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大师嘉言集-长水大师第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1
楞严 大师 嘉言集

——宋长水子璇大师

长水子璇 大师

(965~1038),北宋华严宗僧,世称长水大师、楞严大师,杭州钱塘人(一说秀州嘉兴人)。俗姓郑,号东平,九岁随普慧寺契宗出家,习诵《楞严经》。大中祥符六年(1013),因钱公易上奏,受赐紫衣及“长水疏主楞严大师”号。宝元元年四月十五日寂,寿七十五。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紫柏尊者评价曰:“长水疏经,为百代心宗之祖。”

长水大师《 首楞严义疏注经 》 卷第一摘要

将释此经。十门分别。一教起因缘。二藏乘分摄。三教义分齐。四所被机宜。五能诠体性。六所诠宗趣。七教迹前后。八传译时年。九通释名题。十别解文义。

一教起因缘

总说,即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别说,有十,一克示真三昧,二广破诸妄执,三开显妙明心,四决断众疑网,五辨析修行门,六分别邪正行,七显咒功能胜,八证入有阶渐,九广示诸魔境,十究尽妄想源。

论云。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也。由斯十意而说此经。

二藏乘分摄

三藏之中修多罗摄、诸乘之中一乘所摄、十二分中契经方广所摄。

三教义分齐

依贤首大师。二义分别。

一约教诠法通局显分齐。正唯终教。兼于顿圆。此总摄彼诸教。

二约法生起本末显分齐。依起信论,本末五重,此经具诠本末。

四所被机宜

为正定聚令增妙行,为不定聚令修信心,为邪定人作远因缘也。

五能诠体性

一随相门、二唯识门、三归性门、四无碍门。

六所诠宗趣

初解如来藏为宗,行首楞严为趣;次修此真定为宗,证彼藏体为趣。

七教迹前后

此经非一时说。

若以文义往定,即法华后、涅槃前,俱醍醐味无所疑也。

八传译时年

又据开元中沙门智升撰释教目录二十卷,其第九云,大佛顶首楞严经十卷,大唐沙门怀迪于广州译。迪循州人,住罗浮山南楼寺,久习经论,备谙五梵。因游广府,遂遇梵僧未详其名,对文共译,勒成十卷。经之题目,纸数文句,与今融本并不差异。迪笔受经旨,缉缀文理等。今详二经,译人虽别,译本是同。或恐迪因证义各据流行故今目录书写有异,不尔岂无一处差别译主名字何得未详耶。

九通释名题

上之三字是总,即一经法体,总含教理行果,是至尊至极无上无过诸佛所师之法,故名为顶。

初八字。约果人自行修证、说教利他以别显,即十方如来依此法门修因证果、显了宣说、究竟利他也。

下八字。约因人修习、具足自他诸行以别显,菩萨行门自利利他、广多无量。

经者。训法训常是贯是摄,一切法任运有四义,悉名为经。

十别解文义

如是

如来藏心,体性不动曰如,真实义故曰是。

又一切诸法本无生灭皆如来藏,故名为如;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故称为是。

我闻

若约法性,此经旨趣,传法菩萨,以我无我不二之真我,根境非一异之妙耳,闻真俗无碍之法门。

一时

若约法义释者,即说听之时,心境泯、理智融、凡圣如、本始会,此诸二法,皆一之时。



然具三义,一自觉,觉知自心本无生灭;二觉他,觉一切法无不如是;三觉满,二觉理圆称之为满。

只桓精舍,或云闻者城,昔有老仙于此修道,后有少仙,从其受学。厥号闻者,老仙殁后,少仙于此建城而住,故以名焉。国都号为憍萨罗,但以就胜易彰,故举城号。

摩诃拘絺罗,舍利弗舅,南方天王常随侍彼也。

有无量辟支无学,然不预叹德列名者,以厌喧乐静,不为众所知识故。

非禅不慧,故先入定为后轨也,即敷尼师坛静然安坐。如金刚、法华,皆先入定,后方始说,常法尔也。

如法华先说无量义经以为一乘之本,今此会中,亦复如是,必有经目,隐而不言也。

先受别请者,涅槃经说不受别请,乃不随佛受别请耳,或因他事而非斋也。

迦叶波,此云饮光氏,上古元祖是仙,身有光明,吞蔽灯光,人皆异之,曰饮光仙,因立族姓。尊者头陀上行第一,故云大也。

奢摩他云止,三摩提云观,禅那云静虑,释其相者如圆觉经,此三种义,只在一心,非三而三,不一而一,举一即具,故称为妙。

智论偈云,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踊跃闻法心悲喜,如是之人可为说。

大集经中具说受生,皆由父母与己识情互生爱欲,由是,托彼赤白二滴为识所依,一处和合名歌罗逻,而渐增长,至于出胎,五谷长养,虽成人相,如革囊盛粪,故云脓血杂乱。

皆由直心者,此有二种,一发言无虚假,如此文所劝净名道场;二向理之心,无别岐路。

目即眼根,心即意识,根识虚妄犹如空华,若执有体能见能乐,岂唯迷于法空,亦起人我见爱。

第八本识变生三境,故云心生法生;境界风动能起识浪,故云法生心生。

即知心无所著,而不知佛意破妄无体令识本真。如云:三际求心心不有,心不有故妄元无。妄心无处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不了此意,谬指其文,妄立无著,便谓合教,举世修行多作此计。但一切时都无所著即我真心,而不知执此无著亦是妄想。楞伽云,无心为心量,我说为心量。

偏袒右肩者,袒肉袒也,致敬之极。西方俗仪,见王者,必肉袒示非敢有犯,佛教亦随此用,然此以表将荷大法之重担耳。

法华说一乘竟,十方世界通为一佛国土,亦表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无始无明熏习成种,种必有果,子子相生、熏习不断,如线贯珠次第相连,名恶叉聚。恶叉梵语,此云线贯珠,经云,诸法于识藏,藏于法亦然。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

吁哉世人!莫不用此攀缘妄心以为真性,执妄心为佛心。恃此修行,转增我慢。涅槃经云:是诸外道无有一法不从缘生,计为常者悉是颠倒。

菩提智果、涅槃断果,二果本具,故云无始。所依之性,本来不与妄染相应,故云元清净体。

第八梨耶,于诸识中,最极微细,名为识精。此微细识有二种义,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觉义即是此文元明,元明者本觉也。不觉即是无明生灭,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合、非一非异,名为识精。

前尘之相本自虚妄,从识变生,犹如影像,而复引起念想,缘虑名之为心,心之与境二俱虚妄,此心及境即真如海中一浮沤耳。

师子吼云:若一切众生先有佛性,何故复有初发菩提心者?佛言,菩提之心,实非佛性,是无常故。乃至虽念念灭,相续不断,名为修道,犹如灯焰。虽念念灭亦能破暗,菩提之心亦复如是。

总标色心,故云诸法。无别生处,故曰唯心。此法生起,谓由真如不守自性为因,无始妄想熏习为缘,因缘和合,成梨耶识,从此变生根身种子器世间等。如水起波,如镜现像,故云唯心所现。

既由真心随缘所现,亦依真心以为自体,如像不离镜、波不离水。

故大论云,有慧无多闻,是不知实相,譬如大暗中有目无所睹;多闻无智慧,亦不知实相,譬如大明中有灯而无目。多闻利智慧,是所说应受,无闻无智慧,譬如人身牛。

阎浮檀金,正云染部捺陀,此西域河名,其河近其树,其金出彼河,此则河因树名,金因河称也。或云,阎浮果汁,点物成金,因流入河,染刀为金也,其色赤黄兼带紫焰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