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圩市,广西小镇里的乡村风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2
我生活的地方,附近的几个乡镇,太平,和平,石桥,至今人们还保留着赶圩的习俗。这几个乡镇分别按照农历每个月的日期轮流作为圩日。即日期尾数是一四七的为太平镇圩日,尾数是二五八的为和平镇圩日,尾数是三六九的是石桥乡圩日,其余的日期就是闲日,整十日期叫隔十,也是闲日。这几个镇的圩日,要数太平镇的地摊圩市最有活力了。

这条街是太平镇特设的地摊街,圩日去太平镇赶圩,是人们的一种习惯,大家都喜欢到这条街走上一圈,看看这里的热闹,感受这里的生活气息,即使不买东西,心情也会放松下来。

在这里摆摊的分成两个派别,一派是正统军的蔬菜商贩,走高大上路线,他们有固定店铺,买的蔬菜水果都是从上一级批发商过来的,颜值高,摆放整齐讲究,品种多,排场大。价格比较固定,很少有卖剩降价的。

另一派是野路军的村民摊主,他们是这条街的主力军,整条街几乎都是他们的天下。他们没有固定摊位,随机性大,东西往地上一摆就是一个临时摊位。摊位一个个紧挨着,绝对不会浪费一点空间。来迟的在路中间又排出一条摊位长龙。多数是挑担竹制簸箕,会用干禾草把青菜捆成一把把,整齐地码放好。也有不讲究的,拿个蛇皮袋铺在地上,素菜,瓜果往上一放就开卖,随拿随称。

摊主们几乎都有一样统一的装备,一个装满水的大塑料瓶,瓶盖扎个洞,随时给蔬菜喷水保湿。村民摆卖的东西跟商贩卖的有着鲜明的对比。村民卖的基本都是自家种养的,摆放会更随意,价钱随时浮动,要得多价钱会更低,遇到熟人来买,那更加好商量。这些村民摊主,极大地丰富了这个地摊圩市,使这里呈现出充满活力的地方特色市场。

偶尔会有一些新品种的蔬菜,但人们多半更中意本地原有的品种。

一条街就是一个小世界,地里种的,树上长的,水里游的,田里抓的都拿出来摆摊。你看这个老大娘,摆出来的有鲫鱼,塘角鱼,花鱼,田鸡,还带来了一个小型的供氧机,鲫鱼也开肚除去了内脏。还带来了一袋土姜,一把青菜,还有几把包粽子的粽叶。一看就是个经常摆地摊的老手,有人买了东西,她一定会熟练地掏出收款的二维码来,当然付现金也没问题。

老人是最喜欢赶圩的了,毕竟他们才是这种赶圩 历史 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不少是同村的三五好友约好,同坐三轮车出来,挎个布袋子,来到这个属于她们的热闹世界,这里看看问问,哪里挑挑拣拣,遇到合心意的就买些,什么都没买成也都乐呵呵的。

这么旺盛的地方,怎么会少了本地小吃呢,这种用铝盆炊出来的白助(“助”面粉制作食品的一种本地叫法),每个小孩都吃过,铁片界成一片片,放到碗了,淋上自己熬制的加了香菜的浆汁,放上两根竹签,就是一碗很地道的小吃。老人也经常来上一碗,在品尝中回忆童年的味道。眼花了,手也不太听使唤了,摊主自然热心地帮助老婆婆用微信支付,完成这个跨越时代的传统与 科技 的对接。

男摊主在这条街显得更加从容,不会像女摊主那样喜欢招呼过路人来挑选。他们更喜欢抽着烟,安静地等待别人来问价挑选。这位摊主赤着脚,凉鞋都用来当凳子坐了,还细心地用张纸标出这是红豆花生。

这里还有两样东西基本上是男人做摊主的,一个是卖米的米摊,家里田地多的,种了大米,自家又吃不完,就会拿到市场上来换钱。

还有一个就是卖狗猫和兔子的摊,清一色都是男摊主。这里出售的猫狗,买回去可不是拿来当宠物养的,猫买回去是用来抓老鼠的,买的狗是用来看家的。

这条地摊街也有比较固定的摊位的,这几个木架摊位上面摆放着粽子,发糕,尖角助,圆助。都是农村办红白喜事,婚丧嫁娶要用到的东西。别小看这个摊位,以为随便摆上同样的东西就可以做摊主了。这里面有不少门道呢。做这门买卖的摊主,要对这里附近村镇关于红白喜事各有不同的习惯例规,同是喜事在不同的村会有不同的习惯,所要购买的数量大小就不同,数量不同,表示的意头就不同,买多了不好,买少了,二次补买更不好。比如喜事,要成双成对,不能拿单个数,一对竹筐两头都要放,最好有大有小,两边同多,放4个不好听,一般放8个,寓意发财。再比如,喜事用的尖角助,圆助要点上红点,表示鸿运当头,用来捆扎米粽的稻草不能剪断,剪断就不吉利了。这种习俗口口相传,本来懂的人就少,最后只能靠摊主来给配好所要的数量。

会做买卖的摊主更懂得为别人着想,这些粽子,发糕,尖角助,圆助,每样都准备有次货和好货,满足不同的需求。次货用料就差些,馅料少些,价钱便宜,如果只是用来摆摆样子,过后就扔掉,就选择次货。好货用料讲究,馅料更多,口感好,做完事情要分发,拿回去吃的,当然要选择贵点的好货了。

这些不起眼的摆摊一直固定在这个地方,村民有需要都会来这里购置,不说你肯定看不出来,这种摊位已经存在二三十年的 历史 了,多的时候会有十几个木架摊,一字排开,已经成为这十里八乡集体的集体记忆。

小小地摊,蕴含着摊主们多年累积的经验和智慧。

这样有活力的地摊圩日得以延续,得益于生活在这里的人对于自产作物的极大认同。就像城里人都对有机无公害的农产品情有独钟一样。我们对于村民在自家养出的鸡鸭和猪,自家地里种出的瓜果蔬菜在这里都统称为“土货”,在山里采摘到的蘑菇野果,在河里捕到的鱼,在田间抓到蛙和蛇,在野外装到的野猪,都被称为“土炮”。食材的偏爱,有钱也难寻。这些在野外捕捉到的鱼和蛙,市场上经常会看到,价钱都比养殖的贵不少。

如果是有幸捕捉到一头野猪,那是不可能出现在市场上的。野猪被装回到村里,很快就会被村民瓜分完了。如果一头野猪在村里宰杀了,最后还剩下要拿出市场来买,这个村可能会被笑话,说这个村连头野猪都消化不了。人们更愿意选择购买村民自产的东西,这些土货附带了更多人们的温度和耐心,同时回报给我们的是那份不变的家乡味道。每当要款待亲朋好友时,也更愿意用自家种的菜,宰自己养的鸡鸭,拿出自家酿的果酒,这是最实在,最热情的盛宴。

在这个以网络购物为主流的时代,还能保留如此热闹鲜活的地摊圩市着实不易。周边村民拿出自产的物品摆摊出售,这种有点原始,显得有些落伍的市场活动其实是不具有竞争能力的,也许会在未来慢慢退出市场。

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个地摊圩市显示出老龄化的趋势,无论是摆摊的村民,还是来赶圩的路人都有不少老年人或者父辈的身影。年青一代基本脱离了田间劳作的生活模式,拿上农作物到市场上交流这种方式也越来越不被年轻人接受。他们更多地习惯于网络下单或者进入超市这种无交流的购物方式。

这里不比城市的繁华,却以另外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地摊圩市,延续着属于这个小乡镇独特的地方风情。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摊市场会不会消失,又或者在未来以另外一种方式出现,只能交给时间来作答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