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不听话,还跟老师对着干?关键在于父母缺少一个心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6
朋友家儿子,16岁,高一,成绩退步,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听讲,性格倔强,自尊心强,逆反心理严重,经常和老师顶撞,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在学校常因为头发不符合学校要求,不按时完成作业及考试成绩不理想受到老师的批评,他一副不服气的样子,与老师顶嘴,坚决不承认错误。

对于有的老师说了一些过激的话,那这门课就干脆上课睡觉,不听讲,作业不写。朋友一时不知该怎么办,为此苦恼不已。

许多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发生的变化是父母没有预料到的,过去和父母的关系很可以,现在对立起来,动他的东西不可以,回来爱呆在自己的房间。

在这一时期,过多的限制和粗暴的指责会激起他们的反抗。他们有的把老师和父母当作敌人,他们的批评和教育当作是和自己过不去。

作为父母,一方面担心孩子别出什么事,另一方面又不知道到底该怎样和孩子相处,常常牵肠挂肚,其实凡事都有方法。

01认清课题,学习课题分离,首先考虑“这是谁的课题”

课题分离是著名心理学大师阿德勒提出的,课题是指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课题分离是指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

怎样分辨是谁的课题呢?只需要考虑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如,朋友家儿子对学习不感兴趣,成绩退步严重。儿子成绩退步严重的后果最终是由儿子承担的,这就意味着这是朋友家儿子的课题。

那不插手孩子的学习就意味着放任不管了吗?并不是,而是让孩子意识到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如果他需要,可以请求你的帮助。

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在人际关系中都会遇到三大典型人际交往形式:工作、交友、爱。在这三种形式中,都要注意不要去改变他人,而是追求自我的改变。

从距离和深度上说,工作课题是最浅的,只是工作层面的交往。交友课题也并不意味着朋友越多越好,而是取决于关系的距离和深度。爱的课题是最难的课题。

爱的课题又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恋爱关系,另一个是与家人的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

孩子厌学,成绩退步是孩子的学习课题,而朋友对孩子感到焦虑则是朋友的爱的课题。如果只是因为焦虑而贸然强制孩子学习,效果会适得其反。

002不进行课题分离,带来的痛苦人生

很多妈妈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把自己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给孩子带来了过大的压力,甚至带来非常不幸的结局。

2018年12月的12岁男孩持刀弑母案、2019年3月19日的盐城13岁男孩弑母案、2019年3月20日的江苏建湖13岁男孩弑母案,原因大多逃不出“嫌父母管自己太严”、“妈妈不让玩手机”这样的原因。

而现场还原,几乎都是妈妈在责骂小孩,越讲越气,儿子听不下去随手抄起手边的凶器。因爱生恨,多么可怕!

2011年4月1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恶性事件。

一位留学生回国,看到在机场等待自己的妈妈时,抽出准备好的水果刀,对着母亲连刺数刀。

母亲倒地身亡,场面一时混乱不堪。为什么刺杀接机的母亲?我们从记者的口中得到了答案。

因为到国外留学后,母亲过度关怀孩子的生活,却遭到了周遭本国学生的嘲笑。觉得他长不大、无法脱离母亲。

孩子恨极了这样被嘲笑的自己,无法排解内心的苦闷,于是逐渐走上极端。杀死母亲,似乎意味着杀死了那个懦弱、不够阳刚和独立的自己。

父母往往容易认为:孩子就是我的人生,把孩子的课题也看成自己的课题,总是只考虑孩子,而当意识到的时候,他们已经失去了自我。

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

家长们一定要意识到,孩子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他自出生之日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不进行课题分离,对孩子的课题横加干涉,长期下来带来的后果就是鱼死网破的悲惨结局。

003课题分离,是良性人际关系的起点

分离课题并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而是出发点,人际关系的终点是“共同体感觉”。怎样由课题分离到达共同体感觉呢?

A.经由课题分离,认清各自课题

学习是孩子的课题,你对孩子的担心是你的爱的课题。你可以表达孩子的学习给你带来的困扰,但不要根据自己的期望来对孩子进行干涉。

B.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

C.尊重孩子个体行为

孩子自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与父母不同的个体,他的成长轨迹一定不会像你期望的那样好,也不会像你恐惧的那样糟。

把孩子看作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只是年龄小一点,更有助于你们关系的改善。想象你对一个朋友进行怎样的关心与感谢,也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

D.过好你的当下,不断提升自己

比强迫孩子学习更好的方式,是逼自己成长。当你拿起一本书时,你不光珍惜了自己的时光,也影响了孩子。

拥有认真过好当下的态度起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良好的亲子关系也只有在当下才能体会到,而不是未来某个时刻。

E.甘于平凡的勇气

普通并不等于无能,我们根本没有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愿朋友面对孩子的现状,能机智的采取课题分离,与孩子交流彼此的看法,不拿孩子的课题来焦虑自己,也不要拿自己的期望去压制孩子。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