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怎么分上下联 可以按音调平仄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9

对联怎么分上下联 可以按音调平仄分

对联怎么分上下联
一般可以看结尾字的声调,一二声是下联。三四声是上联。
如果是古入声字有点麻烦了,需要一定的古汉语知识了。

什么是“平仄” ,对联如何分上下联。

平仄 píngzè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自古平仄失调,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是永恒的话题。
对联要求仄起平收。如果两联同平或同仄,不算完美的对联。出现这样的情况如何确定?
一是看谁更平(平分阴平阳平),
二是按前因后果,“因”在前,“果”在后;
三是按时间先后。一般是先说早的,后说晚的;
四是看空间大小。是先说大的还是先说小的,先说近的还是先说远的。总之要意思联贯才为正确。

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共四个声调。汉语将阴平、阳平、(指标准拼音中的一、二声)的称为平声,将上声、去声(指标准拼音中的三、四声)的称为仄声。
对联如何分上下联:
1.按字调平仄分。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是平声。
2..按时序先后分。就是时间在前的为上联,时间在后的则为下联;
3.按语言习惯分。比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4..按因果关系分。就是“因”为上联,“果”为下联。
5..按场面范围分。在时间、空间和具体事物上一般是从大到小

认为:对联的上下联音调的平仄要相对,一句之中

现代汉语中,平声一般指普通话的一声(阴平)和二声(阳平),仄声指三声(上声)和四声(去声)。古汉语中还有入声,也属于仄声,但现代普通话中没有这个声调。对联讲究上下句平仄相对,也就是上联与下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语平仄要相反,如上句头一个词是平声,下句这个位置上的词就要用仄声。另外,对联还讲究仄起平收,也就是上句(起句)的末尾须是仄声,下句的末尾用平声。举个例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上句“两个”是仄声,下句“一行”是平声;上句“黄鹂”是平声,下句“白鹭”是仄声……上句句尾“翠柳”是仄声,下句“青天”是平声,即仄起平收。

对联的平仄是什么?上下联如何区分?

基本的原则就是仄起平收,也就是上联末尾仄声,下联平声收尾。

如果门对上下联平仄一样,怎么区分上下联?

就按照对联语意来判断。一般情况下,上联是铺垫性语句,下联是承接点题的语句。

对联上下联末字平仄有讲究

不仅尾字平仄有讲究,整个对联上下联也应平仄相对,至少应该做到“一三五不问,二四六分明”,本联应平仄交替。

对联上下联平仄的要求,规定

上下联平仄相对,上联最后一字仄韵,下联最后一字平韵

三个关键部位从严
一、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
上、下联中最后一个字的要求应该严格。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增”声字,也就是仄起平收。例:
西望瑶池降王母(仄)
东来紫气满函关(平)——李鸿章
二、片语的最后一个字。
片语是中国文字,也是对联文字的基本单位。片语大多是由两个字组成,也有由三个字组成的。例: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这一副对联里,上联的片语是:书山、有路、为径;下联的片语是:学海、无涯、作舟。抓住片语的最后一个字,就是要求山和海、路和涯、径和舟一定要平仄相对。这里除了径和舟因为是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上仄下平外,其他字的平仄只要相对就行,看,这副对联是做到了这一点的。除了片语最后一个字外,其他的字可平可仄,请看书和学、有和无、为和作,有的是平对平,有的是平对仄。
三、长联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
长联由很多的句子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平仄相对,这实际上是扩充套件了的片语的要求。这一点我就不细说了。
综上所述,归纳到一点,就是在节奏点上,平仄一定要严。

周祖谟先生认为:对联的上下联音调的平仄要相对,一句之中,()声调可以不论()声调不容忽略

一句之中,(一三五字)声调可以不论,(二四六字)声调不容忽略。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