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般景象家家有,因甚时人不学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4

猴子暗笑道:
这如来十分好呆!我老孙一筋斗去十万八千里。他那手掌,方圆不满一尺,如何跳不出去 ?”(《西游记》第七回)
请教诸君:
这“ 十万八千里 ”与那“ 一尺 ”,这只是在说猴子即便保持着“跳远”、“跳高”两项世界纪录,也跳不出如来佛的一个“大巴掌”那么一个故事么?

不只是,也是在演绎维摩诘的“ 芥子纳须弥 ”哈。
换成哲学术语,让中国人说就是“天人合一”让印度人说就是“梵天不二”让希腊人说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即古典世界具有普世意义的“世界观”!换言之,这是“古人”的普遍的思维(及认识)模式,现代所谓“天人同构”!

上清派高道看明白了:
芥子忽万顷,中有须弥山 。”(《真诰》)
全真道士看明白了:
山河大地,如在掌上。黄芽白雪,即在眼前 。”(《会心集》)

划重点了:
乾坤为宝鼎,天地作丹炉 。”
诸位想想这鼎这炉的规格吧,这才是煮得了“山河大地”的道器啊,小名“ 丹田 ”。
嗯嗯,可不是“ 脐下一寸三 ”的那个丹田啊,是“ 赤龙藏宇宙,白虎隐丹田 ”的那个“ 丹田 ”。
哪位说说它的蓝本何在?
去道教五派共主“吕祖”语录里找。

大家一起,跟我朗诵:
天地一囊,日月壶中,芥子须弥,大千毫末 。”

意译一下:
天地收于一囊,日月升降壶中,就像须弥之于芥子,大千(世界)之于毫末。

诸君注意:
天地、日月 为丹派惯用语, 芥子、大千 为佛教惯用语。
吕祖把它们对称着并列在这里,,除了表达彼此 相当、等于、差不多、一回事和庶几乎 几个意思外,还能有几个意思?
同样是吕祖名言,“ 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 ”:
这回他反过来说了,前一句是佛教惯用语,后一句是丹派惯用语。
高道把二者这样对称、并列在一起,用意明确——他用传统语言,对禅宗境界,进行了一个“翻译”,毕竟在个诗歌里他不好画符号(“=”)。

当然,也有同学说这两句都出自佛教,是峨眉山某禅院里的一副对联。我没有实地考察过,虽然我更倾向于前半句是禅意后半句是道情,但看到这个说法也不奇怪哉,毕竟两教初遇时,在彼此“ 琢磨 ”对方的过程中,赶上“互抄作业”时连名称都顾不上改一下哈……
只是苦了众多道(教学)人搁那牵强附会、穿凿不休,被这“半升铛”庶几乎熬干了脑子……

试想如果吕祖当时只是借了人家“半粒粟”呢?
那么后面还不得还人家“一升铛”?
一众学人岂不又凭添了半升迷惑?!
参吧:
一粒粟=半升铛=半粒粟=一升铛
继续:
一粒粟=半升铛=半粒粟=一升铛=芥子=“只要发明衣线下一段大事”

内丹道之“ 袖里乾坤壶中日月之义 ”还要说么?
无论这“ 壶中 ”还是那“ 袖里 ”,亦无非“ 芥子 ”之变异;
无论那“ 乾坤 ”还是这“ 日月 ”,也总是“ 须弥 ”之变幻。
无论“一粒”、“半粒”,还是“半升”、“一升”,都万变不离其宗。

不懂的去和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斗嘴皮子 -`д´-
懂的自然已经懂了: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 太上老君 ”(内丹学派)在用 大易之道 改造禅法了,“ 合二为一 ”论参与了进来,来改造“ 独一无二 ”论了,指天画地、如火如荼……

佛教东传,与向西域向吐蕃的情形很不一样:
为了适应其“水土不服”,先是被(“文化程度”高于它的)中国本地文化很狠地改造了一把,遂产生了穿着袈裟的一支“道家”,以便“借壳上市”。
少数人知道它是个“附佛外道”众所周知它是个“能说会道”的流派,禅宗从“三玄”那里继承来的奇特的“想象力”,又感染了“丹派”——就像受佛教的“刺激”而道教日益完善一样,内丹道大量地在汲取禅宗的“话头”……
禅宗这个“ 直指人心 ”的“ 不二法门 ”,在内丹道中是怎么表现的咧?举个栗子,简说一下:
在“ 万古丹经王 ”里, 这一对神兽互相撕咬得很热闹呀:

由此而后, 龙虎 铅汞 一样,遂成内丹道的常用概念!

就像“ 朱砂水银,亦是一物,同出异名,合之为道 。”
看明白了没有, 龙=虎
就像 芥子=须弥 ——换了几个说法:
(我)见山是山(我)见水是水 。”
尽大地是个自己,何同何异?
尽十方世界是尔一只眼,尽十方世界是尔自己,尽十方世界是尔光明,尽十方世界是个解脱门。什么处不是尔成佛处?什么时不是尔说法时 ?”
眼神更好的同学,已经隐隐约约地看见了:

(丹道之)心+(丹道之)肾=(禅宗之)心 ……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啧啧,上清派的高道眼观天竺之术都看得心里门清:
原来“小大固无殊,远近同一缘。”原来芥子须弥“本是同根生”……

所以人一生搜集了不知多少火候口诀,在实践中庶几乎无一可用,伍柳曰“ 名是事不是 ”——哦,理论上是如此这般实践中不是如此这般!噫,这不是“说一套做一套”的具体教案那啥是-`д´-

三玄→禅宗→丹派
把这个以次影响的顺序理顺了,吾人参禅悟道,“ 道门已是半程路 ”……
不然,(参禅悟道的)人就溺死在“内丹道”的“话头”里去了,就像沉沦于在禅宗的“口头禅”里一样……

所谓“ 巴掌 ”所谓“ 袖里 ”所谓“ 壶中 ”所谓“ 眼前 ”所谓“ 脚跟 ”……
无非 …… 无非 …… 无非 …… 无非“ 以字不是八不成,森罗万象此中明。直饶巧说千般妙,不是讴阿不是经 。”呵呵,参吧。

壶中天地、掌上乾坤等等、等等,都是内丹道( 在表达神仙家非同寻常之恢恢气象时 )的惯用术语。
(参禅悟道的)人不先整明白它的来龙去脉、隐代指向,学不了道的。
古之所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所谓“未有神仙不读书”。那么一看经典就两个字:晕。
或者说,你们把“ 至简之道 ”搞成这样子,本来就是不想让人们学吧?
他们确有此意。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