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修建三峡大坝,9位专家拒签此方案,当年顾虑如今发生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8

三峡的美景自古以来就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写下了一篇篇流传后世的诗词。

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南津关,长江三峡全长193千米,沿途两岸连山,重峦叠嶂。

1994年,三峡大坝正式开工,这个世界级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长江流域的洪水处于可控范围,利用三峡大坝发电,减少了煤炭污染,利于环境建设。

如今的三峡大坝,已然成了我国的一张 旅游 名片,成为了老百姓到湖北 旅游 的必须打卡景点。

但其实当年在建造三峡大坝的时候,反对的声音也是极高的,甚至有9位专家,直接拒绝在同意书上签字。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他们又有何顾虑呢?

其实早在1894年,孙中山先生就跟李鸿章阐述过他的水利实业思想:

然而当时的清政府内忧外患,根本无暇顾及这些关乎民生的建设,所以这一伟大的提议就被搁置了。

但是孙中山先生并没有放弃,现在虽然无法实施,但是可以计划。

孙中山先生清楚地知道长江三峡蕴含着巨大的水力资源,于是在 《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 中,做出了详细的设想。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提出开发三峡水利的设想。

1949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灾害,中下游大片地区被淹,百姓们流离失所,失去了家园,而防洪抗洪问题成了国家的重中之重。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高度关注长江水患的治理问题,并且专门成立了 长江水利委员会

1953年,毛主席就大胆提出了在三峡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卡住长江。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这是毛主席对于在三峡就先水电大坝的美好设想。

南方的汛期反复无常,每次都要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于是在毛主席的建议下,三峡工程的规划提上了日程。

三峡大坝的建设,不仅可以防洪,就像孙中山先生所说的,三峡水资源丰富,利用水力发电,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水力发电,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煤炭发电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利于生态环境的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我国的西电东送工程,就是把三峡大坝发出的电量输送到了东部沿海地区,缓解了当地用电紧张的情况。

其次是可以发展航运,长江航道万吨级船可达重庆九龙坡港,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也带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因此,毛主席等领导人曾先后去三峡多次勘探当地的地形,并且召开会议,邀请专家对是否在修建三峡大坝上阐明各自的观点,激烈的争议引起了主席极大的兴趣。

“二五计划”期间,水电部组织100多名专家到三峡研究坝址,做出详细的可行性报告。

但是进入了60年代,无论是国内的经济形势还是国外的政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峡工程也不得不暂时被搁置。

直到30多年后,1992年,三峡大坝的建设才被重新登上 历史 舞台,1994年,三峡大坝的建设终于提上日程,毛主席 “高峡出平湖” 的愿望终于要变成现实。

在1992年7月第七次人民代表大会五次会议上,决定批准兴建长江三峡工程。

修建一个如此浩大的水利工程,可不是嘴上说说那样简单,不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周围居民还必须为此离开家乡。

因此三峡工程到底应不应该建、建在哪里比较好,成了最具争议的问题。

《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的投票表决中,有9位专家拒绝在同意书上签字,他们分别是:

郭来喜教授是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原本是三峡建设的积极分子,但是在经过几番的论证后,郭来喜由积极变成了一个 “慎重考虑” 的态度。

首先从自然环境的角度来看,就河道淤积的问题,三峡是细沙、粗砂和卵石胶结在一起,很难冲排,江底的卵石流将被截断,沉积在水库末端。

还有第一次生活在这一水域内的生物的影响,其中受影响最明显的就是有着 “水中大熊猫” 之称的 中华鲟 ,因为大坝的兴建,阻断了它们逆流而上产卵的通道,近几年已经频临灭绝。

从人文的角度来说,修建大坝,生活在周围的原住居民,势必要远离家乡,113万人口为了这样工程,进行了大规模的搬迁,人地矛盾的问题显露出来。

而在三峡周边,有着将近1200多个文物建筑,造就了闻名一时的巴蜀文化,人可以转移,但是许多文物古迹却无法撤出。

从国家的角度来说,三峡大坝的建设,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用时时间长,投资也必然巨大。

这么一个庞大的工程,也成了我国国防的弱点 ,“炸毁三峡大坝以毁灭中国” 的说法不胫而走。

当时有研究地质的专家,有研究泥沙的专家,也有研究防洪的专家,每个专家考虑问题的角度都不一样。

由此来看,专家们不在同意书的签字,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虽然有人反对、有人弃权,但是三峡大坝的建设还是提上了日程。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举行了开工典礼。

为了筹集建设资金,国家发行了三峡债券,本次债券总额为10亿人民币。

三峡工程如火如荼地开始开展,到1997年底,基本实现了大江截流的任务,第一阶段圆满完成。

第二阶段的建设从1998年到2003年,整整耗时六年才完成了水库蓄水、主体工程的建设和机电安装。

到了2009年,三峡大坝正式竣工,水位提升到175米,总投资2000多亿人民币。

三峡工程投入使用后,蓄水量上来了,水力发电也就投入使用了,每年累计发电将近1千亿千瓦,大大减少了因为使用煤炭而造成的二氧化碳的排放。

在西电东送过程中,更是造福了数十个省的用电难题。

而且专家们当年的担心,在建设的时候,国家全都考虑到了。

对于珍稀植物进行了就地保护或者移栽,对于不可移迁的文物实行了抢救性挖掘和保护。

对于水生生态的保护,在后续也展开了工作。3103年,中国三峡集团放流中华鲟幼鱼8000余尾,各种珍稀特有鱼类多达85.2万尾。

同时中国三峡集团对于污染也做出了积极处理,对于三峡大坝在运行中产生的废水、漂浮垃圾等进行了有效的处理和回收。

在清流漂流垃圾工作中,每天投入约300人,作业船只16艘,对漂浮垃圾进行打捞处理。

而为了大坝建设而移民的老百姓们,国家也做出了妥善的安置,其中45%的资金都用在了这里。

2014年,三峡大坝正式成为国家的 旅游 景点,每天前来一睹三峡风光的游客络绎不绝,也带动了当地 旅游 业的发展,解决了当地老百姓的就业问题。

而而关于国防问题,曾经有位美国军官拿三峡开玩笑: 如果炸掉你们的三峡大坝,会淹你们2亿人还是3亿人?

金一南将军听到这话立刻严肃起来,眼睛微眯,一字一顿地说道: “你动下试试?

虽然三峡大坝是一个 旅游 景点,但同时也是一个军事重地。有重兵把守。

对于那些想在三峡大坝上做文章的国家或者个人,中国在国际上曾掷地有声地发出声明:

中国依然是个“以和为贵”的国家,早已不是那个落后的国家,需要强硬的时候,中国绝不会软弱。

如今的三峡大坝,依然继续工作着,发挥着它巨大的作用,而专家们当年的反对,都是处于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看待这个问题的。没有好坏,亦没有对错。

而我们更应该为那些敢于说否的专家致敬,是他们的反对使我们的工作更认真,方案更细致周利,保护更科学更完美。

正如郭来喜教授所说: 一代知识分子有一代知识分子的责任,但最后都是想让这个时代变得更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