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短消息的写作|短消息写作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3-04
  时下,广播短消息已经成为各级电台新闻节目中使用最广泛、使用频率最高的新闻体裁。广播短消息的篇幅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中国广播电视奖评奖细则规定广播短消息的长度在1分30秒之内。为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事”说清楚,广播短消息一般要求一篇稿说一件事,主题要集中,重点要突出;要让事实本身说话,一般不需要作者多发议论。要把广播消息写得短小精悍,笔者认为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写好精练而有味道的新闻导语
  高尔基曾说:“开头第一句最困难,好像音乐里定调一样,需要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我国古代文人亦有“凤头”之说。可见,文章开头历来为写作者所重视。对于广播短消息,写好导语更为重要,因为开头语写得新颖活泼,富有魅力,就能先声夺人,引起听众的注意和兴趣,吸引他听下去。
  广播新闻导语的写法多种多样,并无标准的定式。笔者认为要把握好下面三点:
  1.突出听众最关心的新闻要素
  导语一般用寥寥数语突出最关键的事实,达到吸引听众注意的目的。因此,对新闻要素的概括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是强调、提炼出听众最关心的“那一个”。一般而言,对于事件性新闻,导语侧重强调“何时”、“何事”;对于非事件性新闻,导语主要提示“何故”、“如何”,其他要素则放在主体部分交代。例如:
  昔日穷得出名的平阴县孝直镇孔庄村,如今成了人们羡慕的对象:全村整体搬迁,家家户户住进了漂亮气派的二层小康楼。
  这是反映平阴县新农村建设成果的一则短消息。导语中突出了“何故”和“如何”两个新闻要素。
  2.选择生动、具体的事实或语言
  导语需要高度凝练和概括,同时要防止抽象化和概念化。因而,根据报道内容的不同,可以描述生动的细节写成“陈述式”导语,也可以通过选择新闻当事人一两句经典语言写成“引语式”导语。
  山东人民广播电台2002年12月27日播出的广播短消息《南水北调工程今天开工》,导语是这样写的:
  【出朱镕基录音】“现在,我宣布,南水北调工程开工!”
  【掌声,音乐声】【压混】各位听众,现在是12月27日上午10点14分,记者正在济南市济平干渠贵平山口为您报道。随着朱镕基总理在北京主会场一声令下,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在山东、江苏同时开工建设。
  “南水北调”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开工的标志性意义不言而喻。山东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在设计导语时,没有采取一般的“倒金字塔”结构,而是选取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北京主会场宣布“开工”的讲话,使这条消息更具庄重性和仪式感。
  3.设置悬念,吸引听众
  新闻导语以吸引受众为第一要义。在广播短消息导语中设置悬念,能激起听众收听新闻的兴趣和欲望。
  这种导语的写作要领,就是根据新闻内容中的主要矛盾,在导语里提出有针对性的、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构成引人入胜的悬念,以此吸引听众,寻求问题的答案。
  比如:《竹溪靠高投入创高效益》这一条消息,就是用提问方式设置悬念的。
  500克茶叶由几元钱的身价上升到几十元、上百元;一亩玉米的产量由200公斤到超500公斤。这其中有何奥妙?
  这个问题的提出,肯定会使听众产生兴趣,最起码政府部门的干部、农业科技人员会感兴趣,广大靠种地谋生的农民听了这个提问也会产生追根究底的愿望,谁不想找一条生财之道呢?记者采用提问的方式来写导语,一开头就用悬念把听众吸引住了。
  精心提炼主题
  在广播新闻写作过程中,居首位的就是提炼主题,主题精了,内容也就集中了,篇幅自然也就短了;反之,主题越散、涉及面越宽,内容也就越多、越散。提炼主题要练就“小题大做、大题小做”的基本功。
  1.要努力挖掘可以“小题大做”的新闻主题
  所谓“小题大做”,也就是以小见大、以点见面的意思,就是把微观活动放在全国宏观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对比并形成能反映规律或本质的深度报道来。换言之,“小题大做”就是在小题目上做大文章。
  例如获得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广播短消息《教育资金滞留、挪用严重,财政局长却在全省教育会议酣然入睡》。这篇广播消息全文不到500字,只有短短的1分30秒。作品篇幅虽小,但切中时弊,批判有力,带有鲜明的广播特色。作品披露的事件不大:在一个全省的教育工作会议上,有几个人睡着了。但作者从中挖掘了一个十分深刻的主题:对教育不重视,有相当部分人表面上、口头上重视,但实际上是漠视的,并由此发出呼吁:“全社会都要重视教育,重视教育要体现在行动上,不能光停留在口头上。”
  作者揭示的这个主题在广东省、甚至在全国都带有普遍意义,很多地方的领导在大会上、在文件中都会高调声称,教育是百年大计、是发展的源动力,在实际的工作中却把发展教育摆在后面,优先投入容易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或容易显示政绩的形象工程,甚至不惜挪用、挤占教育资金,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情况在全国并不鲜见。作品披露、批判的“小事”看似偶然,却蕴涵着普遍意义。
  2.正确把握“大题小做”的时机
  所谓“大题小做”,就是把一个大题目的内涵浓缩在一点上进行表现,以使某一项活动最逼真、最鲜明、最生动、最活泼地展现在广大受众面前。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或决策,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内涵十分丰富,而新闻报道往往又是透过一个个具体的微观活动来宣传党和政府的某项决策、政策或思想。如果把这些决策、政策或思想原封不动地贴在微观活动身上,就等于把成人的帽子戴在儿童头上,这种简单化的新闻报道稿件,缺少个性,也没有针对性,是大路货。与此相反,如果能把一个涉及面比较广的新闻宣传题目,浓缩一下或化小成若干个小题目,从中选择一个最切合新闻事实本质、最能揭示其规律的侧面或角度进行表述,就可能写出比较好的新闻报道。
  注重用典型的细节来突出主题
  广播是诉之于听觉的一种传播方式,广播短消息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打动听众,就必须把短消息写活,避免平淡无奇、呆板沉闷。要把短消息写活,选择典型人物来反映事件主题、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凸显主题,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容易让听众入耳入心。
  前面提到的短消息《教育资金滞留、挪用严重,财政局长却在全省教育会议酣然入睡》,作品在很短的篇幅内运用了场景、细节描写等手段,见事、见人。如其中的一个细节描写:“汕尾市的财政局长背靠椅子、耷拉着脑袋,郑德涛的话还没能把他叫醒,旁边的人捅他一下,他才猛然觉醒。”这种细致、生动的描写犹如电影镜头一样,将这位财政局长的“睡态”全景式地展现在听众面前。而听众从这些描写当中,可以清晰看到这些人对教育的漠视态度。紧接着,作者巧妙运用了对比手法,“财政局长酣然入睡,(教育厅长)郑德涛却指出:‘教育专项资金滞留情况也比较严重,湛江、汕尾、清远、汕头等市资金使用率低于50%’。”一方面是滞留、挪用严重,一方面是呼呼大睡,这种鲜明的对比,就是一种有力的批判,自然能引起听众的共鸣,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抓典型的细节对拓展事实判断有明显作用,典型的细节也常常能使报道增辉。而且,细节以直观的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许多时候,报道里与其提供一堆概括性材料,不如提供一两个有特点的细节更有说服力和冲击力。
  参考文献:
  ①张默主编:《新闻采访写作》,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②王振业主编:《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作者单位:山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平阴广播电视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