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第一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0200510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7
写在前面:心理学研究生课程正式启动,内心无比激动,同时也倍感压力之大。激动源于自己的喜好,压力来自于跨领域而对陌生事物的畏惧。于是决定每次课程结束之后,整理分析所学内容,并将自己的理解加以总结,写在这里。当作对自己的学习的跟踪与监督,在激励自己的同时,如果有感兴趣的简友,可以一起学习、探讨,共同进步。

授课老师:田宏杰

笔记摘抄与总结:巨山

田老师讲课生动有力接地气,让我内心原本紧张的情绪放松了不少,不过也不能过度松弛,干货满满的课堂,一刻都不能走神。

本次课程田老师主要讲了《普通心理学》的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 第二节 人的心理的本质

•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在理论知识展开之前,田老师带来几个生动的例子,马上调动了同学们的情绪,课堂互动慢慢,让大家通过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或者有趣的测验来了解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能干什么,研究心理学可能会用到哪些方法,也告诉我们心理学区别于手相、算命以及占星术等伪科学。让我们明白心理学不是带领我们找寻快乐的世界,而是让我们看到真实的世界。

第一个例子是关于一个孩子在拓展训练中过断桥:

老师讲我们需要先共情再安慰孩子。对于过断桥,并不是迈过去就是勇敢,没迈过去就是懦弱。在勇敢与胆小之间还有谨慎、小心和韧性。

我的理解: 对于上面的例子,我们需要观察细节,设身处地的想一下分析一下孩子在断桥上站十分钟的心理活动(想象自己遇到害怕但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推断孩子可能做过的一些努力,再讲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笼统的应付式的安慰,这样的安慰孩子其实根本不会认同,反而可能会失去对家长的信任。所谓的共情,不是嘴上说我理解你,理解你的处境,而且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去分析,这是最难的,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自身条件、思考角度、观察方法等等的差异,所以我们需要借助一套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也许正统的学习掌握了这套理论与方法,我们就能做到更好的共情,帮助到别人,甚至自己。

接下来田老师给大家看了几张罗夏墨迹图,来告诉大家不同人对同一图的不同看法,对于本身没有任何意义的图,不同的人由于不同的经历和心理差异而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和故事,通过这些图把自己的内心投射出来,通过投射出来的故事我们可以分析来访者的心理状况。

罗夏墨迹测试图 (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图画,你看到什么呢?有人甚至觉得这些图是淫秽的或者是来索命的):

此外,老师还讲到 OH卡(潜意识图像卡) ,其实这个和上面的罗夏墨迹图是一样的原理。老师给大家看了好几张OH卡,我自己试着挑了两张OH卡,也玩了玩。

对于第一张OH卡,我看到的是:一个身有残疾的人(我看他两腿僵直站着撒种子,第一反应是他身有腿疾),他无奈的的播撒种子维持自己的生活,他很随意,甚至有些洒脱,远方是美好的田野和未来,但是他迫于某种原因,只能囿于当前的生活。

对于第二张OH卡,我看到的是:远处有彩虹有美好的未来,但是却没有找不到通向美好未来的路。

分析完以上两张OH卡,我静下来想了想我自己,似乎这两张OH卡投射的就是我目前的状态:第一张:一成不变的工作内容,虽然生活和工作上都没有压力,但是也不能放弃工作全心投入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第二张:目前已经设定了自己的五年计划,已经出发,但是有很多迷茫,没有明确的指引和路径。

简单了解了罗夏墨迹图和OH卡,我想应该还有其他更多的工具和方法,期待进一步的学习与实践。

•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心理学的定义 :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科学。它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的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这三方面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个体意识与无意识、社会心理及其与个体心理的关系,也是心理学重要的研究对象。

三、心理学的分类 :

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上图清晰明了的给出了心理学的分类和作用领域。

• 第二节 人的心理的本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特别是脑的机能。

田老师讲了几个例子来说明大脑以及大脑额叶对人的认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A非B错误

棉花糖实验

巧克力饼干与萝卜实验

男人四十一枝花 :为什么说男人四十一枝花?因为男人相对于女人而言,在四十岁左右的时候神经抑制功能下降明显,且快于快于女人,所以相对来说这个年龄段的男人更容易出现问题。作为妻子,当丈夫处于这个年龄段的时候就要稍微多于以往的关心爱护丈夫;而作为丈夫,当自己达到这个年龄段的时候就应该格外控制自己或者从其他方面填充自己的生活,比如运动、学习或者家务。

孩子自控力和注意力不集中 的问题,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人的脑神经分神经兴奋,神经抑制,神经抑制在大脑额叶,大脑额叶要在14岁才能发现成熟,所以作为家长不能一味的指责埋怨孩子自控力弱、注意力不集中,这些问题存在生理性,这就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去干预,温暖而善意的干预,帮助孩子逐渐建立自觉性和专注力(注意力有自动和主动之分,主动的注意力需要自我抑制、自我调节)。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

1. 人对现实的反映是积极能动的

2. 心理是人脑对现实的主观映像,非物质

3. 心理支配人的行动,又通过行动表现出来

4. 心理是自然(生理)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

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和手段都和自然科学一样,因而它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心理学又研究社会心理和行为,这些心理现象和行为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因此心理学的研究又具有社会科学性。所以说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科学。就心理学而言,它是一门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它和其他科学一样,应该采取客观的研究方法。

反例:用半杯水通过观察者的反应来测试一个人是乐观还是悲观。

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

1. 观察法 (observation method)

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也叫自然观察法。

适用范围:①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②控制条件可能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③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缺陷:①对某种现象难以进行重复观察,而对观察结果也难以进行检验和证实;②在自然条件下,由于影响某种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观察法往往难以进行精确分析观察得到的结果;③由于不能控制条件,所以可能出现不需要的现象而需要研究的现象却不出现;④容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兴趣、意愿、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影响。

2. 测验法 (measurement method)

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按内容分: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人格测验

按形式分:文字测验,非文字测验

按测验规模分:个别测验,团体测验

测验要注意两个基本要求:测验的信度(reliability)和效度(validity)。信度是指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有效的测量所需要的心理品质的程度。

这里附上几张测验图片(一套测验题的部分):

3. 相关法

相关(correlation)是事物间的一种关系。相关法是心理学研究的另一种重要的方法。

两个事物(现象)的相关程度或强度可以用相关系数来表示,相关系数是从-1到1之间的一个数值,如果相关系数为0,则表示两者的相关性很小,或者没有关系。相关本身不能提供因果的信息。

4. 实验法 (experimental method)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在实验中,研究者可以积极干预被试的活动,创造某种条件使某种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这是实验法和观察法的不同之处。实验法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双盲控制 (double blind control):实验中,主试和被试都不知道自变量是怎样被控制的,它对排除实验者的偏好有作用。

5. 个案法 (case method)

个案法是一种较为古老的方法。它是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方法发展而来的;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例如:西方儿童发展心理学鼻祖普莱尔,对自己孩子系统观察:每天观察三次,早、中、晚各一次,从出生一直观察到三岁末。写成了《儿童心理》一书。

个案法的误区:个体可能是非典型的,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 第四节 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心理学古老而又年轻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公元前五世纪:

古希腊哲学家、医生(被誉为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创气质学说,讲人分为四类: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四种类型是由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黑胆所占的比例不同造成的。

罗马医生盖伦(Galen,C)提出了气质概念。

19世纪以前,心理学一直隶属于哲学范畴。

19世纪中叶,引入实验方法,成为实证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

1840年,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差别感觉阈限

1860年,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心理物理学

1879年,威廉·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标志着心理科学的诞生和独立。

中国心理学的萌芽 :自古以来人们就关注人的心理,如对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些人性观以及个体差异。

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孟子:人性善

荀子:人性恶

世硕:人性有善有恶

告子:人性无善无恶

二、学派的纷争

(一) 构造主义 (structuralism)

创立时间:1879

奠基人:冯特

著名代表人物:铁钦纳

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 意识 ,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人的经验分为 感觉、意象和感情 二元素。心理学目的是通过 内省 了解在不同刺激下各种元素之间的结构,分析心理的构造。(实验科学)

批评:

①简化论:人类体验简化为简单的感觉 

②元素论:把成分和元素联接起来,非直接研究整体

③心灵主义:只研究人有意识觉知的口头报告,忽视不能描述其内省经验的个体,包括动物、儿童或精神混乱者

(二) 机能主义 (functionalism)

创立时间:1896年

创始人:1896年杜威和安吉尔受达尔文进化论和詹姆士实用主义影响

奠基人:1890年詹姆士《心理学原理》

主张:反对把意识分解为感觉情感等,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体,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反对把心理只看作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功能和作用。因其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能动作用,故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三) 行为主义 (behaviorism)

创立时间:20世纪初

奠基人:华生(美国)1913年发表《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所看到的心理学》  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

主张:①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②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的方法。

行为主义主张科学心理学应当研究可观察性的外显行为,应当把人的意识当作一个黑箱,不管里面装的是什么,只需要考察在刺激影响下的反映活动,行为就是由这些反应活动构成的。 认为研究任务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由此就能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只要确定刺激和反应间的关系,就可以预测行为,并通过控制环境去塑人的 心理和行为。

行为主义还主张“环境决定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完全是由环境控制和决定的。华生名言:

“请给我十几个强健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放在自己的特殊的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中,我随便拿来一个,都可以训练其成为任何专家——无论他的能力 、嗜好、趋向、职业及种族怎样,我都能任意训练他们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或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领袖、或可 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

例子:

①巴普洛夫条件反射实验(中学课本里学到过,故不再赘述)

② 华生的恐惧形成实验

备注:华生的这个实验有悖伦理道德。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特殊,主要是以人被试。在心理学的研究中,要充分考虑伦理上的问题,要认真评估研究是否可能给被试者带来伤害,被试者的权利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尊重。除了要重视实验工作中的伦理道德外,心理学家在研究的各个环节上还要恪守诚信的原则,杜绝学术欺诈、抄袭学术成果、数据作假、一稿多投等违反学术规范的不道德行为。

(四) 格式塔心理学 (gestalt psychology)

创立时间:1912年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1880—1943,德国心理学家),克勒( 1887-1967),科夫卡(1886-1941,美籍德裔心理学家)

主张:人的知觉和意识不等于感觉或感情等元素的集合,行为也不等于反射弧的集合,因而反对把心理现象分解为组成它的元素,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建立了完形心理学或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即整体的意思,格式塔即德文整体的译音。

(五) 精神分析 (psychoanalysis)学派

创立时间:20世纪

奠基人: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Freud  1856-1939)

主张:人类的一切个体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性欲的冲动支配人,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行为中。

精神分析的主要观点: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欲发展阶段理论

1. 人格动力

人的本能、冲动 (libido)

人的本能冲动 :性本能

(1)生本能 : 食、性、爱欲

(2)死本能 : 冲突、攻击性、死亡

2. 人格结构理论(人格三论)

本我( 原始的人 ):人格结构的最底层,包括人的各种生理需要。寻求直接的满足,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 现实的人 ):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次,在本我的冲动与实现本我的环境之间的冲突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本我与超我之间起到调节作用,遵循现实性的原则。

超我( 道德的人 ):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遵循道德原则。

超我开始发展的时间:一种认为在6岁开始酝酿形成,另一种观点则认为10岁左右开始形成的。

3. 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个人在任何时刻觉察到的感觉和体验。

前意识:使用适当的努力或注意就可以提取的关于事件和体验的记忆等(人生观)。

无意识(潜意识):对意识构成威胁而必须推开的记忆和情绪等内容,是不能简单注意就能意觉察到的,可能在梦、口误、诙谐中泄露其部分。也可以通过精神分析学等技术发现。

4. 人格发展阶段

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一) 生理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关注身体和大脑如何产生情绪、记忆等种种感官体验。 采用这种取向的心理学家关心心理与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把生理学看成是描述和解释心理学功能的基本手段,认为我们所有的高级心理功能(如知觉、记忆、注意、语言、思维和情绪)都和生理功能,特别时脑的功能由密切关系。

举例:信息在身体内中如何传递的?血液中的化学物质如何与情绪和动机相联系?

(二)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关注人如何对信息进行编码、加工、储存和检索,提取和使用。把人看作是信息的加工者。

举例:人们如何在记忆、思考和解决问题中使用信息。

(三)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关注人的本性与价值。

主张研究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发展。他们相信,人的本质是善良的,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巨大的心理潜能,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和教育,人们就会完善自 己、发挥创造潜能,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的。

他们认为心理学应改变对一般人或病态人的研究,而成为研究“健康”人的心理学,揭示发挥人的创造性动机、展现人的潜能的途径。

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

(四) 进化论的观点

进化心理学强调自然选择对人类普遍行为倾向塑造的作用。如果一种行为倾向有助于个体的生存,那么这种行为倾向就会被自然选择,并且通过基因遗传保留下来。

最后列出老师推荐的部分书目和影视:

推荐书籍:心理学与生活

推荐电影:盗梦空间

推荐电视剧:lie to me

<到顶了          查看专题           下一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