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感悟】合理运用好奇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6
好奇心这东西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想想你小时候,除了喜欢说“不”以外,说得最多的应该就是“为什么”了吧。

我人生的第一套书就是《十万个为什么》,带拼音的那种。我从这本书里知道了“天为何会下雨”,“闪电从何而来”,“含羞草为何一碰就会闭合叶子”,“飞机为什么可以上天”等等问题的答案。

当然,我们小时候大概都问过父母这样的问题“爸爸,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啊?”

我妈给我的答案是“捡来的”,虽说长大后知道中国大部分父母的通病如此,但是这样的回答难免会让孩子产生一种疏离感。其实父母如果懂得“同理心询问”,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下:我作为孩子的话,要是听到这样的答案,心里会怎么想呢?

今天晨读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对于好奇心的划分,消遣性好奇和认识性好奇。

消遣性好奇的行为范畴多集中于娱乐、八卦、影视、综艺等之上。比如你看《奔跑吧兄弟》,你好奇接下来又会有什么逗比环节,最后谁会赢得比赛;你看电影,你会好奇接下来的剧情如何发展,会出现什么样的新角色等等。

生活中太多人利用我们的这种好奇心理,引导着我们的行为。

最让人无语的就是“标题党”——“老汉在河边钓鱼,钓到一袋怪异的东西,打开竟然。。。”,好奇吧,点进去一看,呸,一袋避孕套!

“周杰伦和林俊杰同台互骂对方'不是男人'”,哇哦,一看就是大新闻,点进去一看,呸!两人同台演绎周杰伦歌曲“你算什么男人”而已。

不禁感受到了这个世界深深的恶意……

还有以今日头条等为代表的app,你只要一好奇,点进去一个视频,它就会根据你的行为,为你推荐大量的同类型视频,让你点点,点不完,“还有哦,还有哦,这里还有哦”,不断消费你的好奇心。

然后一抬头,一天就过去了…你会发现耗费了大量时间,却似乎什么事也没做一样。这种好奇心还是有所节制为好。

而认识性好奇则是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然后抱着好奇探究到底,想要弄明白原因的认知精神。

这种好奇是切切实实可以学到东西的好奇。比如你好奇电脑的运行原理,你就会想去了解相关知识,即使成不了程序员,最后会修修电脑啥的也可以啊,搞不好你中意的女神电脑坏了,你刚好就可以凭借这一技能作为切入点,博得女神欢心呢?

公司有位同事,和我一样本身是动画模块,但是他对设置很好奇,于是自行学习设置相关知识,其实也没想过学来有什么用。但是后来发现,设置里面有些原理可以用到动画模块的复杂相机运动动画里,他现在是公司里运动镜头打的最好的一位动画师,没有之一。

所以,同样是好奇心,同样是耗费时间,但是结果却很不一样。前者消耗了生命的长度,却并没有带来什么;后者虽然也消耗了生命的长度,但却增加了生命的厚度和宽度,带来更多可能性。

好奇心虽然重要,但是也要注意使用的方向和地点。比如有的人对如何完美作案感到好奇,研究到后面入了迷,难保不去实践一下,然后,锒铛入狱。这就应了那句俗语“好奇害死猫”。

还有一点可能大家也有遇到过,比如有人会翻看你的信件、日记、手机聊天记录等,这类人尤以身边亲密的人居多。

这就是好奇心驱使下的心理越位,导致行为上的界限不明。

甚至有时候还会被挂上“爱”的名义——我之所以想看,是因为我爱你啊,我想更多的了解你,走近你。

可是,人和人之间是有“安全距离”的,不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我连一点隐私都没有,就像没穿衣服站在你面前,没有一丝安全感。

所以,物有多面,好奇心确实是人类进步的源动力,但是如若使用不当,亦会带来毁灭。当年郭沫若力主开挖明定陵,却由于技术水平落后,导致很多文物得不到妥善安置,精美的丝织品变硬腐化,成为考古界一大惨痛教训。

我也很好奇始皇陵底下到底是什么模样,真如盛传中的瑰丽雄奇吗?我也相信考古工作者们比我更心痒难耐,可是,这样的好奇心在条件没成熟时,带来的或许会是坏事而不是好事。

所谓“横看成岭侧成,远近高低各不同”,凡事都有多面性,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全看立场前提如何,好奇亦是如此。我们要做的,就是合理运用好奇,给自己的人生添砖加瓦,而不是挖坑添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