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池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3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小儿面部望诊的部位·风池 5 经穴名·风池
      5.1 风池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特异性 5.5 所属部位 5.6 风池穴的定位 5.7 风池穴的取法 5.8 风池穴穴位解剖
        5.8.1 层次解剖 5.8.2 穴区神经、血管
      5.9 风池穴的功效与作用 5.10 风池穴主治病证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5.11.2 灸法
      5.12 风池穴的配伍 5.13 特效 *** 5.14 文献摘要 5.15 研究进展
        5.15.1 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性麻痹 5.15.2 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 5.15.3 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5.15.4 治疗颈性眩晕 5.15.5 对假延髓性麻痹患者经颅多普勒(TCD)超声的影响 5.15.6 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组织内乙酰胆堿酯酶(AChE)活性的影响 5.15.7 对脑血流速的影响 5.15.8 对偏头痛大鼠硬脑膜微循环的影响 5.15.9 对偏头痛患者的镇痛作用及对血浆β内啡肽(βEP)的影响 5.15.10 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5.15.11 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5.15.12 降低脑震荡患者颅压 5.15.13 治疗高血压 5.15.14 提高视力 5.15.15 治疗突眼症 5.15.16 治疗足跟痛 5.15.17 治疗视神经萎缩 5.15.18 调节胃酸及胃蛋白酶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风池

1 拼音

fēng chí

2 英文参考

Fēngchí GB20 [中国针灸学词典]

fēngchí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2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B2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风池:1.小儿面部望诊的部位;2.经穴名;

4 小儿面部望诊的部位·风池

风池为小儿面部望诊的部位[1]。见《奇效良方》。即眼平视,瞳孔直上,当眉毛上缘处,即鱼腰穴的稍上方[1]。风池色红,主上中焦风热,抽搐,痰涎[1]。

5 经穴名·风池

穴位 风池 汉语拼音 Fengchi 罗马拼音 Fengchih 美国英译名 Wind Pond 各


号 中国 GB20 日本 20 法
国 莫兰特氏 VB20 富耶氏 德国 G20 英国 G20 美国 GB20

风池为经穴名(Fēngchí GB20)[2]。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属足少阳胆经[2]。风池是足少阳经、阳维脉的交会穴[2][1]。风即风邪,池即池塘,此穴在枕骨下,局部凹陷如池,常为风邪侵入处,也是祛风之要穴,故名风池[2]。风池穴主治头目、耳鼻、外感、神志等疾患:如头痛发热,热病汗不出,颈项强痛,头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雀目,青盲,面肿,口,鼻渊,鼻衄,耳鸣,耳聋,瘿气,疟疾,失眠,癫狂痫,中风昏危,涎出不语,气厥,肩背痛,眩晕,伤风感冒,夜盲症,落枕,荨麻疹,丹毒,神经衰弱,癫痫,高血压,甲状腺肿,电光性眼炎,视神经萎缩,视物不明,鼻塞,咽喉肿痛,热病,中风,现代又多用风池穴治疗流行性感冒,神经性头痛,视网膜出血,近视,鼻炎,神经性耳聋,流行性乙型脑炎,脑卒中,脑动脉硬化,无脉症,甲状腺肿大,吞咽困难,肩周炎,中风后遗症,足跟痛等。风池为治疗头,眼,耳,口,鼻,脑,神志疾患,上肢病的常用要穴。

5.1 风池穴的别名

热府(《针灸学》(南京))。

5.2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热病》:风池二。

5.3 穴名解

风即风邪,池即池塘,此穴在枕骨下,局部凹陷如池,常为风邪侵入处,也是祛风之要穴,故名风池[2]。

风,为六淫之一,百病之长。池,喻水之汇贮也。本穴为风邪入脑之冲,池喻为经气通过表浅之处,为风之所汇,穴在脑后,与风府相平,故曰风池。[3]

5.4 特异性

风池是足少阳经、阳维脉的交会穴[2][1]。

5.5 所属部位

项[4]

5.6 风池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风池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5]。

风池穴位于项后枕骨下两侧,当斜方肌上端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中,与风府穴平高(《针灸甲乙经》)[1]。

风池穴位于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俯伏取穴[2]。

风池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风池穴在项部的位置

风池穴在项部的位置(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风池穴在项部的位置

风池穴在项部的位置(肌肉)

风池穴在项部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5.7 风池穴的取法

正坐或俯伏,在项后,与风府穴(督脉)相平,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取穴。

风池穴位于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俯伏取穴[2]。

正坐俯伏或俯卧位,在项后发际上1寸,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取穴;或于项部枕骨下两侧,横平风府,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两肌之间凹陷中取穴[6]。

快速取穴:正坐,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与耳垂齐平处即是风池穴[7]。

5.8 风池穴穴位解剖

风池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项筋膜、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之间。皮肤由颈丛的枕小神经分布。项筋膜包绕项部浅、深层肌。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项筋膜浅层,在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之间入浅层的头夹肌,继进深层竖脊肌中的头最长肌和头半棘肌。项肌均由颈神经后支支配。第二颈神经后支可分为内外侧支。外侧支参与支配项肌,内侧支为皮支,称枕大神经。该神经由枕动、静脉伴行,在项筋膜的深面上行,约于上项线水平处,穿斜方肌附着点及项筋膜浅层,分支至颅后部的皮肤。

5.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和乳突肌之间→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之间[2]。

皮肤→皮下组织→头夹肌→头半棘肌[8]。

5.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枕小神经分布;深层有枕大神经和枕动脉分布[8]。

布有枕小神经分支和枕动、静脉分支[1]。

5.9 风池穴的功效与作用

风池穴具有平肝熄风,祛风解毒,通利官窍的功效。

风池穴有醒脑开窍、疏风清热、明目益聪的作用[2]。

古有“风从上受”之说,风池穴为风邪入侵之门户,具有散风解表、疏风清热、平肝熄风、醒脑开窍、调和气血、通经活络之功效,为治风之要穴[9]。

风池穴为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阳维脉维系诸阳经,主一身之表,又足少阳经和足厥阴经相表里,肝胆内寄相火,为“风木之脏”,极易化火动风,所以本穴的治疗特点是既治外风又治内风引起的各种病证[9]。

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循颈……至肩上”,其支脉,“从耳后入耳中……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故风池穴主目疾、颈项强痛、耳病[9]。

足少阳之筋“上结于頄”故风池穴主鼻病[9]。

足少阳经别“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故风池穴主咽喉肿痛,且因心主神明而主不寐、癫痫[9]。

风池穴系胆经、三焦经与阳维脉之会穴,有疏风解热、清头开窍之功,乃风邪窝积之所,为明目益聪的重要腧穴。多用泻法,治症颇多,如寒热病、汗不出、偏正头风、目眦赤痛、目昏耳塞,凡属外风内火头项诸痛,俱可取之。[3]

5.10 风池穴主治病证

风池穴主治头目、耳鼻、外感、神志等疾患:如头痛发热,热病汗不出,颈项强痛,头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雀目,青盲,面肿,口,鼻渊,鼻衄,耳鸣,耳聋,瘿气,疟疾,失眠,癫狂痫,中风昏危,涎出不语,气厥,肩背痛,眩晕,伤风感冒,夜盲症,落枕,荨麻疹,丹毒,神经衰弱,癫痫,高血压,甲状腺肿,电光性眼炎,视神经萎缩,视物不明,鼻塞,咽喉肿痛,热病,中风,现代又多用风池穴治疗流行性感冒,神经性头痛,视网膜出血,近视,鼻炎,神经性耳聋,流行性乙型脑炎,脑卒中,脑动脉硬化,无脉症,甲状腺肿大,吞咽困难,肩周炎,中风后遗症,足跟痛等。风池为治疗头,眼,耳,口,鼻,脑,神志疾患,上肢病的常用要穴。

风池穴主治头目、耳鼻、外感、神志等疾患:如头痛发热、热病汗不出、颈项强痛、头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雀目、青盲、面肿、口、鼻渊、鼻衄、耳鸣、耳聋、瘿气、疟疾、失眠、癫狂痫、中风昏危、涎出不语、气厥、肩背痛等[2]。

风池穴主治头痛,眩晕,伤风感冒,鼻渊,鼻衄,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症,耳鸣,耳聋,颈项强痛,落枕,荨麻疹,丹毒;以及神经衰弱,癫痫,高血压,甲状腺肿,电光性眼炎,视神经萎缩等[1]。

风池穴主治头痛,眩晕,口呙,目赤肿痛,视物不明,鼻塞,鼻衄,鼻渊,耳鸣,咽喉肿痛;颈项强痛;感冒,热病;失眠,癫痫;中风[6]。

风池穴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渊、鼻衄、耳鸣、耳聋、颈项强痛、感冒、癫痫、中风、热病、疟疾、瘿气[8]。

现代又多用风池穴治疗流行性感冒、神经性头痛、视神经萎缩、视网膜出血、电光性眼炎、近视、鼻炎、神经性耳聋、神经衰弱、高血压、癫痫、流行性乙型脑炎等[2]。

本穴为治疗头、眼、耳、口、鼻、脑、神志疾患,以及上肢病的常用要穴。

1.循环系统疾病:脑卒中,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无脉症;

2.五官科系统疾病:电光性眼炎,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鼻炎,耳聋,耳鸣,甲状腺肿大,吞咽困难;

3.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失眠;

4.运动系统疾病:落枕,肩周炎,中风后遗症,足跟痛;

5.其它:感冒。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向鼻尖方向直刺0.5~1寸[1]。

一般向对侧眼窝内下缘方向,略斜向下刺入1.0~1.5寸,或向对侧风池穴透刺,勿向对侧眼窝外上方斜刺过深,以防刺入颅腔或脊髓腔[2]。

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6][8],局部酸胀感明显[6],易扩散[6]。

平刺透风府穴,深部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角度与深度[8]。

多用泻法[3]。

注意:风池穴深部中间为延髓,针刺时应严格注意掌握进针的方向、深度,针刺时不超过1.5寸,不能深刺,以免伤及延髓,造成不良后果[6]。

5.11.2 灸法

可灸[2][6][8]。

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5.12 风池穴的配伍

风池配大椎、后溪,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颈项强痛。

风池配睛明、太阳、太冲,有明目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风池配阳白,颧髎、颊车,有行气活血的作用,主治口眼歪斜。

风池配大椎、肩井、外关、后溪、合谷,治颈项强痛[6]。

风池配大椎、合谷、曲池,治感冒发热[6]。

风池配睛明、太阳、合谷、太冲,治目赤肿痛[6]。

风池配攒竹、阳白,颧髎、地仓、颊车、合谷,治口眼呙斜[6]。

风池配神门、丰隆、太冲、合谷,治痫证[6]。

5.13 特效 ***

以双手拇指指腹由下往上揉按风池穴,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不少于30下,可治各种头痛[7]。

中医有“春夏养阳”之说,故应助阳气,可用双手拇指按压风池穴,每天轻按10~30分钟[7]。

5.14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足少阳、阳维之会。

《针灸甲乙经》:颈痛,项不得顾,目泣出,多眵䁾,鼻鼽衄,目内眦赤痛,气厥,耳目不明,喉痹伛偻引项筋挛不收,风池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喉咽偻引项挛不收。

《外台秘要》:千金疗疟灸法,灸风池二穴三壮。

《外台秘要》:寒热癫疾僵仆,温热病汗不出,头眩痛,瘤疟,颈项痛不得顾,目泪出,欠气多,鼻鼾衄,目内眦赤痛,气发耳塞,目不明,喉痹,伛偻引项筋挛不收。

《针灸大成》:主洒淅寒热,伤寒温病汗不出,目眩苦,偏正头痛,㾬疟颈项如拔,痛不得回顾。目泪出,欠气多,鼻鼽衄,目内眦赤痛,气发耳塞,目不明,腰背俱疼,腰伛偻引颈筋无力不收,大风中风,气塞涎上不语,昏危,瘿气。

《医宗金鉴》:肺受风寒,及偏正头痛。

《通玄指要赋》: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

《席弘赋》:风府风池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

5.15 研究进展

5.15.1 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性麻痹

取风池、廉泉。风池针向喉结,震颤深入2.5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施针1 min左右,以咽喉麻胀为宜,留针30 min。廉泉针刺时用2.5寸毫针向咽喉方向刺入,进针1.5~2寸,施以捻转手法,施针1~3 min,留针30 min,针感以舌根部有胀麻感向舌尖放射,咽喉部有痒感为度。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3个疗程无效者终止治疗。共治疗32例,痊愈16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6%。[6]

5.15.2 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

取风池、翳风、廉泉。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针刺风池(双侧),针向喉结,震颤进针2.5~3寸,施捻转补法,施针1~2 min,以咽喉部麻胀为度;针刺翳风(双侧),针向对侧翳风,进针2.5~3寸,操作手法及施手法时间同风池;针刺廉泉,针向舌根直刺1.2~1.5寸,有麻胀感时停止进针,施捻转泻法1~2 min。均留针20~30 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2d进行下一疗程,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共治疗64例,临床治愈24例,显著进步32例,进步6例,无变化2例,总有效率为96.9%。[6]

5.15.3 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取风池、哑门。患者取俯伏坐位,腧穴局部消毒后,风池向鼻尖方向斜刺1~1.5寸,施捻转泻法,强 *** ,得气后连续捻转2 min使针感尽量上行至头部,然后留针20 min,每5 min行针一次;哑门向下斜刺0.8~1.2寸,手法同风池。出针后,医者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腧穴,约距50 mm进行悬灸,以舒适热感、腧穴皮肤红润为宜,每穴灸15 min。从月经来潮前出现临床症状开始针灸至经来停止。针灸每日1次,连续治疗2个月。共治疗100例,痊愈58例,显效31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89.0%。[6]

5.15.4 治疗颈性眩晕

取风池、天柱(双侧),丹参注射液10 mL。患者俯卧,常规消毒后,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丹参注射液10 mL,快速进针,风池针尖向对侧眼球方向进针3 cm,回抽无血,缓慢推入药物。天柱垂直进针3 cm,左右取穴,每穴2.5 mL。注射完毕后,以无菌棉签压针孔片刻,嘱患者休息5~10 min再起床。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40例,临床治愈18例,显效11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0%。[6]

5.15.5 对假延髓性麻痹患者经颅多普勒(TCD)超声的影响

将97例确诊为假延髓性 *** 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针刺风池透风池、廉泉,以及康容(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加假针刺法治疗,1个月后对治疗前后的TCD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临床症状积分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左、右椎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vs)及左椎动脉平均流速(vm)明显增加,基底动脉血流搏动指数(PI)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椎基底动脉的vs和vm都有显著增加(P<0.05,P<0.01),PI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大部分指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风池透风池、廉泉能提高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有利于双侧皮质延髓束损害的恢复及假延髓性麻痹症状的康复。[6]

5.15.6 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组织内乙酰胆堿酯酶(AChE)活性的影响

每日电针“百会”、“风池”、“大钟”及“足三里”30 min,连续治疗7d和14 d,采用疏密波,频率2~20 Hz,强度2A。结果:电针治疗可有效预防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AChE活性下降。在实验第14日时,脑缺血再灌注组大脑皮质的AChE活性已明显恢复,海马AChE活性虽未完全恢复,但也较第7日时有明显回升。结论:电针能提高大鼠海马及大脑皮质内的AChE活性,从而可对抗脑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脑损伤。[6]

5.15.7 对脑血流速的影响

选择病情稳定的中风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两组均采用相同的针灸协定方治疗(口眼呙斜、言语不利者,取地仓、颊车、承泣、阳白、攒竹、廉泉;下肢瘫痪者,取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解溪、昆仑;上肢瘫痪者,取肩髑、曲池、外关、合谷、后溪。以上均为患侧取穴),治疗组另加针刺风池、风府,均以1个月为一疗程。针刺前后以经脑彩超检查患者脑血管流速,比较两种治法对患者脑血流速的影响,并通过日常生活活动( ADL)能力分级法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针刺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均能改善中风患者的ADL指数积分,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针刺风池、风府前后,各条脑血管血流速度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针刺前后各条脑血管间血流速度变化程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刺风池、风府能有效改善每条脑血管血流速,改善脑供血情况,提高中风后遗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6]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5.15.8 对偏头痛大鼠硬脑膜微循环的影响

造模后30 min给予针刺,取“水沟”、“百会”、“风池”、“内关”,留针20 min。结果:针刺可以逐步收缩偏头痛大鼠异常扩张的微动脉,调整血管的舒缩功能,改善微循环血流量,增加病灶组织的血氧供应量。这应该是针灸缓解偏头痛的机制之一。[6]

5.15.9 对偏头痛患者的镇痛作用及对血浆β内啡肽(βEP)的影响

将纳入观察的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少阳经”组和“阳明经”组,均采用针刺治疗,“少阳经”组选风池、外关、阳陵泉、丘墟,“阳明经”组选头维、偏历、足三里、冲阳。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头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和伴随症状的情况;并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血浆βEP含量及健康对照组人员的血浆β EP含量。结果:“少阳经”组治疗4周后疼痛综合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治疗后βEP含量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治疗偏头痛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患者血浆βEP含量有关。[6]

5.15.10 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采用随机对照法,将入选的100例抑郁症患者分为针刺组和药物组,每组50例。针刺组针刺内关、三阴交、风池、百会,每日1次,每次20 min;药物组给予口服阿米替林,第1周每次25 mg,3次/d,根据疗效与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情况酌情增减药量,平均日量150 mg。4周为1个观察周期。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 1β、IL2、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结果:针刺组治疗第2周能使抑郁症患者的HAMD总分明显减少;治疗4周时针刺组的 HAMD因子分析改善优于药物组(P<0.05)。针刺组能明显降低IL1β、IL2、IL6、TNFα的高表达水平。结论:针刺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抑郁症患者的HAMD评分,通过调节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而发挥治疗抑郁症的作用。[6]

5.15.11 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将符合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并且中医辨证为“肝阳上亢”的患者32例,按照平肝潜阳的原则,采用单纯针刺方法,取双侧风池、太冲、涌泉、太溪,每日1次。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5 d后测量血压和观察甲襞微循环,并选取1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治疗15 d后,3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甲襞微循环(血液流态积分、襻周状态积分、总积分,及血压均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84.0%。结论: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微循环状态,从而减小血管外周阻力有关。[6]

5.15.12 降低脑震荡患者颅压

针刺风池、足三里等穴可使脑震荡患者的颅压下降,具有较长的后效应[2]。

5.15.13 治疗高血压

针刺风池等穴,治疗高血压患者,使血压下降,且可降低血清中胆固醇含量及其与卵磷脂的比值[2]。

5.15.14 提高视力

针刺本穴可使视力减弱者,普遍提高视力,用指针点刺或梅花针叩刺对防治青少年近视眼有效[2]。

5.15.15 治疗突眼症

有报道以风池、上天柱(天柱上五分)为主穴行导气法,足三里、三阴交行补法,有一定疗效。并对突眼症的瘀血状态、微循环、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有明显改善。

5.15.16 治疗足跟痛

针刺风池穴,治疗216例足跟痛,有较好效果。

5.15.17 治疗视神经萎缩

针刺风池穴,治疗187只眼视神经萎缩患者,感传到眼区的73只眼。针感与疗效有关,针感到眼区者疗效好。

5.15.18 调节胃酸及胃蛋白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