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百年密案:揭密光绪皇帝到底是谁害死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1
光绪皇帝的死因
关于光绪皇帝的死因,按当时清王朝的官方说法是“病死”。然而,对于真正的死因,一直有多种猜测。
其中最多的猜测是谋杀:有清宫老太监回忆,光绪是吃了袁世凯送来的一副药暴毙的;还有人推测说,是大太监李莲英下的毒手;还有人说,是太监崔玉贵行凶。
直到100年后,在对光绪尸体留存的头发,进行了科学鉴定后发现:光绪头发中的砷含量是同时代隆裕皇后的261倍。
在排除了诸多外因之后,学者们得出结论:光绪皇帝死于急性三氧化二砷中毒,也就是俗称的砒霜中毒,而且是吃下去的药物或食物含有砒霜。
后世虽然可以通过法医鉴定确认死因,但是谁是行凶者?到目前为止,学界还没有定论。
然而,无论直接凶手是谁,慈禧太后都不可能置身事外。因为她在去世之前,始终牢牢把持着紫禁城的控制权,如果没有慈禧太后的点头甚至默许,谋杀根本无法实现,甚至一行动就会败露。
谋杀第一步:放风铺垫
在戊戌变法失败、光绪皇帝遭到软禁之后,大权在握的慈禧太后,就动过杀掉光绪的念头。
在1898年,慈禧太后宣布“训政”并捕杀维新人士,同时她以光绪的名义发布旨意,称:光绪皇帝久病不愈,太医束手无策,想邀请各地名医前来给皇帝诊治。
这是一道暗藏杀机的旨意:光绪皇帝久病不愈,且太医医治无效,要是外面名医也治不好呢?下一步,光绪就可以很自然的“被病死”了!
后来,因为海内外商人华侨的联名质疑,多国外交人员质询,再加上张之洞、刘坤一等封疆大吏劝说,慈禧太后就暂时放弃了谋杀计划。
谋杀第二步:控制医疗
外界猛烈的舆论反弹,只能让慈禧太后的杀意暂时停止,她并没有放弃谋杀计划。
1898年放出风声之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推荐名医陈秉钧为光绪皇帝诊病。结果看病的全过程,都被慈禧太后牢牢控制。诊病时,陈秉钧跪的距离很远;询问光绪的患病症状,全由慈禧太后代答;所谓的诊脉,也成了虚按。
当时慈禧太后想干什么,陈秉钧自然心中雪亮,随后就花钱请托,直接跑路了。
谋杀第三步:部署人员
经过前两步的铺垫,光绪皇帝的性命已在慈禧太后的掌握之中。清廷内部都有很多人知道:慈禧太后绝不容许光绪皇帝死在她后面。
一切都准备就绪,部署好了下手行凶的人员,只等慈禧太后这边出状况了,就开始这个谋杀行动。
光绪死前十天,曾经步行去向慈禧太后请安。但是慈禧太后拒绝见光绪皇帝,并发出了一道奇怪的懿旨:因皇帝卧病在床,免礼。
还能走路的光绪皇帝,就这样被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卧病在床”了。当时的光绪皇帝听了这道懿旨,脸色大变,恐怕他也明白了太后的杀意。
谋杀第四步:发动之时
当时的宫廷内部,已经被匪夷所思的气氛所笼罩。大家盛传,太后已经对光绪放出话来:“我不能先你而死。”
这传言的源头,恐怕就是接受命令的行凶之人。著名书法家启功曾经回忆:他的曾祖父礼部尚书溥良,曾亲眼看到一个太监,端着一碗皇太后钦赐的酸奶,去给光绪皇帝喝。之后不久,光绪皇帝就死了。
谋杀第五步:销毁证据
清朝太医为皇帝诊病,是有脉案记录的,而恰恰是光绪皇帝死前这四天的脉案,有空白缺漏。清朝有专门的起居注官,负责记录皇帝每天的行踪,同样是这几天,其内容明显与其他资料记载的情况不符。
光绪皇帝死后入殓事宜,按旧例应由内务府操办,但这一次却全部由宫内太监负责。这些粗糙的掩盖行为,显得有些欲盖弥彰。但此时慈禧太后也已经死亡,谋杀皇帝一事收尾粗糙,她也管不了了。
慈禧太后肯定没有想到,这一场宫斗之后不过两年,清王朝的丧钟就正式敲响了。紫禁城中这一场你死我死的宫斗,不过是中国2000年封建王朝统治彻底崩溃时,一个骇人听闻的小注解而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