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大战清军为何大获全胜?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1-03

影视作品中的多尔衮

公元1644年(清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四月,清摄政王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击败李自成大顺军,山海关大战作为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走向的关键性一战,此战的胜利,开启清朝入主中原的序幕。

山海关大战示意图

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攻陷北京城之后,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存在了277年的大明王朝从此灭亡。但是进城后的李自成却放任他的部下大肆掠夺和敲诈京城官民,而且李自成手下的大将刘宗敏竟然还霸占了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这使得本来已经归顺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立刻反叛。如此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李自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他亲自率领大军赶往山海关,镇压吴三桂的叛乱。而此时,山海关外的清军主力也已经星夜兼程地向山海关扑来。小小的山海关一时之间汇集了当时全中国最为强大的三支军队。

而在山海关大战中,多尔衮率领的清军可谓是占齐了“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地利人和指古时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人心的向背。在战争前期,多尔衮已经占据地利跟人和,大顺军队对山海关地势地理的不熟悉,导致其在作战过程中十分被动,既为地利。而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与李自成决裂,矛头直指大顺军,即为人和。而小编下面就要给大家讲一下,山海关大战中的清军所占的天时,既当时的天气情况。

影视作品中的八旗士兵

1644年阴历四月二十二日,当李自成与吴三桂的大军在山海关激战正酣的时候,仅距山海关仅二里的清军却迟迟没有动静,因为多尔衮在等待一个机会,当吴三桂的大军渐渐不支的时候,突然从渤海海面吹来一阵大风,顿时间,扬尘蔽天,风云变色,不利于不熟悉山海关地理的大顺军,双方军队在混乱中展开肉搏,大顺军不顾伤亡,把吴三桂部团团围住,血战至中午,双方均已疲惫,损失甚众。此时的多尔衮认为天时已到,急令阿济格、多铎各率2万精骑,乘风势、挥白旗,对阵直冲大顺军。万马奔腾,飞矢如蝗,大风渐止,疲惫的大顺军见清军骤至,猝不及防,阵脚渐乱,伤亡惨重。

最终,历史还是青睐了多尔衮,此战大顺军精锐遭受重创,一败涂地,清军乘势占领北京,取得全国政权。

第2个回答  2018-01-07

可以这样说山海关一战奠定了清朝的统一的基础,李自成的大顺军在清军和吴三桂的合击之下被打的惨败,损失惨重的大顺朝没过多久的寿终正寝了,自后清军顺利入关逐渐统一全国,山海关一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时的李自成在进军北京建立顺朝的时候可以说从此过的生活就没有了当初的节俭和刻苦,暴露了自身阶级的局限性,只知道吃喝享福,而此时的清军在不断的强大自身,两方的军事实力就有着很大的差别。

而且当时的前明遗留下来的吴三桂也被清朝招安了,实力本就强大的清军又得到了吴三桂的实力支持,自然比大顺军队强大了很多了,所以说没有招抚吴三桂是李自成失败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在加上前线的指挥不当,李自成的大顺军自然不是清军的对手,结果也是显而易见。

第3个回答  2018-01-06

这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交战双方的士兵士气,有非常大的关系。

满清建国不久,还处于锐意进取的阶段,而游牧民族的天性,让他们只有掠夺才能更好的维护自己的统治,因此满清八旗士兵士气高昂,他们知道只要南下掠夺,肯定能够丰收而归。

而明朝末年,北方天灾人祸不断,农民起义基本上已经拖垮了大明王朝,当山海关大战发生的时候,大明王朝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农民起义军已经包围北京城,在谁也没有预想到的情况下,大明亡了。

清军已经多次南下,而且都是得胜而归,对明朝士兵,拥有很强大的心理优势,游牧民族是天生的马背上的民族,本身的战斗力也是极其强悍的。

而大明末期,北方战乱不断,朝廷部队的战斗力本身就非常低,再加上农民起义的不断消耗,可以参与战争的力量也比较少。

当时的山海关守将是吴三桂,不管是历史上传说的因为陈圆圆被起义军霸占,还是有其他因素,守将吴三桂,弃守山海关,投降满清,将清兵放入关内,导致当时的山海关大战,根本就是一边倒,明朝方面也没有组织些什么有力的反抗,山海关都已经丢失。

清军能够在山海关大胜,谁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的,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国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