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馆:古墓珍品与现代画展的完美结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8

国庆武汉之行,有幸拜访湖北省博物馆。

湖北省博物馆是全国八家中央地方共建级博物馆之一,占地面积81,909平方米,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编钟馆)。

四件国家级镇馆之宝: 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馆区总体布局高度体现了楚国建筑的中轴对称、“一台一殿”、“多台成组”、“多组成群”的高台建筑布局格式。

只是没想到博物馆那个人多啊,几乎可以和菜市场媲美。大厅里到处是人,大屏幕里放着喻惠平在西馆的摄影展,地上站着的、蹲着的、坐着的不下100人,我想可能是因为外面下雨的原因,大家都先在此避避雨。

嘈杂的人群,疲惫的身子,没有导览器,没有讲解的工作人员,一时都不知道该看什么了。

稍微调整一下状态,决定先从镇馆之宝看起,最想看的是 越王勾践剑和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墓出土的以编钟为代表的万件文物,以在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上的辉煌成就而震惊世界。

曾侯乙,姬姓,氏曾名乙,是中国战国时期南方姬姓曾国(即姬姓随国)的国君。

展馆宝物实在太多,只给大家介绍9件国家级宝物(湖北博物馆里16件国家级宝物中,曾侯乙墓出土的占了9件)。

在宝物面前,我的人品也来了一次大爆发,居然正碰上一个志愿者给大家做免费讲解,挤进人流,赶紧跟上。

如果没有这位志愿者,对于我这种文化盲,也只能以“Kao,真牛逼”来总结本次的参观。好在,有了她,才有了下面的文字,再次感谢!

1、铜鹿脚立鹤

想象的吉祥动物,中国古代视鹤、鹿为神鸟、瑞兽,此为鹿鹤合体,出土时立于主棺之东,是一种沟通人、鬼、神的灵媒。

它由凤鸟、鹿角、座板以榫卯连接组装而成,可自由拆卸。这是目前所见楚国最大的青铜动物雕像之一

2、铜尊盘

尊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盘则是水器,曾侯乙尊盘融尊盘于一体,出土时尊置于盘上拆开来是两件器物,极其别致。尊与盘精美细腻的镂孔附饰,玲珑剔透,精巧华丽。其铸造上的高度技巧,有着鬼斧神工之妙。

春秋战国之交是青铜技术发展的巅峰期,制作复杂、造型精美的尊盘正是这个时期的典型作品。它是首批永久性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之一,也是至今无人能复制的珍品。被考古学家誉为“璀璨的明珠”。

3、九鼎八簋

鼎是中国古代食器中最多的一种,先秦时人们对鼎特别重视。在祭祀天神、地祀、先祖等重大仪式中,鼎供奉牲肉,簋供奉食粮,是最重要的祭器。正鼎的件数以及和其他食器的组合往往是用鼎者财富、身份、权利的象征。

按照先秦文献记载,只有天子才可享用九鼎八簋,而曾侯乙墓中的这九鼎八簋,明显不符合当时的礼制。以前多认为这是代表周朝已经走向衰落、礼崩乐坏、秩序混乱,但也有学者认为这并非诸侯僭越,乃是天子对同姓宗亲的特别赏赐。学术界至今仍在争论,没有定论。

浅腹、平底、束腰、侈口、带有外撇耳,器身外侧等距饰有若干攀爬的兽形(一般饰以攀龙)的兽蹄足,属于楚系中“升鼎”。


外侧壁上饰一对弓形的龙形耳,器盖上有莲花状捉手,造型生动秀美,方形底座四面各开一火焰形壶门。

4、联禁铜壶

禁,承酒尊的器座,之所以称“禁”,盖因周人总结夏、商两代灭亡之因,均在嗜酒无度。

青铜禁传世和考古发掘都很少见,迄今为止国内外仅见4件,在湖北省是首次发现。

5、铜鉴缶(fou)

此乃最为古老的盛酒冰箱。

6、大铜缶

大铜缶,酒器,通高124.5厘米、口径48.4厘米、足径69厘米,重327.5千克。墓中共出土两件(另一件现藏国博),大小形状基本相同。

主要用于祭祀、宴飨等仪式活动,是目前所知出土的最大的青铜酒器。

7、曾侯乙编钟

一直以来特别想看的一个宝物就是它了,它体积巨大,重量巨大,视觉冲击力巨大,在全国目前收藏的所有文物里,它是最大的一件。

这个东西有多大?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

有多重?它一个有65个编钟,整齐地悬挂在完整的木质钟架上,总重量高达2567公斤。

经过音乐学者的测试,这套编钟音域跨越5个半八度,和现代钢琴相比只少一个八度,并且中心音域的12个半音都是完整的。

这是最不可思议的,因为它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四百多年,竟然还能演奏出精确的声音。

这座编钟从出土到今天,它一共演奏过三次。

第一次是1978年它出土的时候,学者为了试音而奏响。

第二次是1984年,新中国成立55周年,编钟被带到北京,为各国大使演奏音乐。

第三次是1997年香港回归,这件两千年前的乐器再次特许被奏响,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也是大编钟最后一次被奏响。

目前国内一共复制了四套编钟,其中一套就在博物馆东展厅,每天都可以为游客演奏展示,可惜那天人太多,等我们去的时候票已经卖光,没能欣赏到这古老而优美的音乐。

8、彩漆木雕鸳鸯形盒

出自西室陪葬棺,是曾侯乙墓中第一件提取出来的陪葬品。彩绘木雕鸳鸯盒腹部被凿空,背部有盖,头可以转动,全身绘有美丽的羽毛纹。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两侧腹部有彩绘的撞钟击磬、击鼓跳舞的图案,为我们研究此墓乐器的演奏方法提供了形象资料。

9、十六节龙凤玉挂饰

整体为一条大龙,全器用5块玉料、一个玉环和一根玉销钉雕成可以活动卷折的16节。采用了透雕、浮雕、阴刻等雕刻技法雕成37条龙、7只凤和10条蛇,并饰有谷纹、云纹、斜线纹。

这是迄今发现的多节活动链状玉饰中最长、最精美的一件,堪称战国玉雕中的瑰宝。

.......

徘徊在展厅的各件宝物前,想象穿越回2400年前曾侯乙手持这些器物生活的场景,似乎比现代人更有趣。

参观完曾侯乙展厅,感觉脑容量已经满格,看来只能容下那把越王勾践宝剑了。

此剑历经2400年,刃部仍锋利无比,能将16层的白纸划破。

史书评价:“ 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 ”,隔着玻璃橱窗都能感受其寒气,看完赶紧闪人。

取了寄存物品,准备走人,可是在这博物馆的好运并没有就此结束。

因为内急,决定前往博物馆东侧的展馆上厕所,厕所里出来,看见里面是喻惠平的“这就是非洲”摄影展,禁不住里面色彩斑斓照片的诱惑,决定快速进去转一圈。

看着看着,觉得每一张照片都是很惊艳,忍不住和孩子说:

“如果下回我们去非洲也能看到这样的美景就好了”。

“这些照片是在直升机上拍的,现场不一定能看到这样的景致。”

一个很是低沉而温和的声音传入耳中,回头一看,一位脖子上挂着相机,身穿迷彩服的五十来岁摄影师答道。

“哦,这样呀。”

“来,你看这张照片,这是直升机没有惊动火烈鸟时,它们聚集时的样子,而这张,是火烈鸟受惊以后起飞前踏出的波浪,犹如铜钱般一个接一个。”

观察一下其周边人,看起来他们是一群摄影爱好者一块过来转转。在刚才和我搭话的摄影师旁边,还有一位摄影师正在给旁边几位朋友介绍照片。看见有摄影师在对每一张照片进行说明解释,我等“摄影盲”吃瓜群众赶紧跟上。

听其讲在纳米比亚辛巴族的生活习俗,低矮的草屋、牛粪飞扬的牛圈、浑身涂满红泥的少女,和在肯尼亚马赛马拉大草原奔跑踢球的少年,十万计的角马踏过布满鳄鱼的马拉河的壮观景象。

的确,没有他们的讲解,我们是无法想象照片背后的诸多故事,以及摄影师通过自己的镜头想要表达的情感。他们会去思考人类与自然之间,应该建立一种怎样的秩序以及生态平衡?人类在世界这个大的生物链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主导性作用?

半天的功夫,让我不仅领略到2400前灿烂的文化和高超的青铜技术,同时也让我看到了现代公民对当今世界的思考。这样的收获,已不枉华中走一趟。

我是幸容,感谢您的阅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