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太空坟场:就在离人间最远,离星辰最近的地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4
上世纪20年代,美籍冰岛裔探险家维贾尔默·斯蒂芬森(Vilhjalmur Stefansson),提出了“Pole of Inaccessibility”概念。

Pole of Inaccessibility,指的是在大陆上,任意方向离海岸线最远、最难到达的位置,这个难以抵达的点,简写为“POI”。

陆地上有“难抵点”,在海洋里,同样有一个点,它是地球表面,无论距离哪一块陆地,都是最偏远的地方,这个海洋中的“难抵点”却意外成为“太空坟场”。

海洋难抵点,Oceanic Pole of Inaccessibility,位于南太平洋中央,南纬48°52.6′/西经123°23.6′,这里距离最近大陆,还有2688公里之遥,无论是战舰还是货轮,航线都无法覆盖这里。不但人类活动远离“海洋难抵点”,甚至大洋洋流、海洋生物,都不曾光顾这里。

海洋难抵点,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尼莫点/Point Nemo,以儒勒·凡尔纳经典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中的尼莫船长命名。

因为在拉丁语中,“尼莫”(nemo)也意味着“没有人”(no man),这很好地概括了它的特点。

“尼莫点”距离最近的陆地,还有两千多公里,相比之下,在地球轨道上运行的国际空间站,成为距离这里最近的人类“建筑物”。当空间站从天上经过“尼莫点”时,两者之间只隔着360公里。

由于“尼莫点”的特殊属性,这里成为理想的太空坠落点,无论是火箭被丢弃的金属外壳、散落下来的发动机,还是运载火箭的末级残体或者各种衔接部件,这些“天外来客”往往会选择在“尼莫点”上方,穿过大气层坠落在南太平洋中,使得这个人类难以抵达的地方,也是距离人类文明最远的地方,成为地球上的“太空坟场”。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揭开了人类空间 探索 的序幕,同时也为太空送去了第一批人造垃圾。

此后,随着人类 探索 太空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深入,太空垃圾也不断增加,小到人造卫星碎片、漆片、粉尘,大到整个火箭发动机,都在沿着自己的轨道环绕地球飞行。

1958年3月17日,美国成功发射人造卫星“先锋一号/VANGUARD 1”,这颗卫星报废后,继续在近地轨道上运行,成为人类 历史 上时间最长也是最大号的太空垃圾。

这些太空垃圾,给围绕地球运行的航天器,无形中造成很大威胁。直径仅为10厘米的太空垃圾,在近地轨道上飞行速度可达3万公里每小时,是F1赛车最高时速的将近100倍。

这样一小块太空垃圾,完全能够击毁太空飞船,1983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与一块直径仅为0.2毫米的涂料剥离物相撞,导致舷窗被损直接停止。

人类已经向太空发射了将近3万件航天器,围绕地球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垃圾带,人类开辟出的太空家园,却面临着被自己亲手毁掉的风险。

多年以来,航空航天的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最适合销毁这些垃圾的方法。

起初寄希望于它们返回大气层时,被烧毁分解,在天上化成灰,后来发现这并不现实“万物并不可烧”。特别是携带核燃料的组件,即便烧毁也会造成污染,1978年,核动力卫星“宇宙954号”坠毁时,大量放射性残骸落入加拿大斯克拉芬海,1983年,“宇宙1402”号核反应堆芯坠入大西洋。

直到“海洋难抵点”概念再次被提起,这才有了暂时的应对之策——航天器增加二次制动,在“尼莫点”上方返回大气层,残骸坠入南太平洋冰冷海水中。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尼莫点”附近面积大约为2300平方公里的海域,几乎接受所有航天国家的飞船。

人类 历史 上的功勋空间站——“和平号”,在绕地球飞行8万多圈后,完成了它长达15年的飞行任务。这座120吨重的空间站,返回大气层解体,如流星般坠落于“太空坟场”。

对于“和平号”来说,飞翔于灿烂星辰之间,长眠在寂静深海之中;

而对于“尼莫点”来说,人间最难抵达,太空触手可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