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梅城梅开二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0
古镇里的时间很慢,通向古镇的心情却迫切,迫不及待地想走在那些拥有岁月的石板路上,寻找远去时空曾在老墙上留下的痕迹,邂逅那千年时光,品味唐诗宋词中的意蕴。

大巴车开得不紧不慢,行至细波微涟的新安江、兰江、富春江三江交汇处,下车伊始,就望见江畔半朵梅花形状的城垛,古严州到了。

虽说曾是府一级的规制,但现存的古镇不大,外围是近20年前建起的小区楼房,和一般城镇没太大区别,但往老城区走,沿江默默伫立的元城墙,立刻让一种年代底蕴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三国黄武四年所建造的梅城古镇,背靠乌龙山,傍水靠山,风景得天独厚,而“梅城”之名的由来,源于其城墙沿江一段修筑成了半朵梅花的形状,且得来了“天下梅花两朵半,北京一朵,南京一朵,梅城半朵”之美誉。这半朵梅花上映着诗意,开着故事。

有着近1800年的建县史、1300多年的州府史。时移世易,梅城由从州而县,又由县而镇,但这个历经千年风雨的古镇,它是严州文化的根,是严州人的乡愁,宛如一朵沉睡千年即将重新怒放的梅花,迎来了梅开二度的这一天。

梅城保留下来的最古老、最著名的历史遗迹当数这里的古城墙,古城墙处于千年古镇与江水之间,江水是一道天然的屏障,而古城墙则是其第二道坚固不催的屏障,如今保存下来的并不完整,可以看到修缮后的痕迹,但其宏伟壮观的气势不减当年。

古镇南门为澄清门,是主出入口,城门上建有城门楼,飞檐翘角,朱漆粉尘。站在城门楼上可眺望江景及整个梅城古镇,是观览山水风光的绝佳位置。明万历年间,曾任严州府同知的唐仲贤,吟有《城楼春望》诗:“吴越东南一望赊,只看当境思无涯。江横石窟涛翻雪,地近烟村径绕花。”

如今的梅城古镇,经过历史的风雨、战火的毁损、人为的破坏,虽然不复鼎盛时期的风采,但经修缮恢复,洗去风尘,重展芳华,雄伟壮观屹立在新安江畔,展示古城绰约多姿的新风姿。

从澄清门沿正大街、府前街,直通旧时府衙,两侧弄堂串联起无数古宅;由东向西,玉带河波光粼粼,东湖与西湖是两头熠熠生辉的明珠;从南到北,太平街串联起澄清门与州府衙,牌坊顺次铺展,满街青石板光亮如镜。如此格局,千百年未曾改变。

因为喜欢,所以迫不及待,因为迫不及待,可以争取多一些时间,慢慢在古镇行走,在街头巷间悠闲地走走停停、找找寻寻,感受古镇的风土民俗、街巷文化或隐藏于某个角落里的故事……

虽然梅城是一座梅开二度翻新的古镇,好在这里的建筑结构一丝不苟,木头与砖瓦的组合,一块块精美的木雕衬托其中,依然拥有粉墙黛瓦,青石板铺成的小街小巷,古色古香,韵味不减。

在,青石板路两边,一家一家的店铺,许是目前的人流不多,大多数并未开张,不过趁它车水马龙、游客遍布之前,前来慢慢观赏,更能体味古镇从前的气息。

与所去过的江南古镇大体类似,一条石板路古街正对古城墙,这是梅城的核心街道,也是如今到这里旅游的主要区域。

在梅城古镇的石板路上漫步,每走一段路便惊见一牌坊横在面前,似乎在提醒人们古城曾经的辉煌。

十字街口,有纪念范仲淹先生“先忧后乐”的牌坊——思范坊。正大街向南尽头,蓝天下耸立的一座古意盎然的牌坊,这是为纪念三国名将孙韶所建的牌坊,上书“建功立德”四字,这也正是建德市的由来。牌坊下还有着四个石雕,很是精美,看着挺威风霸气的。

梅城的石碑、石牌坊,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印记,一座石碑就是一段历史、一座牌坊就是一个故事。从前的梅城古镇拥有达100座牌坊,如今还剩19座,足够游客去见寻找它的岁月痕迹与历史的脉络。

梅城古镇还曾获得“国家千强镇”的赞誉,这个地方曾被古代的著名文人政客所神往,比如杜牧、范仲淹、刘长卿等、李白、孟浩然、谢灵运等,皆在此任职或游历,同时报以脍炙人口的诗篇。

在这里,可以走过青石板路,与那些保留有风格的建筑慢慢地相遇,邂逅它们的历史秘密,说不定有什么故事,能够变成游客的回忆,见证着它的时代印记。

烟波新安江千年流淌,生生不息,梅城虽逐渐衰落,不复昔日的荣光,然而随着梅城梅开二度,古老的严州重放光彩。

那份安宁、那份闲适、那份静谧,让我有了此处心安是吾乡的错觉和感动。

临走时,我想起了孟浩然在江南旅途中夜宿新安江一片小洲时写的诗《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眼前依稀出现的画面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

梅城,我来过,与你匆匆邂逅又匆匆离去,背着梅城渐行渐远,心里涌动着莫名的情绪。

梅城时光,把你寄放在风中,期待着如水月色下,烟霭飘渺之时,再度重逢。愿你安好如初,岁月无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