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在文言文里面有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2

1. 再在文言文中有什么意思

◎ 再 zài

〔数〕

(1) (会意。小篆:从一,冓( gòu)省。“冓”是“构”的初文,甲骨文字形,象两部分材木架起的样子。本义:第二次)

(2) 同本义 [another time]

再,一举而二也。——《说文》。按,冓者,加也。对耦之词曰二,重叠词曰再。

再刺再宥再赦。——《周礼·司刺》

樊缨十有再就。——《周礼·巾车》

酒肉之赐弗再拜。——《礼记·玉藻》

过言不再。——《礼记·儒行》。注:“犹不更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再战而烧夷陵。——《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再迁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

敌枪再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再则曰老大帝国。——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3) 又如:再录一堂(复审一次);再速(再请);再二(第二次,再次);再之(第二次,第三次);再眠(指蚕第二次蜕皮时的不食不动状态)

(4) 两次 [o times;doubly;ice]

女工再税。——《盐铁论·本议》

击赵者再。——宋· 苏洵《六国论》

日再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再夺门。——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至再三。——清· 方苞《狱中杂记》

词性变化

◎ 再 zài

〈副〉

(1) 事情或行为重复,继续 [again;afresh;once again]

她不敢再看一看那大庙。——叶紫《星》

(2) 又如:再试一次;拿来再商量;再议;再思(再度思考);再聘(再度婚娶);再阐(再度显扬)

(3) 重,重新 [anew]

勿复再言。——《汉书·李广苏建传》

再火令药用。——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再眺山下。——《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寰再上疏。——《明史》

(4) 又如:再计(重新谋划);再审(重新审查)

(5) 更,更加 [once more]——表示程度

你会觉得世界末日也不会比这再坏。——茅盾《雷雨前》

(6) 又如:再高点儿;再多点儿

(7) 另,另外 [another]。如:再吃一点菜;再创新纪录;再行(另外进行某项活动)

(8) 与否定词配合使用,强调情况的普遍性

进了门,找周嫂子,再找不着。——《红楼梦》

(9) 用于让步句,常同“也”、“都”配合使用,有“即使多么”、“不管怎样”的意思 [in any case]

水再深脚也能过,山再高手也能攀。——《赶车传》

(10)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也” [but;yet]

你只怨人行动嗔怪你,你再不知道你怄的人难受。——《红楼梦》

(11) 表示两种行为或情状并举、并存、相当于“且…且”、“又…又”

其词旨乃典乃文,再恳再切,实可警策未悟。——《全唐文纪事》

2. 文言文中又的意思

◎ 又 yòu

〈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右手形,本左右的“右”。从“又”的字多与手的动作有关。本义:右手) 同本义 [right hand]。后作“右”

又,手也,象形。——《说文》。段玉裁注:“此即今之右字。”

词性变化

--------------------------------------------------------------------------------

◎ 又 yòu

〈副〉

(1) 复,再,再一次 [again]

敝予又改为兮。——《诗·郑风·缁衣》

天命不又。——《诗·小雅·小宛》

又命之。——《仪礼·燕礼》

又试之鸡。——《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读了又读;又是他;又问;又起个窖儿(比喻多费了一道手续);又称;又说

(3) 表示几种情况或性质同时存在 [at the same time]

东出于陶邱北,又东至于荷,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书·禹贡》

(4) 又如:又打又闹;又惊又喜;又哭又笑

(5) 而且,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 [and]

未可明诏大号…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6) 又如:路很近,车子又快,一会儿就到

(7) 连词。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and]。如:一年又三个月;二又三分之一

(8) 表示轻微转折 [but]。如:我原来想去,现在又不想去了

(9) 表示一连串事情接连出现 [after]。如: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

(10) 加之 [in addition]。如:除了拖拉机,又添了一台插秧机

(11) 另外 [moreover;besides]

周处…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世说新语·自新》

3. “所以”在文言文中有什么意思

1.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唐 韩愈 《李花》诗之一:“问之不肯道所以,独绕百帀至日斜。”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红娘 曰:‘非先生所知也。’生曰:‘愿闻所以。’”《儒林外史》第一回:“问其所以,都是 黄河 沿上的州县,被河水决了,田庐房舍,尽行漂没。”

2.可与形容词或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仍表示原因、情由。《庄子·天运》:“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史记·卫康叔世家》:“必求 殷 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

3.用以,用来。《庄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史记·孟尝君列传》:“若急,终无以偿,上则为君好利不爱士民,下则有离上抵负之名,非所以厉士民彰君声也。” 宋 苏洵 《几策·审势》:“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

4.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荀子·哀公》:“君不此问,而问 舜 冠,所以不对。”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所以 鲁 人谓 孔子 为‘东家 丘 ’。” 唐 李白 《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於君侯。”《红楼梦》第六二回:“他和 林妹妹 是一日,他所以记得。” 赵树理 《三里湾·放假》:“可是她每天都是第一个先到的,所以对这房子里边的情况很熟悉。”

5.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史记·魏公子列传》:“ 胜 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异日, 种 谏曰:‘臣所以在(早)朝而晏罢若身疾作者,但为 吴 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所以相邀相公远来者,正要相公游此间耳。”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 李自成 之所以敢于向东奔窜,是因为他联络 罗汝才 到 潼关 接应。”

6.连词。表示因果关系。上半句用“因”或“缘”,下半句用“所以”。后来发展为“因为……所以……”的句式。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谐谑》:“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团团。” 前蜀 贯休 《蜀王入大慈寺听讲》诗:“只缘 支遁 谈经妙,所以 许询 都讲来。”《老残游记》第一回:“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学也未曾进得一个。” 老舍 《黑白李》:“ 黑李 是我的好友,因为常到他家去,所以对 白李 的事儿也略知一二。”

7.可以。《易·乾》:“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庄子·知北游》:“人伦虽难,所以相齿。”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九:“言可以相齿也。”《文子·上仁》:“贵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爱以身治天下,所以托天下。”

8.所作,所为。《论语·为政》:“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康有为 注:“以,为也。”

4. 又的文言文是什么

在文言文中,“又”既可以充当实词,又可以充当虚词,即:

一、当“又”是名词时,它的意思是:

本义:右手。例如:《说文》:又,手也,象形。段玉裁注:“此即今之右字。”

二、当“又”副词时,其主要意思如下:

1) 复,再,再一次。例如:《诗·郑风·缁衣》:敝予又改为兮。又如:《诗·小雅·小宛》:天命不又。再如:《仪礼·燕礼》:又命之。

2) 表示几种情况或性质同时存在。例如:《书·禹贡》:东出于陶邱北,又东至于荷,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

3) 而且,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例如: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未可明诏大号…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

又:

一、“比如”也是文言文,其语义环境不同,意思也不相同,即:

1.譬如。举例说明时的发端语。例如:《史记·游侠列传》:“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埶激也。”又如:元 无名氏《鸳鸯被》第三折:“比如你见我时节,难道好歹也不问一声。”

2.如同,好像。例如:《三国志·魏志·东夷传》:“﹝倭人对应声曰‘噫’,比如‘然、诺。”。

3.比起。宋 刘克庄《念奴娇·壬寅生日》词:“比如去岁前年,今朝差觉门庭静。”。

二、在文言文中,没有“是若”这个词,只是“若是”这个词。“若是”是谓词性指称代词,可译为:这样,那样。例如:

《孟子·滕文公上》: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颜渊说:“舜是什么人呢?我是什么人呢?有作为的人也是这样。”)

本例中谓词性代词“若是”做主谓短语“有为者亦若是”的谓语,并受副词“亦”修饰,表肯定,可译为:这样。

三、“如果”也是文言文,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设。例如:

○《前汉书平话》卷上:“如果不利,截旗营前,以定胜败验之。”

○《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如果文章会做,我提拔他。”

四、在文言文中,没有“也是亦”这词或短语。

5. 就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释义 jiù

①接近;靠近;趋向。

②上;上登。

③就任;就职。

④参加;参与

⑤承受;接受。

⑥择取;效法。

⑦成就;成功

⑧看;观赏。

⑨向;从;跟。

⑩就着;根据。

⑾即便;即使。

⑿即,便。

释义 yù

①富饶;富足。

②宽;宽宏。

打字不易,如满意,望采纳。

6. “既”“即”在文言文中各有哪些意思

既:已经。例如: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既克。——《左传·庄公十年 曹刿论战》

既加冠。——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接近、靠近。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卫风·氓》

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柳宗元《童区寄传》

2、那就。

即患秦兵之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史记·陈涉世家》

3、立刻。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即书诗四句。——宋· 王安石《伤仲永》

7. 而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而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译文:到处骚扰,那种喧闹着惊扰乡间的气势,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②朝而往,暮而归。

译文:早晨出发 晚上归来。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译文: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怎么能行。

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天资聪明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译文: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这种蛇黑色的身子上有白色的花纹。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译文:把玉斗扔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

6、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译文:军队惊乱 如同大屋舍倒塌了一样。

7、通“尔”,你,你的。例: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蒲松龄《聊斋志异》

译文:你的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

8. “还“在文言文中有哪些翻译

huán ㄏㄨㄢˊ

◎ 回到原处或恢复原状:~乡。~俗。衣锦~乡。返老~童。

◎ 回报别人对自己的行动。~手。~击。以眼~眼。以牙~牙。

◎ 偿付:归~。偿~。~本。原物奉~。

◎ 古同“环”,环绕。

◎ 姓。

● 还

hái ㄏㄞˊ

◎ 依然,仍然:这本书~没有看完。

◎ 更加:今天比昨天~冷。

◎ 再,又:锻炼身体,~要注意休息。

◎ 尚,勉强过得去:身体~好。

◎ 尚且:他~搬不动,何况我呢?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