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钗落缘,笔墨相思染,红蜡煮心,雾绕流寒,清风拨动了谁的心弦

如题所述

第一章 晚唐五代词人
晚唐五代词人对北宋的词人影响很大,为了行文的方便,我们先粗略地介绍一下其中最著名的大家。
晚唐至五代,社会极度动乱,藩镇割据,军阀横行,文人在飘泊游宦中寻找立身之地,许多人感到人生短暂,不测之祸随时都可能发生,便今朝有酒今朝醉,尽情地去享受。这样,作为一个重要的享乐形式,词进一步得到发展。从而,词人蜂起,其中温庭筠、和凝、韦庄、欧阳炯等都在当时非常有名。其中温庭筠、韦庄、李煜、冯延巳等,直接影响了北宋的晏殊、欧阳修等婉约派大家,这里不能不简单介绍一下。

一.晚唐词人——筵前花间处处歌
词在唐代就已经产生,李白、白居易、刘禹锡、韦应物等都写过。张志和《渔歌子》写的是自己的理想生活: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号为“烟波钓徒”,在唐肃宗时曾为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后坐事贬官,遂隐居江湖,做一个真正的隐者。此词就是诗人内心的情感的披露。
在美丽的江南水乡,太湖附近的西塞山边,春雨蒙蒙,那春雨啊,像烟雾那样轻,像牛毛那样细,悄悄地下着,润物细无声啊。一群群白鹭自在地在天空飞翔,桃花开得一片粉红,春水缓缓地东流,河水里的鱼儿现在正是最肥嫩的时候。一个渔翁,穿着绿色的蓑衣,戴着青色的用箬笋叶做的斗笠,驾着一叶扁舟,荡漾在万顷碧波之上,悠闲自得地钓鱼,陶醉在钓鱼的乐趣里,根本没有考虑斜风细雨,应该早些回去。他的眼睛时而看着江里的钓线,想象中江里肥大的鳜鱼被自己钓上来了,晚上可以吃到了鲜嫩的鳜鱼;时而又仰起头来,看着天上的云卷云舒,小鸟飞翔……
好一幅美丽的画图!
这里我们首先讨论一下诗词里色彩的运用。古人云,诗是有声画。许多具有艺术造诣的诗人往往自觉地将绘画艺术中表现的某些特征如色觉和光觉也体现在诗中,特别是色彩的和谐调配,因而使诗具有画的美,令读者有赏心悦目的感觉。如杜甫,他非常善于调朱弄墨,根据诗所表现的意境,选用色词。如“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放船》)、“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之五)、“碧知湖外草,晴见海东云”(《晴》二首之一)“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尤其是他的那首《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以黄、绿、白、青这些鲜艳而不刺目的颜色构成淡雅素朴的画面,突出初春时节的勃勃生机,表现出作者当时安居于草堂的平静、安心、愉悦的心情。王安石的佚句“浓绿万枝红一点”则是以强烈的色彩对比,同样成功地写出春天那种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特色。这首词将白、粉红、绿、青、黛(山色)等多种颜色放到在诗人的调色板上,横涂竖抹之后,便成了幅色彩绚烂美不胜收的图画,具有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同时,词里不用大红大紫之类的色彩,正反映了词人澹泊的情怀。
   其次,从词的内涵来思考,作者为什么把渔翁的钓鱼活动放到如此美好的环境里?试想,在这样美好的环境里钓鱼,有谁会想到离开呢?渔翁沉醉在这清新、宁静、安逸的大自然怀抱里,因此不避风雨,不思归去,流连忘返。它既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写照,反映隐居生活的悠然自得,也是对渔民生活理想化的描绘,“不须归”三字,与其说是归家,倒不如说是不思回归官宦生涯。据说张志和隐居后往来江浙,垂钓太湖,常常“不设饵,志不在鱼”,而是放情山水,逍遥自在。诗人作词目的就是以此言志——不再留恋仕途,一心遁迹江湖,啸傲林下,享受渔樵之趣。
   此词句句押韵,声调和谐,节奏动听,很有音乐感,苏轼读后赏玩不已,就依据此词填了一首《鹧鸪天》: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朝廷尚觅元真子,何处于今更有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2-05
弃笔从戎,边关系忠魂,功名半世,事业终空,山河寂寥了谁的丹心

哎才疏学浅想不到更好的了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