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读书笔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2
《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作者是【美】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中信出版集2014年1月出版,28.6万字。

作者塔勒布,安皮里卡资本公司的创办人,著有《随机漫步的傻瓜》(Fooled by Randomness,2001年)和《黑天鹅》(Black Swan,2008年),它们与《反脆弱》构成了塔勒布三部曲。

在《黑天鹅》中,塔勒布向我们揭示了极其罕见而不可预测的事件如何潜伏在世间万物的背后,而在《反脆弱》中,他极力为不确定性正名,让我们看到它有益的一面,甚至证明其存在的必要性,他还建议我们以反脆弱性的方式构建事物。

作者说,“”本书进一步推进了《黑天鹅》中的概念,但本书更像是主体,而《黑天鹅》如同备注--一种理论备注,甚至可能是一份初级的附录。”

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所定义的“反脆弱性”,是那些不仅能从混乱和波动中受益,而且需要这种混乱和波动才能维持生存和实现繁荣的事物的特性。

塔勒布主张:脆弱的反义词不是坚强,而是“反脆弱”。 既然黑天鹅事件无法避免,那就想办法从中获取最大利益!

本书堪称引导我们在黑天鹅的世界中持续生存下去的行动指南。

全书共分7卷25章:

在序言中作者以表格的形式介绍了“脆弱类–强韧类–反脆弱类”三元结构,为世界万物在脆弱性频谱上的位置绘制了一幅完整的地图。

在此卷中作者提出了事物的一个新属性,讨论了进化和有机体是最自然的反脆弱性系统。本卷还分析了群体反脆弱性和个体脆弱性之间的权衡。

第1章 达摩克利斯之剑和九头蛇怪。 脆弱性–强韧性–反脆弱性,就好比头悬达摩克利斯之剑–凤凰重生–九头蛇怪;反脆弱性的原型--对毒药免疫的米特拉达梯式解毒法、毒物兴奋效应。作者还提出了“领域依赖性”的概念,认为领域独立造成无法跨领域理解,以至领域依赖。

第2章 随处可见的过度补偿和过度反应。 创伤后成长、极限训练法等过度补偿和过度反应现象随处可见;除经济学领域之外,对某事的痴迷是最具反脆弱性的;爱情、思想、信息等都具有反脆弱性,与其控制信息防范声誉风险,不如置身于一个能从信息的反脆弱性中受益的位置。

第3章 猫与洗衣机。 有机体和机械体之间的区别:机械体在压力下往往会衰竭或折损,而有机体可以从压力源的刺激中受益(变得更强大),但以一定程度为限,且在急性刺激下会比在慢性刺激下表现更出色。复杂系统和非复杂系统也适用于这一区别。作者认为,“观光化”是种现代病,企图按图索骥,用系统化的方法将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从生活中清除出去。

第4章 杀死我的东西却让其他人更强壮。 此章简述了某些人的反脆弱性是如何产生于其他人的脆弱性的,为什么错误会让一些人而非另一些人受益。作者认为,整体的反脆弱性往往取决于各组成部分的脆弱性,系统的反脆弱性是以牺牲个体为代价取得的(这是毒物兴奋效应和进化的自然选择之间的差异),“杀不死我的,会杀死其他人”。作者由此谈及集体和个体之间的利益权衡,提出向创业者和冒险者致敬,“英雄主义以及它所赢得的尊重是社会对于那些为了他人而承担风险的人所做出的一种补偿”。

在此卷中作者阐述了由于否认毒物兴奋效应的脆弱性、有机体的自然反脆弱性,将现代系统塞入“普罗克拉斯提斯之床”的企图,进而描述了当我们遏制系统(主要是政治系统)的波动性时,是如何让它们更易遭受“黑天鹅”事件的攻击的。该卷还讨论了所谓集权制国家这个发明,以及治疗者所造成的伤害,也就是那些试图帮助你的人最终却严重地伤害了你。

第5章 露天市场与办公室。 从两兄弟的职业状况(银行职员和出租车司机)看两种收入波动之间的差别,波动性有助于改善系统。随后作者用瑞士的例子展现了政治制度的自然反脆弱性以及如何通过管理噪声来实现稳定,瑞士不受从上而下的控制,它的稳定缘自每个层面上都有变动和噪声。作者分析了平均斯坦与极端斯坦之间的区别(前者指众多看似很可怕但汇总后便相互抵消的变化;后者指大部分时间非常稳定、偶尔陷入重大混乱状态的情况;前者充满了许多小的波动,而后者则不规则地出现突变),提出了“远离极端斯坦”的主张。在此章中,作者还阐述了黎巴嫩地区管理、罗马式和平、城邦制国家、由下至上的政治体系,以及市政噪声的稳定效用等,说明集权制管理系统和自治式混乱管理系统的风险特性大不相同,后者由于具有一定程度的波动性而成就了长期的稳定性。

第6章 告诉他们我爱随机性。 “浮而不沉”,持续波动的市场也防止了摧毁性的市场崩盘。作者讲了“布里丹之驴”的故事,认为将随机性噪声注入系统以改善其功能的想法,已在各个领域得到应用。作者解释了为稳定有机体和复杂系统(政治、经济等)而进行过度干预所产生的影响、唯知识论的缺陷、美国的外交政策与伪稳定,随后给现化代下了个定义,“人类大规模地治理环境,系统性平整世界的凹凸不平,以及控制波动和排除压力”,并将在第7-8章讨论构成现化化核心的两个要素--天真的干预以及对原本应该任其独立发展的事物强行纠偏而产生的成本、无条件地相信科学预测。

第7章 天真的干预。 作者用切除扁桃体手术等医源性损伤的例子说明“天真的干预”之患,且在各个领域都很普遍;医源性损伤只是平均斯坦,而社会科学和政策所带来的“医源性损伤”却是极端斯坦;旨在消除经济周期的努力,是所有脆弱性的根源。为此,作者赞美拖延,认为拖延源于某些生态或自然的智慧,是让事情顺其自然地发展、行使其反脆弱性的本能;作者将神经过敏者与不动声色者作了比较,认为前者大多在对噪声而非真实信息做出反应。作者明确反对把噪声当信号、对噪声过度干预;作者以苏联、法国、瑞典和其他北欧国家为例,论证了我们能够受益于混乱状态,提出了“国家无能的时候反而大有益”的看法;作者警惕“将催化剂与起因混为一谈”现象,认为政治和经济“尾部”事件是不可预测的,人类永远无法把政治和经济变成扑克牌21点游戏中有规律可循的随机性。

第8章 预测是现代化的产物。 作者认为如同有机体和机械体的差异,世界有两个不同的领域,一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预测,另一个是“黑天鹅”领域,这个领域的随机性是无法追踪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恰恰处于“黑天鹅”领域。可是机会主义者试图使用源自动荡–复杂–灾难–分形理论的更为复杂的模型来预测、预知、预言“黑天鹅”。

在此卷中作者介绍了胖子托尼和他对脆弱性的直观检测,并提出了罗马哲学家和行动者塞内加著作中根深蒂固的根本不对称性。

第9章 胖子托尼与脆弱推手。 胖子托尼对脆弱性有敏锐的嗅觉,尼罗的长时间午餐,揩脆弱推手的油水。

第10章 塞内加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 作者以塞内加和斯多葛学派为切入点,解释为什么一切反脆弱性事物所拥有的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因此总是能从波动性、错误和压力——即基本不对称性——中受益。此章作者呈现了塞内加的斯多葛学派及其主旨——情绪驯化,指出塞内加对“不对称性”的看法,不但是本书的核心,也是生活的核心,是强韧性和反脆弱性的关键。作者最后总结,“脆弱性等于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等于不利因素比有利因素更多,即等于不利的不对称性”,“反脆弱性等于得到的比失去的更多,等于有利因素比不利因素更多,即等于有利的不对称性”。

第11章 千万别嫁给摇滚明星。 迈向反脆弱性的第一步是减少不利因素,而非增加有利因素;要降低自己暴露在负面“黑天鹅”事件的概率。此章引入了杠铃(或双峰)策略,作者认为生物系统中充满了杠铃策略,如,90%的会计师加10%的摇滚明星的择偶模式,进而说明了对不确定性的所有解决方案都是以杠铃的形式呈现的,解释了为什么混合高风险和高度保守行动的方法明显优于简单的中等风险的方法。作者认为,生活中的杠铃策略有助于任何事物从脆弱转变为反脆弱,建议大家“远离黄金中间地带”。

在此卷中作者呈现了世界的神秘特性,事物背后为何总是有某种不对称性,而不是人类的“智慧”,可选择性是如何推动人类进化的。这与作者称之为苏联–哈佛派的理念完全相反。作者用证据(从中世纪的建筑、医学到工程和创新)证明,也许我们最大的资产就是我们最不信任的东西:某些风险承受系统的内置反脆弱性。

第12章 泰勒斯的甜葡萄。 作者讲述了泰勒斯靠榨油机租用权赚足了钱,然后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哲学研究的故事,说明了泰勒斯对自己的生活有选择权。作者认为,不确定性越大,选择权就越有价值;选择权并不关心平均结果,而只关心有利因素。在此,作者提出了“可选择性”的概念,认为我们不必每次都正确,要的只是不做不明智的事,以免伤害自己,随后就能在有利的结果发生后乐享受收益了。作者将此属性称之为“炼金石”或“凸性偏差”。作者还引用了乔布斯“在疯狂之余保持理性,在看到有利机遇时及时抓住”的说法,认为任何试错都可以视为一种选择权,只要能识别有利的结果并利用它就可以了。选择权不仅受益于可变性,也会从小成本的错误中受益。由此作者提出“选择权=不对称性+理性”。总的来说,这一章进一步细化了塞内加“基本不对称性:有利因素超过不利因素”的观点,并通过选择权的形式呈现这种不对称性,因为选择权赋予人获取有利因素而不受不利因素影响的机会,选择权就是反脆弱性的武器。

第13章 教鸟儿如何飞行。 作者从滚轮旅行箱讲起,并举了医学中大量事例,说明发明在不同层面的创新式应用。进而作者阐述了苏联–哈佛派谬见(给鸟类开设飞行课,并相信这些课程正是这些鸟类具备精谌的飞行技能的原因)属于一种被称为副现象的因果错觉。人们很容易掉进这个陷阱:副现象引发社会行为,事后又为行为寻找合理化的解释。真实的世界依赖于反脆弱性的智慧,但没有一所大学会承认这一点——就像干预主义者从不接受事情没有他们的介入也可以改善的事实。

第14章 当两件事不是“同一回事”时。 作者从教育讲起,表明教育并不会带来财富,而是有钱之后人们才会接受教育(一种副现象);随后,作者讲到“绿色木材谬误”,绿色木材指的是刚砍下的、还未干的木材,却被人想当然地误解为漆成绿色的木材。作者举例说,人们往往认为战争和石油涨价是同一件事,但事实是虽正确地预测到了战争,却因石油囤积太多以至油价大跌。由此作者提出不应将经济学家从校园里请出来,放在决策者的位置上;经济学家可以启发我们怎么做,却不应该指手画脚地告诉我们怎么做。“正确的事情”通常是反脆弱性带来的回报。作者认为,知识总是与脆弱性相关,专家灌输给我们一种与自由探索相冲突的方法;知识可分成两类——正式的知识和胖子托尼式的知识,后者深深扎根于试错和冒险带来的反脆弱中,采用的是不利因素更少的杠铃策略,即一种去知识化的冒险形式。总的来说,反脆弱性的冒险——而不是教育和正式的、有组织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创新和增长,而教科书撰写者却掩盖了这一事实。我们往往以系统性的方式,贬低实践者,并使其陷入绿色木材谬误。

第15章 失败者撰写的历史 。作者认为因一系列的偏见,历史学家格外青睐副现象和其他虚幻的因果关系。作者在调查期权定价公式的来源中证实:交易员的推理比公式有效得多。“实践者是不写文章的,他们只会放手去做;飞鸟果然会飞,但那些教导它们飞行的人,正是写故事的人。”作者进而嘲讽道,“历史实际上是由失败者撰写的,他们有大把的时间,学术地位也得到保护”。作者强调,理论是解决问题后的产物,但不能反过来说;现实中行得通的事物往往源于实践,而不是理论。随后作者举例说明医疗领域存在显著的不对称性和明显的漂移现象,以目的论的方式发现的药物太少了,药物用途多次变更,集体试错结果推动了治疗方法的应用。管理领域同样如此。作者发现研究者往往“将缺乏证明某事的证据错当成证明某事不存在的证据“,这意味着:“对反脆弱性的事物而言,好消息从过去的数据中是找不到的,而对于脆弱性的事物而言,坏消息倒是很罕见”,“在一个损失有限而潜在利益无限的正业中,你看不到的东西可能很重要,但其踪迹却被掩埋在历史数据之中”。最后,作者肯定了实践工作者通过试错和自由探索做出的历史贡献。

第16章 混乱中的秩序。 在这一章,作者从私人生活和个人教育角度,继续讨论了目的论和无序。“只要我们的生活遵循正常的秩序,我们就需要一些随机性、混乱性、冒险性、不确定性、自我发现、非致命的挫折等来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那些摈弃按部就班的人,也摈弃了观光般的生活方式”。作者讲述了自己的学习和研读经历,倡导成为杠铃式自学者,学校教育通过考试就行,关键是要追随自己的爱好深入自学。

第17章 胖子托尼和苏格拉底的辩论。 作者虚拟了胖子托尼对话苏格拉底的情景,质疑了苏格拉底体现出的定义性知识的优越性,“有些事性我不理解未必表示我无知”(尼采)。作者认为哲学家谈论真与假,而真正过日子的人谈论风险和回报,即脆弱性和反脆弱性;真与假在人类的决策中扮演着糟糕的、辅助性的角色,起主宰作用的是真与假所带来的回报。“决策主要基于脆弱性,而不怎么取决于真假以及真与假的概率”。

在此卷中作者阐述了炼金石及其对立面:如何将铅变成黄金,以及将黄金变成铅。其核心技术性内容由两章构成(这是本书的技术性支柱),剖析了脆弱性(它是非线性的,更具体地说,具有凸性效应),并显示了某类凸性战略的优势。

第18章 一块大石头与一千颗小石子的区别。 作者从一块巨石产生的伤害要远大于1000块小石子,引申到脆弱性一般都是非线性的,极端事件对脆弱性事物的伤害程度远高于一系列温和事件造成的伤害,“对于反脆弱性物体来说,在一定限度内,冲击越强,带来的益处越大,相应的伤害也更小”。非线性分成两种:凹性效应(曲线向内,像在噘嘴)、凸性效应(曲线向外,有如笑脸),前者是脆弱的,后者是反脆弱的。随后,作者将凸性效应应用到交通乃至整个经济领域,说明“加总的单元越多,其和就变得与各组成部分越不同”,平均斯坦因为随机性变化而成了极端斯坦。有意思的是,作者还将凸性效应运用到健康领域及其它理论框架,对“平衡膳食”提出了质疑,同时提倡“跑步,而不是步行”;“小是可能是丑陋的,但肯定不那么脆弱”,“在有压力的情况下,规模会让你受伤”,“忍痛会因规模加大而恶化”,“瓶颈是所有忍痛效应的源法”.....作者认为,不管在什么领域,从瓷杯子到组织,到政治制度,再到公司规模,或机场延误,脆弱性总是隐藏在非线性中。

第19章 炼金石与反炼金石。 作者讲述了用反炼金石来识别脆弱性的方法,如车流量增加10万辆,行车时间会延长10分钟,可再增10万辆,行车时间可能要延长到30分钟,这种加剧恶化就是负凸性效应。“如果一个人在变化面前是脆弱的,那么平均数的概念就没有意义”,通过大量案例和模型分析,作者最后得出结论:如果你拥有有利的不对称性,或正凸性,从长远来看,你会做得相当不错,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表现优于平均数。不确定性越强,可选择的作用越大,你的表现就越好。

否定法关注的是无法直接用语言描述的事物,如果我们不能准确地表达某个事物,我们至少可以描述它不是什么。此卷基于这样的概念:时间更容易抺去一些东西,而不是构建一些东西,时间也更容易摧毁脆弱的事物--无论是建筑还是理念。在此卷中作者显示了减法较之加法所呈现的智慧和有效性(“无为”胜过“有为”)。

第20章 时间与脆弱性。 由于存在非线性,时间越长,预测准确性下降得越快。通过否定法进行预测是唯一有效的方法,通过否定法展望未来就是从未来中排除或削减不属于未来的东西。越活越年轻:林迪效应,旧事物超越新事物的预期剩余寿命与旧事物本身已存活的寿命成正比。在本章,作者还谈论了新事物狂热症和跑步机效应(不断期待购买更新款产品的冲动)、建筑和不可逆转的新事物狂热,有时非理性认知比理性认知更具优势,“时间可作为噪声的清洁剂,把所有言过其实的作品都扔进时间的垃圾桶”;“如果某个东西对你来说没有任何意义,而它已存在很长一段时间,那不管你认为合理与否,都可以预期它还会存在更长的时间”。

第21章 医疗、凸性和不透明。 本章介绍了凸性效应的概念和医疗领域的举证责任,以及对医源性损伤的风险评估。为什么病得很重的人有凸性回报,而健康的人有凹性效应的风险?医疗具有正向的不对称性(凸性效应),所以往往采用泰勒斯模式而非亚里士多德模式,即根据收益而非知识来做决策。医源性损伤的首要原则:经验主义,即我们不需要有证据证明受到伤害,才能宣称某种药物或者不自然的肯定法疗是危险的。医源性损伤的第二原则:非线性反应,即我们不应该让基本上健康的人去冒险,但对那些被认为处于危险之中的人,则应该冒更多的风险。

第22章 活得长寿,但不要太长。 减法医疗,削减一定金额的医疗开支(将削减范围限于并非急需治疗的外科手术和治疗上),有助于延长大多数富裕国家人民的寿命。偶然节食、限制卡路里的摄入量,有助于疾病治疗和寿命延长。我们对饥饿的反应,也就是我们的反脆弱性被低估了。在詹森不等式适用的地方,不规律反而可能是一剂良药。有证据显示,我们在约束的压力下只会变得更加体力充沛和健康。作者说自己会释然地和这个世界说再见,因为“说到底,我的信息,也就是我的基因或我的反脆弱性,才是应该寻求永生的东西,而不是我”。

在此卷中作者从脆弱性转移的角度讨论伦理,即是否一方获得了利益,而另一方受到了伤害,并指出这一问题的产生源于没有“切身利益”。

第23章 切身利害:反脆弱性与牺牲他人的可选择性。 作者认为现代化最严重的问题在于脆弱性和反脆弱性从一方向另一方的恶意转移,即只有一方受益,而另一方却受害。这是一种代理问题,而代理问题的典型案例是雇用职用经理人来管理一个不属于他的企业。作者反对“空谈者的免费选择权”,认为解决方案在于强制他们付出切身利益,不承担风险就不要发表意见。作者对斯蒂格利茨综合症提出了警告,认为斯蒂格利茨综合症=(可能出发点是善意的)脆弱推手+事后过滤式选择,是最严重的一种纯纸上谈兵式的学者综合症。而解决良策是“不要询问任何人意见、预测或建设。只要问他们的投资组合中有什么或者没有什么就行”。

第24章 给职业戴上伦理光环。 本章讲了另一种形式的可选择性:人们如何以过滤式选择法挑选某些道德规范来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或者如何利用公职来满足个人的贪欲。合乎道德的可选择性机制是:人们应该依据自己的信念采取行动,而不是根据行动选择自己的信念。

第25章 结语

所有真实的想法都可以提炼成一个核心问题。核心论点从来都不只是理论概括,它更像是一台引擎。本书的核心是:一切都会从波动性中获得收益或遭受损失,脆弱性就是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

《反脆弱》是一本很有意思、内涵很丰富的书,值得细细品读。这本书就像是一棵树,生长在夏天的树,枝繁叶茂,它的主干是清晰的,但远远的,你看不清,甚至走近,也不像冬日的树那样一目了解,但是它的美就在于此,在于它的枝繁叶茂,每枝枝丫都延伸而去,舒展开来,摇曳生姿,顾盼生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