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多少“沈复”想要遇到“芸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5
林语堂曾说过,古中国有两位可爱的女子。一位是《秋灯琐忆》里的秋芙,另一位就是《浮生六记》中的芸娘。

《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作者沈复46岁时,有感于苏东坡的“事如春梦了无痕”,觉得如果不把那些时光记录下来,有愧于上天的厚爱,于是有了《浮生六记》。书中记载了他们夫妇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坎坷际遇,和各地浪游闻见。

《浮生六记》共六卷,可惜只留下四卷。分别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和《浪游记快》。至于市面上的足本,后两记明显是画蛇添足、狗尾续貂。

印象中的古人是死板,保守,封建。但是看了这本书,原来古人也可以这么有情趣。沈复和芸娘从小就认识,十四岁沈复初见芸娘,就对自己的母亲说,这辈子非芸娘不娶。吃饭时,沈复在桌案底下,就抓住了芸娘的手。沈复的描写是这样的,“暗暗握着她的手腕,只感到暖尖滑腻,胸中不觉怦怦直跳”。这在男女授受不亲的清朝可是了不得。

芸娘不是貌比西施的美人,只算得上样貌清秀。但芸娘实在是不一般的女子。除了善女工,还通诗文。性格更是真实、通透。

后来两人如愿结婚,生活更是充满乐趣。芸娘吃饭时,喜吃臭腐乳和卤瓜。这两样味道极大且不雅,沈复劝说芸娘放弃,却被芸娘反向劝说,沈复尝试了一下,真香。读至此处,多少读者会心一笑。

为弥补芸娘身为女子,不能参加庙会的遗憾。沈复怂恿芸娘女扮男装,同游逛庙。游玩时无法认出芸娘是女子,两人便尽情开怀,畅所游玩。扫墓之时,芸娘发现青苔纹石头,捡了回去,与沈复一起,叠成假山,胸中丘壑,显示于此,顿时庭院风韵雅致。

诸如此类,书中雅事趣事甚多。不由得让人感叹古人也是会玩。

如此有趣的芸娘,小时候却是家境贫寒,饱经风霜。四岁父亲去世,长大后一家全靠芸娘女工维持家计。纵使如此,芸娘也还坚持让弟弟读书,从不拖欠弟弟读书钱。

嫁给沈复之后,初时家庭富裕,她陪沈复玩乐;后来家境没落,芸娘也没有拌足于油盐酱醋,而是继续和沈复寄情诗文,高朋满座。

芸娘作为一个女子,既不重珠宝首饰,也不重衣容华丽,但是对诗集画作十分珍惜。她看到字画有破损,一定要找故纸把它们粘补成幅。并且搜集起来,分门别类,“汇订成帙”,还冠名为“弃余集赏”。偶尔在破笥烂卷之中,哪怕看到一张字纸,内容还可以看的,她都惊喜得“如得异宝”。

在无人教导下,芸娘更是凭着自强不息,自学成才,最后胸有诗书,气度高华。也正是读了这些书,芸娘才没有身陷生活的淤泥。在这个封建的社会,在大家庭公婆小叔之间,面对种种机诈,几乎无立足之地,却仍能坦然面对。不仅如此,芸娘生性活泼,“爱好天然”。衣食住行,芸娘也均有巧思。

沈复的衣服:

平时吃的:

还有以帘代栏,活花屏法,足见芸娘手巧心灵。

芸娘纵是经历了不凡的童年,但从来都是可爱的。积极生活,寻找生活的乐趣。

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人。年轻时秉承父业,以游幕经商为生,后偕妻离家别居,妻子芸客死扬州。

对于沈复,或认为进不足以做入世将相,退又不能伴青灯古佛,是个无能的小清新屌丝也好;或认为沈复不问仕途寄情山水,是真正的文人雅士也好。沈复总是有趣的。

童年的沈复,绝对的调皮鬼,喜欢玩儿虫啊鸟儿啊什么的。“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没错,那个熊孩子就是他了。

沈复第一次见芸娘,便在桌底拉着芸娘的手,还好两人最后步入婚姻,不然渣男无疑了。结婚多年,沈复在家里遇到芸娘,还是会拉着手问芸娘去哪里。

沈复还是浪漫的,传统的七夕,他刻了“阴阳”两枚图章,上面写着“愿生生世世为夫妇”,与爱妻一人一方。不得不说,沈复太会了。

沈复是个读书人,但没有迂腐,而是勇于和芸娘探索新奇。劝说芸娘放弃臭腐乳和卤瓜,却被芸娘一顿操作,喜欢上臭腐乳和卤瓜。这个男人不是大男子主义,而是尊重和爱惜自己的媳妇儿。

沈复带着女扮男装的芸娘,只为让她领略庙会的美好,但在行至妓院时(没错,带着老婆去了妓院,啧啧),当着芸娘的面,与其他女子互通款曲。后来在芸娘无奈放弃治疗后,和勾栏女子纠缠不清……

芸娘这样有趣的人却早早离世。关于芸娘之死,还要从妓院之行说起。在那次,夫妻两遇上了憨园。在那之后,芸娘有意让沈复纳憨园为妾,并极力撮合。

对于这个憨园,有意思的来了。有不少人猜测,其实是芸娘看上了憨园。为了和憨园在一起,让沈复纳妾。芸娘其实个双性恋。这大胆的猜测当然是来源于芸娘性格。但深究芸娘的行为性格,芸娘其实是个十分传统的女人。不大能有这样的想法。

然而芸娘之死确实是和憨园有关的。憨园最后辜负了芸娘,嫁给了有钱人。憨园的相负对她最大的打击,使得她不得不承认终究是错付,加上她费尽心思讨好公婆,却两不落好,让她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失败。而像她这么努力的女人,根本没办法接受自己的失败,她又不能在老公头上撒气,所以只好自己生闷气,落得个郁郁而终。

芸娘虽然乐观积极,自强不息,内心其实是十分脆弱的。从这点来说,芸娘能遇到沈复这样包容她的人,也是芸娘的幸运。沈复也是芸娘的良人。

遇到一个对的人,好似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沈复和芸娘的婚姻实在让人羡慕。

两人的理想生活,都是这种简单简单,快乐无忧的生活。“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这两人的婚姻态度不同于“他日”婚姻。所谓的“他日”婚姻就是幻想、追求和等待一个将来的“他日”。“等到了赚够了钱,我们就能过上好日子。”,“等我们有了钱,我们的日子才能快乐起来。”

沈复和芸娘从来都是“良辰美景,不放轻越”。家庭富贵时,闺房内外,厮抬厮敬、百凡体恤;家庭落寞时,也能煮酒衡文、有花种草种种情趣。

这本书深受喜爱的另一个原因是,这里面有很多与众不同,独特非凡的雅趣。

静室焚香,以帘代栏,活花屏法,石叠假山等。还记录了味道独特的各路食谱。最最有趣的,出游时带馄饨担子的主意。因为馄饨担子“锅、灶无不备”。芸娘先把小菜烹调好了,到其时再一下锅,很方便又有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