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伊维尔教堂的教堂历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东正教堂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圣·伊维尔教堂由阿穆尔军区司令官切切雅可夫中将及下属军官、士兵捐款在道里军官街(工厂胡同5号)修造,为雅罗斯拉夫(波)式球型尖塔教堂。有3个祭坛、5个圆屋顶。教堂面积555.80平方米。堂内圣所按德尼索夫技师的图案,由守备队中雕刻师施工,圣像在俄国切尔尼哥夫市制成,其他圣像在守备队副队长米哈依劳夫大尉及画家吉敏指导下,由40名士兵画制,维也尔斯卡亚圣母像由主教乌拉得衣米尔奉献,中央祭坛大圣像为画家尼西里也夫画的基督复活图;第二个祭坛墙壁挂着圣·塞拉夫衣图及圣·尼古拉画像。教堂建成后,曾为镇压中国义和团死去的俄国官兵及1904年日俄战争阵亡的俄国将士进行祈祷,并将这些阵亡将士骨灰移至教堂埋葬,阵亡者名字刻在教堂墙壁上。
1908—1923年,首任掌院司祭谢尔盖·普罗杜仓。
1923—1944年,第二任掌院大司祭尼古拉·沃斯克列赛依斯基。
1944—1946年,第三任掌院修士司祭费拉列特。1960年去美国,任美国正教会都主教,
1986年11月21日死于北美。
1946年10月,第四任掌院金冠大司祭亚历山大·卡切尔金。
第五任掌院金冠大司祭阿·波诺马寥夫。
第六任掌院伊凡·扎尔克。
第七任掌院大司祭瓦连金·巴雷什尼柯夫。
第八任掌院中华东正教会司祭朱世朴。
教堂简史
1908年,教堂由驻哈尔滨俄国外阿穆尔军区司令官契恰科夫中将及官兵捐资修建,为纪念在义和团运动和日俄战争中阵亡的俄军官兵。一些阵亡军官的尸体曾埋葬在教堂外,教堂墙壁上刻有阵亡者名单。
1927年,主教季米特里和基辅音乐学院自由艺术家芭拉诺娃波波娃在教堂创办了哈尔滨音乐训练班,开设了钢琴、小提琴和声音等课程。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堂的“洋葱头”被拔除,但建筑本体得以保留。如今为哈尔滨市II类保护建筑,但已残破不堪。教堂内已无神职人员。
哈尔滨市政府有意将教堂及附近区域重新规划,制定了一些方案和设计图,但尚未有工程实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