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成绩小学好,男孩后劲足”,真的吗,为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1

本文看点

有人一听到男女问题就上头,就会搬出普遍真理,男孩女孩都一样。真是这样吗?本文用意不在于强调男女区别,而是在探讨和孩子怎样沟通,可以让孩子产生自己的想法,更有创造力。



周一 | 思维

全文共3038字,阅读时间8分钟



某日,在送孩子上学路上,听到了两位奶奶的对话,一位奶奶说“我那孩子这次没考好。”另外一位奶奶安慰她说,没事,男孩后劲足,等到了初中高中,男孩的成绩就上来了。


很显然这是一句安慰人的话,我也被这样安慰过。


和我一起接孩子的妈妈,她家闺女考得不错,她用现身说法安慰我,“我的成绩在小学、初中的时候都是拔尖的,可到了高中,我学的是理科,高一还行,到了高二高三,我的排名就掉下来了,我们班那些男生的成绩就上去了。”


我明白她是在很用心地安慰我。不过不得不说, 这句安慰人的话,也确实是人们的普遍感受 。(当然你也可以举出很多相反的例子。)


对于男孩的后劲足,有一个解释是男孩发育得晚。 还有一个解释认为, 社会 上对于男孩女孩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对女孩的要求是要乖,要按照老师、家长的话去做;对男孩的要求呢,不乖才是男儿本色。(这其实是一种 社会 期待,有一种效应叫做罗森塔尔效应,讲的就是父母老师的期待对孩子的影响。)


(电影《小王子》剧照)


两种指导孩子的方式,你选哪种?


有实验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想要看看是不是男孩喜欢反抗权威,女孩习惯于按照要求去做。


实验用 权威和开放的两种语气 来指导男孩和女孩。


结果发现, 如果指导语是权威的 ,不容置疑的,女孩会依据指导语行事,即使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男孩在条件改变的时候,不会再依指导语行事,而是会发生变化。


上面说的是当指导语是以一种权威方式发令的情况。


如果指导语是开放的 ,比如说“你的握拍方法之一可以是……”,当条件发生变化时,男孩和女孩都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做出了调整。


可见,是不是会“听话”,其中一个影响因素是指导语,当指导语是开放的时候,无论男女都会依势而变。 只有当指导语用权威的方式发布出来,女孩(并非所有)才会倾向于遵守权威。


这个实验来自于《专念学习力》。



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呢,实验者是想要解释一个现象,那就是为什么在学习的早期,女孩的数学成绩一般会优于男孩,但是在高中的后期以及大学阶段,通常会发生逆转。



她得出的结论是,当接触更高深的数学时,我们必须对之前学过的概念进行修订。比如,起初我们学习数字,后来发现,还有质数、无理数等不同的数学体系。


早期的学习越僵化,我们就越难打破固有的概念,将新信息纳入进去 。‘好女孩’一般会以绝对化的方式,从老师或权威那里学习基础知识,所以要想修订数学概念,会有困难。”


有一说一,“好女孩”是有,“好男孩”也不少。 咱们不必纠结于男孩女孩的性别差异,咱们把注意力放在规避早期学习僵化的事情上。


如何才能不让孩子用绝对化的方式去学习呢?如何让孩子能够在学习中灵活自如呢?


也许我们只需要用开放的方式来指导孩子。


开放的方式

多用“也许”“可能”


我们在指导孩子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话说死,而是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比如打球的时候,你可以告诉孩子说,“你的握拍方法之一可以是……”。“我的方法是这样的,可能你还会有更好的方法。”


因为双减的原因,孩子早晨的时间充裕了。我会在小黑板上给他准备一个问题,早晨和他一起讨论。这个问题来自于 《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 。(有时候也会听烦了,孩子会让我给他读别的故事)



这本书里的问题,很多都是孩子之前问过我的,所以他还是很感兴趣的。比如孩子问过“第一粒种子是从哪里来的?”“除了人之外,狮子和老虎有没有天敌?”“数字是不是永无止境的?”


你会发现,回答孩子这些问题的大师,他们在回答一些并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的时候,会用到“也许”“可能”“大概”这些 开放式的指导语


再或者直接不说答案, 而是说出自己的经验 。比如说,有孩子问“环球一圈需要多长时间”?一位探险家、马拉松运动员是这样回答的:“我不知道环球一圈需要花多长时间,但环球跑一圈花了我1789天,并磨破了我53双鞋。”



开放的方式

尽可能不给孩子严格的步骤要求


我们在给孩子建议时,要将其当成是一个粗略的指导,而不是严格的步骤要求。


我妹刚到北京的时候,她把求职简历发给我看,想让我给她提点建议。我一下子给提出了十几个建议。妹妹当时是怎样的心情,我后来才明白过来。


前些年,我新进入一家公司,要开始一个新项目,先写了样稿。结果样稿返回来之后,看到上面十几个建议,打印出来满满一页纸。当时哪有心情看那些建议呢,全身的抗拒。


我也就明白过来,妹妹给我简介,让我帮她看,当时最重要的,是怎样保证提高她的求职自信,而不是让简介漂亮,用大量的修改建议来打击她的自信。


再后来,给别人看稿的时候,我和同事相约,只提一些大方向上的建议,一些小的问题写稿人在改的过程中自然会注意到。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能 保证写稿人的热情 。况且某些地方是不是需要修改,其实并没有标准。


在教孩子一些技能的时候,我也是尽量给孩子一些 方向上的建议 。有时候我的毛病还会再犯,又会非常细则性地给孩子一些建议,比如出去玩,就会叮嘱上好多句,这时我就会想起写稿建议和求职建议。


如今非常高兴地看到了双减之后的变化,孩子们的学习小任务非常丰富、灵活。比如,很容易操作的“朗读打卡”,就是一个开放式的任务,时间不限,文本不限,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希望可以坚持。有些孩子朗读的故事,是可以被小朋友追更的。



开放的方式

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


如果想要让孩子对外界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可能还需要让孩子知道你对一件事情的考虑,也就是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样就会把规则限定在某个情景之内 ,情景变了,规则自然也就不再适用了。


“大人的事情,小孩子没必要知道”,这可能是不少上一辈人的观念,不仅不会告诉孩子规则背后的考虑,有时候一些大事还会瞒着孩子。


如今,不少家长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不论是大人的事情,还是周围的事情都会和孩子讨论。这是教育观念的转变。你会发现,孩子比之前的自己更成熟,更能明白事了。


在知道了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做之后,孩子不只是懂事了,也会比之前难管,因为他们会挑理了。


孩子犯了错,我会给他定规则,以后“一定”不要怎样怎样(“一定”就是把话说死了)。孩子听到之后,第一反应是找规则上的漏洞,做起了假设,他说,如果遇到了某种情况,我说的是如果啊,那还要遵守这条规则吗?这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不过我还是更愿意孩子能够挑理,因为我不愿意孩子成为《小王子》故事中的掌灯人。



“你好。你为什么要把路灯熄灭呢?”

“这是规定,”掌灯人说,“早上好。”

“什么是规定啊?”

“熄灯的规定。晚上好。”他又把路灯亮。

“但你为什么又点亮它呢?”

“这是规定,”掌灯的人说。

“我不明白,”小王子说。

“不需要明白 ,”掌灯的人说,“规定就规定。早上好。”

……

“后来呢?规定改了吗?”

“规定没改,”掌灯的人说,“这就是悲剧所在!这个星球每年转得越来越快,规定却没有改变。”


(《小王子》李继宏译)

互动话题


拓展阅读

孩子的自律,能靠家长逼出来吗?

寒门如何出贵子?印度告诉你答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