间,一系列其他新的社会问题诸如网络犯罪、网络病毒、网络黑客、垃圾邮件、网络安全、信息垄断、网上知识产权,以及利用信息网络进行恐怖活动和发动信息战争,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和威胁国家安全等随之产生,这些都引发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伦理的激烈冲突。
  信息伦理的特征包括行为约束的自律性,评判标准的模糊性,道德主体的自由性,承受对象的全球性,其具体表现有信息犯罪、隐私权受扰、知识产权受损、信息垄断、信息安全、信息污染等。信息伦理只是一种软性的社会控制手段,它的实施依赖于人们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因此在针对各类性质严重的信息犯罪时,信息伦理规范将显得软弱无力。只有进行信息立法,将那些成熟的、共性的伦理规范适时地转化为法律法规,才能构筑信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专家指出,要构建新形势下的信息伦理,必须在4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提高公民的信息伦理意识;二是制定出清晰的信息伦理准则;三是超前预示各类信息伦理问题;四是进行信息立法,互补信息伦理。而要改进网络社会的人际和科研环境,可采取下列具体措施:
  (1) 开展信息立法,加强网络信息管理。
  (2) 制定行业信息伦理准则,约束个体信息行为。
  (3)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使个体由“他律”走向“自律”。
  (4) 从技术角度控制和过滤违法与有害信息。
  (5) 制定国际化的信息伦理公约,促进全球伦理道德建设。
军事伦理

  世界上任何的高新技术一经开发,很快就会被应用于军事领域。像美俄两国始终致力于把最新技术引入核武器系统中,以实现其核武器的现代化,奉行对别国的核威慑战略。典型的还有基因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及其所带来的军事伦理问题。自基因技术问世以来,一些军事大国就置1972年缔结的《禁止生物武器公约》于不顾,竞相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研究基因武器。基因武器是按照作战需要,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改变细菌或病毒性状而制造出来的新型生物武器,它使不致病的微生物成为可致病的,使可用疫苗或药物预防和救治的疾病变得难以预防和治疗。
  基因武器还可以根据人类的基因特征选择某一种族群体作为杀伤对象。原理是人类不同种群的遗传基因有一些差别,将基因表现不同的产物当作攻击目标是完全可行的,因此科学家们也称这种“只对敌方具有残酷杀伤力,而对己方毫无影响”的新型生物武器为“种族武器”。
  与造价昂贵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比,基因武器有着许多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是成本低、产量高,杀伤能力强;二是使用方法非常简单,难以防治。基因武器从使用到发生作用都没有明显征候和特殊标记,因而很难迅速隔离和及时救治。这种武器一旦用于战争将成为人类新的灾难。西方一些国家已制定了研制基因武器的计划,并以研制疫苗为名,进行着危险的传染病和微生物研究。据英国医学协会发布的《生物工程技术-生物武器》专题报告预测,基因武器的问世时间将不会晚于2010年。该协会2004年10月公布的一份报告说,可以用做种族清洗的基因武器在5年之内就可成为现实,10年之内基因研究可以开发出新型的、用于专门灭杀某一特定种族人口的生物武器。
  美国军事医学研究所其实就是基因武器研究中心,那里已经研制出一些具有实战价值的基因武器。同时,美国国防部正在筹划一个庞大的“生物保护计划”,以对付21世纪的“生物恐怖分子”。英国政府所辖的化学及生物防疫中心运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了至少5年的秘密研究,以试验基因杀人“虫”(Gmsupergerms)。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披露,为了报复伊拉克的导弹袭击,以色列军方正在加紧研制一种专门对付阿拉伯人而对犹太人没有危害的基因武器——“人种炸弹”。由于生物技术研发的混乱,生物武器的威胁已超过了化学武器和核武器。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是“上帝”又是魔鬼,在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使战争的最基本要素——武器的研制和使用得到了飞速发展。自武器进入热核时代、生化时代以来,不管是用战争手段维护正义,还是用战争手段夺人城池,都产生一个非正义的结果,那就是对地球、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造成巨大的毁坏,因此必须要用正义的伦理道德来约束和制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4
关于伦理的定义。简单来说就是研究和规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学问;是:一门探讨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以及讨论道德责任与义务的学科。

生活中关于伦理道德的争议有很多,主要有几个方面:医学伦理、法律伦理、人际伦理、科学伦理、政治伦理等。这些争议具体包括:堕胎、死刑、血亲通婚、克隆人、政治正确等等。

我不想长篇大论的探讨、分析这些争议的是非曲直,只想说说对待这些争议的态度。伦理道德是人类普遍的社会现象,但因时代、文化等因素的原因伦理道德的标准和尺度是不同的。举几个例子:时代方面古代用人殉葬、献祭是正常的,在现代这显然是不可以的;文化方面(不同地域、民族、宗教有不同文化)有一些事只符合部分文化圈的伦理道德。如一夫多妻、死刑、食物禁忌等等。

所以对待这些争议问题,要客观对待因势利导,不可一概而论。最好的办法就是“入乡随俗”,顺应时代潮流,尊重当时当地的习惯就好了。

当然人类在伦理道德方面,还是有一些共识的。这一点圣雄甘地总结的很好,摘录如下:

1. 没有原则的政治;

2. 没有牺牲的崇拜;

3. 没有人性的科学;

4. 没有道德的商业;

5. 没有是非的知识;

6. 没有良知的快乐;

7. 没有劳动的富裕。

这些应是全人类所唾弃的行为,我是这么认为的
第2个回答  2020-10-24
一、科学伦理道德的本质问题。从本质上看,科学伦理道德源于对世界的科学认知,体现了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是科学界应该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恪守的行为规范,是科学界继承、发展的文明传承,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

二、科学伦理道德的意义和作用。当代科学伦理道德反映了现代科技的认知水平和创新的要求,为科技发展创造了条件。首先,科学伦理道德是科技创新的现代文明理念。第二、科学伦理道德是科学创新的精神动力。科学伦理道德始终鼓励科学家对知识的不断追求,鼓励和尊重知识、技术、管理和体制创新,鼓励公平竞争,鼓励交流与合作。第三、科学伦理道德为科技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必要的规范和调节机制。第四、科学伦理道德为科技创新营造了一个先进的文化氛围。科学伦理道德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条件,是发展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前提之一。
第3个回答  2020-10-24
道德”是“伦理”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指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伦理,从本质而言,是关于人性、人伦关系及结构等问题的基本原则的概括。伦理与道德是有着显著区别的两个概念,伦理范畴侧重于反映人伦关系以及维持人伦关系所必须遵循的规则,道德范畴侧重于反映道德活动或道德活动主体自身行为的应当;伦理是客观法,是他律的,道德是主观法,是自律的。
伦理学的本质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科学,是道德思想观点的系统化、理论化。或者说,伦理学是以人类的道德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伦理学要解决的问题既多又复杂,但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只有一个,即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即“义”与“利”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利益和道德的关系问题,即两者谁决定谁,以及道德对经济有无反作用的问题; 另一方面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即两者谁从属于谁的问题。对这一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原则和规范,也决定着各种道德活动的评判标准和取向。
第4个回答  2020-10-24
科学伦理学又称“科研伦理学“、“科技伦理学”。科学技术与伦理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控制和改造自然、造福人类提供了巨大力量,同时也增加了人利用技术、自然力危害人类生存的可能性。因而,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科学研究的伦理价值问题日益突出。科学伦理学在反省、评价人类对待自然的关系和态度的基础上,以调节、指导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方向为目的。它主要研究科学技术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包括科学技术的方向和界限,科学技术工作与伦理道德的关系,科学技术工作者在其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以及造就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科技工作者的规律。[1]

中文名
科学伦理学
类型
学科
主要内容
科学伦理学和研究对象等
别名
科学道德学
主要内容
1.科学伦理学和研究对象、结构与功能。
2.自然科学的自然价值观。包括科学和道德的一致性;科学的社会价值善恶观;科学发展受道德因素制约:科学发展促使道德结构的改变;科学发展提出的一些伦理学问题;科学的社会应用与科学家的社会道德责任等。
3.科学家高尚道德品质和道德责任。
4.资产阶级思想对科学家的腐蚀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