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怎么死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04-28
秦始皇之死,《史记·秦始皇本纪》有明确记载,说他第五次出巡时,行至平原津得病,勉强抵达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西北),遂崩。人们一般认为,秦始皇是由于纵欲过度,体弱多病,加上出巡期间旅途劳累,以致一病不起。秦始皇丧事的处理,也不同寻常。《史记》云,丞相李斯恐天下有变,秘不发丧,置棺木于辊凉车中,让亲信宦官守护。每到一处,按例进膳。百官奏事,也由宦者在车内应答。时值酷暑,又用车载上一石鲍鱼,来混淆尸体的臭味。直到进入咸阳,才正式发丧。这种种做法,无疑使秦始皇之死,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有人以《史记·李斯列传》、《蒙恬列传》等记载为据,认为秦始皇死得蹊跷,是古史上的谜案。其理由是,秦始皇并不像历史上有些封建帝王那样体弱多病。查诸史籍,未发现他患有暗病宿疾的记载,他的身体一向健壮。突出的例子是,秦王政二十年(前227)荆轲行刺时,他在惊慌中还能挣脱衣袖,绕着柱子逃跑,始终没让荆轲追上。秦始皇第五次出巡时,才五十岁,并不算衰老。在平原津得病,又走了一百四十多里到沙丘;在沙丘平台养病时,还能口授诏书给公子扶苏,说明他当时思维清晰如故,似非患有致命急病。总之,以秦始皇的体质与当时的情况看,还不至于在沙丘一病不起。值得注意的是,沙丘宫四面荒凉,宫室空旷深邃,相传原是殷纣王豢养禽兽之处。战国时,赵武灵王因庇护叛乱的长子章,被公子成和李兑包围于此,欲出不能,又不得食,最后活活饿死在沙丘宫中,可见其地与外界隔绝的程度。在这种环境之中,发生不测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另一种说法是,根据种种迹象推测,宦官赵高弑君的可能性很大。首先,赵高与蒙恬、蒙毅兄弟有宿怨。据说,赵高曾犯大罪,蒙毅以法治之,判其死刑,后因秦始皇过问,方得赦免。当时,蒙恬威振匈奴,蒙毅位至上卿,一为武将任外事,一为文臣主内谋,不仅深得始皇信任,还为公子扶苏所倚重。一旦扶苏即位,蒙氏兄弟的地位必将更加巩固。因此,赵高对蒙氏兄弟既恨又怕,如要摆脱来自蒙氏兄弟的威胁,必须设法阻止扶苏即位。这样,赵高惟有投靠秦始皇最宠爱的第十八子胡亥,因为胡亥是除扶苏外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人。以胡亥来对抗扶苏,这是赵高蓄谋已久的。为了自身的利益,他时刻都在寻机除掉扶苏、蒙氏兄弟。其次,始皇在沙丘养病,给赵高提供了一个谋杀的机会。始皇病重,下诏给扶苏说:“与丧会咸阳而葬。”显然是想要扶苏继位。赵高明白,此事有关自己的生死荣辱,须当机立断。当时始皇身边仅丞相李斯在侧,而李斯私心重,容易控制,其他侍从均是赵高安插的同党。还有,以赵高当时的处境看,也只能出此一招,别无选择。秦始皇口授诏书给扶苏时,赵高参与其事。诏书封好后,赵高却扣压未发,欲找机会说服胡亥和李斯,矫诏杀扶苏。但诏书不能扣压太久,万一始皇病情有起色,得知诏书未发,赵高就获死罪。万一始皇弥留不死,李斯又未被说服,反而向始皇告发,赵高也要被杀头。所以,只有在劝说李斯之前杀了始皇,才能万无一失。始皇一死,就不怕李斯不就范,也不会有人追问诏书的事了。可见,赵高在扣压诏书的一刻起,就如同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秦始皇之死,疑云重重,正如《史记·李斯列传》载赵高对胡亥说的“沙丘之谋,诸公子及大臣皆疑焉”。从情理上分析,赵高弑君的可能性与必然性都存在,然而事情毕竟发生在二千多年之前,秦始皇究竟是得暴病而死,还是遭他人谋杀,仍难确定。
第2个回答  2014-04-28
始皇之死 三十七年(前210)十月癸丑日,始皇外出巡游。左丞相李斯跟随着,右丞相冯去疾留守京城。少子胡亥想去巡游,要求跟随着,皇上答应了他。十一月,走到云梦,在九疑山遥祭虞舜。然后乘船沿长江而下,观览籍柯,渡过海渚(zhǔ,煮),经过丹阳,到达钱塘。到浙江边上的时候,水波凶险,就向西走了一百二十里,从江面狭窄的地方渡过。登上会稽山,祭祀大禹,遥望南海。在那里刻石立碑,颂扬秦朝的功德。 始皇返回,途经吴地,从江乘县渡江。沿海岸北上,到达琅邪。方士徐市等人入海寻找仙药,好几年也没找到,花费钱财很多,害怕遭受责罚,就欺骗说:“蓬莱仙药可以找到,但常被大鲨鱼困扰,所以无法到达,希望皇上派善于射箭的人一起去,遇到大鲨鱼就用装有机关可以连续发射的弓弩射它。”始皇作梦与海神交战,海神的形状好象人。请占梦的博士给圆梦,博士说:“水神本来是看不到的,它用大鱼蛟龙做侦探。现在皇上祭祀周到恭敬,却出现这种恶神,应当除掉它,然后真正的善神就可以找到了。”于是命令入海的人携带捕大鱼的工具,亲自带着有机关的弓弩去等侯大鱼出来以便射它。从琅邪向北直到荣成山,都不曾遇见。到达之罘的时候,遇见了大鱼,射死了一条。接着又沿海向西进发。 秦始皇到达平原津时生了病。始皇讨厌说“死”这个字,群臣没有敢说死的事情。皇帝病得更厉害了,就写了一封盖上御印的信给公子扶苏说:“回咸阳来参加丧事,在咸阳安葬。”信已封好了,存放在中车府令赵高兼掌印玺事务的办公处,没有交给使者。七月丙寅日,始皇在沙丘平台逝世。丞相李斯认为皇帝在外地逝世,恐怕皇子们和各地乘机制造变故,就对此事严守秘密,不发布丧事消息。棺材放置在既密闭又能通风的辒(wēn,温)凉车中,让过去受始皇宠幸的宦官做陪乘,每走到适当的地方,就献上饭食,百官象平常一样向皇上奏事。宦官就在辒凉车中降诏批签。只有胡亥、赵高和五六个曾受宠幸的宦官知道皇上死了。赵高过去曾经教胡亥写字和狱律法令等事,胡亥私下里很喜欢他。赵高与公子胡亥、丞相李斯秘密商量拆开始皇赐给公子扶苏的那封已封好的信。谎称李斯在沙丘接受了始皇遗诏,立皇子胡亥为太子。又写了一封信给公子扶苏、蒙恬,列举他们的罪状,赐命他们自杀。继续往前走,从井陉到达九原。正赶上是暑天,皇上的尸体在辒凉车中发出了臭味,就下令随从官员让他们往车里装一石有腥臭气的鲍鱼,让人们分不清尸臭和鱼臭。 一路行进,从直道回到咸阳,发布治丧的公告。皇太子继承皇位,就是二世皇帝。九月,把始皇安葬在郦山。
第3个回答  2014-04-27
关于秦始皇之死,《史记》记述很多,分别见于《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蒙恬列传》等处,似乎死因已明,无可置疑。可是将这几篇有先关秦始皇死亡情况的文字细细阅读,可发现其中有耐人寻味之处。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主要巡游云梦、合稽等地时,李斯、胡亥、赵高等随从,上卿蒙毅也在随行之列。蒙毅是蒙恬的亲弟弟,为皇帝的亲信,可是当秦始皇在途中病重时,蒙毅被遣“还祷山川”。这似为赵高等的计谋。因蒙恬领兵3O万随公子扶苏驻防上郡,从秦始皇的身边遣走蒙毅,也就是去掉了扶苏的耳目;加之赵高曾被蒙毅治罪而判死刑,后因秦始皇赦免,赵高才恢复官爵,赵高对蒙毅恨之入骨,要灭蒙氏一族。 赵高是个宦官,其专管宫廷御车与印信、墨书。这次秦始皇巡游,自然少不了中车府令的事务。而且后来赵高还“行符玺事”,执掌传达皇帝命令和调兵的凭证“符”和“玺”,赵高当然随从。秦始是这次出巡,一路劳顿,到平原津就病倒了。赵高奉命写遗书,给受命监军河套的秦始皇长子扶苏:“与丧命咸阳而葬。”信还未送走,秦始皇就呜呼哀哉于沙丘(今河北广宗县北)行宫了。 为了不使秦始皇死的消息传扬出去而引起乱子,丞相李斯秘不发丧,将尸体载于车中,饮食奏请如常。一面命令车队加紧赶路,一面让赵高尽快派人把秦始皇的遗诏给扶苏送去。 赵高可不愿意让扶苏继承皇位。因为扶苏为人正派,根本瞧不起阿谀奉承的赵高。秦始皇的小儿胡亥是一个昏庸的家伙,且赵高还曾受命教胡亥学习法律,二人正好臭味相投。赵高想立胡亥为皇帝,以便实现他篡权乱政的阴谋,因而他违背秦始皇的命令,扣着诏书不发。采取说动胡亥威胁李斯的手法, 三人经过一番密谋,就假造秦始皇诏书,由胡亥继承皇位。同时,还以秦始皇的名义指责扶苏为子不孝,指责蒙恬为臣不忠,让他们马上自杀,不得违抗。接到诏书后扶苏流着泪自杀了。蒙恬不愿这么糊里糊涂地自杀,他说:“皇帝巡游在外,命令我带兵三十万戍边,这是天下重任,怎么能见个使者就自杀呢?谁知道其中是否有诈?”让使者把他押起来关进监狱,等候处理。 胡亥、赵高、李斯听说扶苏已经自杀了,这才命令车队日夜兼程,迅速返回咸阳。为了继续欺骗臣民,不取捷径回咸阳,而是摆出继续巡游的架势,从沙丘到井陉,而后抵太原,经直道回咸阳,绕了三四干里。由于暑天高温,秦始皇的尸体已经腐烂发臭了。为了遮人耳目就买了许多鱼装在所有的车上以乱其臭,迷惑人家。到咸阳后,他们马上甘布了秦始皇死亡的消息,发丧出殡。紧接着,胡亥就登基做了皇帝,是为秦二世。赵高升为郎中令,李斯依旧做丞相。 赵高阴谋得逞以后,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他向秦二世进谗言,陷害蒙氏弟兄,诛杀诸公子;布下陷阱,把李斯逐步逼上死路。李斯发觉赵高阴谋后,就上书告发赵高。秦二世不仅偏袒赵高,并且将李斯投狱治罪,最后将李斯腰斩于咸阳。从以上赵高篡权乱政的几个步骤就可以看出赵高是个包藏 祸心,阴险毒辣的人。因此使人不得不怀疑秦始皇的死与赵高有关。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自幼有疾---峰准语(马鞍形鼻梁)。挚鸟膺(鸡胸),这两项均为先天或发育时落下的病症,又有豺声(支气管炎),所以体质较弱。他在生活上荒淫无度,为人又刚愎自用,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裁决;每日批阅文书120斤,工作极度劳累;加以巡游中七月高温,以上诸因素并发,促使他在途中主病,但是否秦始皇就因此一命呜呼,尚今人怀疑。郭沫若曾写过一篇历史小说《秦始皇之死》,其中描述秦始皇在平原津渡黄河时,癫痈病发作,后脑壳撞在青铜冰鉴上,加重了脑膜炎的病情,人处于昏迷状态;当车赶到沙丘后,宿了一夜,第二天,赵高、李斯发觉秦始皇己死,右耳流着黑血,右耳孔内有一根寸长的铁钉。这篇小说反映出早就有人怀疑秦始皇的死属于非正常的死亡。至于谋害者是谁呢?小说中认为是胡亥。其实,赵高进行谋害的可能性比胡亥大,因为诏书、玉玺都在赵高手中,继承王位的决定权也掌握在他与李斯手中。而胡亥即使弑父,如果得不到赵高、李斯的配合,不仅得不到王位,反而有杀身之祸。而赵高常随侍在皇帝左右,趁机行事不露痕迹,要较胡亥方便得多。 如果要问赵高为什么要谋害秦始皇?答案是赵高唯恐扶苏继承王位,如前所述,他对李斯讲:“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即位少用蒙恬为丞相。”而赵高对蒙恬、蒙毅恨之之入骨,岂能容得蒙氏尊宠,所以业须阻止扶苏即帝位。而秦始皇刚愎自用,决非进谗能奏效,只有结束这一暴君的主命,才可拥诏立十八子胡亥。秦始皇平时居于深宫,戒备森严,无法下手,现在他在旅途中病倒,这真是天赐良机,正如赵高对胡亥所说:“狐疑犹豫,后必有悔,断而敢行,鬼神避之,后有成功。”所以他果敢地对重病中的秦始皇下毒手,使其提前结束生命,完全有此可能。 那么,赵高是否敢干这弑君的勾当呢?他的言行已作出最好的回答。他对胡亥讲“臣闻汤武杀其主,在下称义焉,不为不忠。卫君杀其父,而卫国载其往,孔子著之,不为不孝。”赵高不仅有以上弑君言论,而且后来还有弑君的公开行动,当秦二世拜赵高为中丞相后不久,大泽乡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燃起农民斗争之火,这时,赵高认为天下已乱,时机成熟,欲篡位称帝。他怕大臣们不服,但想设法试验一下,看看究竟有多少人服从自己。于是,就导演出一出“指鹿为马”的闹剧。有一天赵高牵了一头鹿进入咸阳皇宫,把它献给秦二世,说这是一匹马。秦二世一听,不觉大笑起来,说丞相你错了,怎么把鹿说成是马呢!说着立即问左右的官员们到底是席还是马。他们当中,有的怕得罪赵高,不敢说实话,只好默默不语;有的讨好赵高,跟着说假话,硬说是马;有的尊重要实,直言为鹿。事后,赵高认为直言为鹿的都是反对他的人,便将他们一一暗害了。而对那些在事实面前表示沉默的人,特别是对那些存心说假话而巧于阿谀奉承的小丑,则成了赵高收罗的对象。赵高摸清了舆论的底细,不久便派他的女婿咸阳阎乐率士兵千余人,乔装谎称为盗,闯入望夷宫,秦二世惊骇不已,阎乐历数胡亥的罪状后,逼他自杀,胡亥苦苦求免,而阎乐骄横地说:“臣受命于丞相,为天下沫足下。”说着就指挥士兵拥向胡亥,胡亥只好自杀身亡。这时,赵高就把玉皇佩在自己的身上,来到大殿,欲自立为帝,可是群臣不从,他无可奈何,才立胡亥哥哥的儿子子婴为王。从这般逼宫的行径就可以得知,赵高这种心狠手辣的人,他弑君并不为怪。然而,作恶多端的赵高最终也是自食其果,落了个被子婴刺杀的可耻下场。 不难看出,秦始皇之死,实质上是一场宫廷政变,而这场政变的导演是赵高,他已想多事处处去支配命运、支配别人,而扶苏、蒙恬、蒙毅、李斯、胡亥等就是被他支配的牺牲品。但是,赵高要实现对诸人的支配,首先要支配秦始皇,只有假借秦始皇,才能实现自己的阴谋;对活的秦始皇支配不了,只有将他弄死后借传遗诏。至于赵高怎样使秦始皇致死,这正是历史上的缺页,因此对秦始皇的风尚无定论,是病故还是被害?因而这个“沙丘疑案”应当存疑。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5075812.html
第4个回答  2014-04-27
我是转贴的 关于秦始皇之死,《史记》记述很多,分别见于《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蒙恬列传》等处,似乎死因已明,无可置疑。可是将这几篇有先关秦始皇死亡情况的文字细细阅读,可发现其中有耐人寻味之处。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主要巡游云梦、合稽等地时,李斯、胡亥、赵高等随从,上卿蒙毅也在随行之列。蒙毅是蒙恬的亲弟弟,为皇帝的亲信,可是当秦始皇在途中病重时,蒙毅被遣“还祷山川”。这似为赵高等的计谋。因蒙恬领兵3O万随公子扶苏驻防上郡,从秦始皇的身边遣走蒙毅,也就是去掉了扶苏的耳目;加之赵高曾被蒙毅治罪而判死刑,后因秦始皇赦免,赵高才恢复官爵,赵高对蒙毅恨之入骨,要灭蒙氏一族。 赵高是个宦官,其专管宫廷御车与印信、墨书。这次秦始皇巡游,自然少不了中车府令的事务。而且后来赵高还“行符玺事”,执掌传达皇帝命令和调兵的凭证 “符”和“玺”,赵高当然随从。秦始是这次出巡,一路劳顿,到平原津就病倒了。赵高奉命写遗书,给受命监军河套的秦始皇长子扶苏:“与丧命咸阳而葬。”信还未送走,秦始皇就呜呼哀哉于沙丘(今河北广宗县北)行宫了。 为了不使秦始皇死的消息传扬出去而引起乱子,丞相李斯秘不发丧,将尸体载于车中,饮食奏请如常。一面命令车队加紧赶路,一面让赵高尽快派人把秦始皇的遗诏给扶苏送去。 赵高可不愿意让扶苏继承皇位。因为扶苏为人正派,根本瞧不起阿谀奉承的赵高。秦始皇的小儿胡亥是一个昏庸的家伙,且赵高还曾受命教胡亥学习法律,二人正好臭味相投。赵高想立胡亥为皇帝,以便实现他篡权乱政的阴谋,因而他违背秦始皇的命令,扣着诏书不发。采取说动胡亥威胁李斯的手法,三人经过一番密谋,就假造秦始皇诏书,由胡亥继承皇位。同时,还以秦始皇的名义指责扶苏为子不孝,指责蒙恬为臣不忠,让他们马上自杀,不得违抗。接到诏书后扶苏流着泪自杀了。蒙恬不愿这么糊里糊涂地自杀,他说:“皇帝巡游在外,命令我带兵三十万戍边,这是天下重任,怎么能见个使者就自杀呢?谁知道其中是否有诈?”让使者把他押起来关进监狱,等候处理。 胡亥、赵高、李斯听说扶苏已经自杀了,这才命令车队日夜兼程,迅速返回咸阳。为了继续欺骗臣民,不取捷径回咸阳,而是摆出继续巡游的架势,从沙丘到井陉,而后抵太原,经直道回咸阳,绕了三四干里。由于暑天高温,秦始皇的尸体已经腐烂发臭了。为了遮人耳目就买了许多鱼装在所有的车上以乱其臭,迷惑人家。到咸阳后,他们马上甘布了秦始皇死亡的消息,发丧出殡。紧接着,胡亥就登基做了皇帝,是为秦二世。赵高升为郎中令,李斯依旧做丞相。 赵高阴谋得逞以后,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他向秦二世进谗言,陷害蒙氏弟兄,诛杀诸公子;布下陷阱,把李斯逐步逼上死路。李斯发觉赵高阴谋后,就上书告发赵高。秦二世不仅偏袒赵高,并且将李斯投狱治罪,最后将李斯腰斩于咸阳。从以上赵高篡权乱政的几个步骤就可以看出赵高是个包藏 祸心,阴险毒辣的人。因此使人不得不怀疑秦始皇的死与赵高有关。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自幼有疾---峰准语(马鞍形鼻梁)。挚鸟膺(鸡胸),这两项均为先天或发育时落下的病症,又有豺声(支气管炎),所以体质较弱。他在生活上荒淫无度,为人又刚愎自用,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裁决;每日批阅文书120斤,工作极度劳累;加以巡游中七月高温,以上诸因素并发,促使他在途中主病,但是否秦始皇就因此一命呜呼,尚今人怀疑。郭沫若曾写过一篇历史小说《秦始皇之死》,其中描述秦始皇在平原津渡黄河时,癫痈病发作,后脑壳撞在青铜冰鉴上,加重了脑膜炎的病情,人处于昏迷状态;当车赶到沙丘后,宿了一夜,第二天,赵高、李斯发觉秦始皇己死,右耳流着黑血,右耳孔内有一根寸长的铁钉。这篇小说反映出早就有人怀疑秦始皇的死属于非正常的死亡。至于谋害者是谁呢?小说中认为是胡亥。其实,赵高进行谋害的可能性比胡亥大,因为诏书、玉玺都在赵高手中,继承王位的决定权也掌握在他与李斯手中。而胡亥即使弑父,如果得不到赵高、李斯的配合,不仅得不到王位,反而有杀身之祸。而赵高常随侍在皇帝左右,趁机行事不露痕迹,要较胡亥方便得多。 如果要问赵高为什么要谋害秦始皇?答案是赵高唯恐扶苏继承王位,如前所述,他对李斯讲:“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即位少用蒙恬为丞相。”而赵高对蒙恬、蒙毅恨之之入骨,岂能容得蒙氏尊宠,所以业须阻止扶苏即帝位。而秦始皇刚愎自用,决非进谗能奏效,只有结束这一暴君的主命,才可拥诏立十八子胡亥。秦始皇平时居于深宫,戒备森严,无法下手,现在他在旅途中病倒,这真是天赐良机,正如赵高对胡亥所说:“狐疑犹豫,后必有悔,断而敢行,鬼神避之,后有成功。”所以他果敢地对重病中的秦始皇下毒手,使其提前结束生命,完全有此可能。 那么,赵高是否敢干这弑君的勾当呢?他的言行已作出最好的回答。他对胡亥讲“臣闻汤武杀其主,在下称义焉,不为不忠。卫君杀其父,而卫国载其往,孔子著之,不为不孝。”赵高不仅有以上弑君言论,而且后来还有弑君的公开行动,当秦二世拜赵高为中丞相后不久,大泽乡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燃起农民斗争之火,这时,赵高认为天下已乱,时机成熟,欲篡位称帝。他怕大臣们不服,但想设法试验一下,看看究竟有多少人服从自己。于是,就导演出一出“指鹿为马”的闹剧。有一天赵高牵了一头鹿进入咸阳皇宫,把它献给秦二世,说这是一匹马。秦二世一听,不觉大笑起来,说丞相你错了,怎么把鹿说成是马呢!说着立即问左右的官员们到底是席还是马。他们当中,有的怕得罪赵高,不敢说实话,只好默默不语;有的讨好赵高,跟着说假话,硬说是马;有的尊重要实,直言为鹿。事后,赵高认为直言为鹿的都是反对他的人,便将他们一一暗害了。而对那些在事实面前表示沉默的人,特别是对那些存心说假话而巧于阿谀奉承的小丑,则成了赵高收罗的对象。赵高摸清了舆论的底细,不久便派他的女婿咸阳阎乐率士兵千余人,乔装谎称为盗,闯入望夷宫,秦二世惊骇不已,阎乐历数胡亥的罪状后,逼他自杀,胡亥苦苦求免,而阎乐骄横地说:“臣受命于丞相,为天下沫足下。”说着就指挥士兵拥向胡亥,胡亥只好自杀身亡。这时,赵高就把玉皇佩在自己的身上,来到大殿,欲自立为帝,可是群臣不从,他无可奈何,才立胡亥哥哥的儿子子婴为王。从这般逼宫的行径就可以得知,赵高这种心狠手辣的人,他弑君并不为怪。然而,作恶多端的赵高最终也是自食其果,落了个被子婴刺杀的可耻下场。 不难看出,秦始皇之死,实质上是一场宫廷政变,而这场政变的导演是赵高,他已想多事处处去支配命运、支配别人,而扶苏、蒙恬、蒙毅、李斯、胡亥等就是被他支配的牺牲品。但是,赵高要实现对诸人的支配,首先要支配秦始皇,只有假借秦始皇,才能实现自己的阴谋;对活的秦始皇支配不了,只有将他弄死后借传遗诏。至于赵高怎样使秦始皇致死,这正是历史上的缺页,因此对秦始皇的风尚无定论,是病故还是被害?因而这个“沙丘疑案”应当存疑。
第5个回答  2014-04-28
老死的
麻烦采纳,谢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