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食为天的诗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4

1.中国古语“民以食为天”出自于

中国食文化最早的理论基础应该是那句耳熟能详的“民以食为天”和如雷贯耳的“食、色,性也。”

人类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曾断言:“达到一个文化核心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肚子。”“吃”这一最为生物化、物质化的层面,可能是理解一个民族精神气质和精神内核最重要的切入点。

既然如此,那麽“吃”对中国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麽?“民以食为天”这个葫芦到底装的是什麽药?只有挖掘了“民以食为天”的全部含义,只有窥探了“吃”这个行为的全部心理动机,才能够准确地洞悉和诠释我们身边关於“吃”而发生的层出不穷的荒诞现象。 “民以食为天”出自《汉书.郦食其传》,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中国很早即进入农耕时代,在漫长的农业社会,由於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人口相对较少,历史上天灾人祸频繁,使老百姓不得不对温饱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古代,国家、江山被说成“社稷”,而这个“稷”在古代有的书上说是黍类,有的书上说是谷类,总之是一种粮食。

古代一直以稷为百谷之王,所以帝王都奉祀“稷”为谷神,进而以此指代国家。 历次的改朝换代大多是被农民起义推翻或者元气大伤,常常是天遇大旱,农民颗粒无收,而官府依然横征暴敛,民不聊生,终於揭杆而起,所以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学术点说是因为生产和生活资料,通俗些说就是因为粮食,因为“吃”引起的。

春秋时代的大政治家管仲告诫统治者:“衣食足则知荣辱,仓廪足则知礼节。”他认为治国就是“牧民”,即治人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有饭吃,然后才会守法、懂规矩。

事关江山社稷,“民以食为天”不仅仅居於中国食文化的核心,还是历朝历代的立国之本。历代统治阶级都重农轻商,国家始终以农业为中心。

《周书》介绍八件国家大事(“八政”),第一就是食——拿今天的话说,就是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无农不稳,压倒一切。《魏书.李彪传》说:“国无三年之储,谓国非其国。”

粮食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质。在古代,仓储被视为“天下之大命”,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积极兴建仓储设施,千方百计筹粮。

在夏朝,仓储制度正式成为国家的基本制度之一。历朝历代都丝毫没有放松,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粮食政策还是几十年一贯制的“统购统销”,高度垄断,即使现在也没有完全放开经营。

另外,中国的编户制度、赋税制度、俸禄制度等无一不以此为基本准则。中国的礼仪、道德、礼教等上层建筑就建立在如此的经济基础之上,所有的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也集中於此,所以历朝历代变法和改革,通常都是关於农业,围绕着吃饭来进行的。

反过来,制度又让食文化免於沉沦,生生不息。 所以食文化归根结底是一种农业文化并居於农业文化的核心,这个标准放到世界也一样,环观中国和世界,凡是美食发祥之地,大都曾经是农业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而非商业城市。

比如广州、成都、扬州、杭州、巴黎等地。因为商人或资本家生活节奏很快,他们忙於经营,无暇美食。

而地主则是典型的有闲阶级,良田在手,到时伸手收租而已,有的是时间去吃,去研究吃。 中国历史上,除了那些能够开辟食源的人,提高“吃技”的人社会地位尤为突出,那就是厨师。

莎士比亚曾经说:“不能舔自己手指的厨师就不是好厨师。”托尔斯泰用这样的话形容过厨师的魅力:“上帝给我们送来了食物,而魔鬼却派来了厨师。”

西方对於厨师的评价不过如此,他们是优秀的匠人或者艺术家。而在中国历史上,厨师的地位高得多,发明熟食,善於烹调的先人,都被奉为圣人。

比如,传说中的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等,莫不是因为开辟食源或教人民熟食的丰功伟绩,被后世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第一个有年代可考的厨师,是四千年前的少康,他是夏朝的国王。

“宰”在汉语还有管理、主持之意,比如主宰,宰制。正如俗话所说“下宰子”即是“拿主意”、“给指示”、“拍板”之意。

古代还有官名:太宰。“宰相”当然就是古代最高的官位。

《史记.陈平列传》中亦有如此记载:汉相陈平年少时曾经在乡庆会中主持宰肉与分配,因为分得最均匀,父老乡亲就说:“善哉陈孺子之为宰也!”并认为他将来一定也会成为一位好“宰”相。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厨神”都做了大官。

据《神仙传》记载:“彭祖”铿以雉和以五味,首创“雉羹”(野鸡汤),并治愈了帝唐尧的胃疾,被封为大彭城(今江苏徐州)诸侯,所以被称为“彭祖”。伊尹善於烹饪雁羹和鱼酱,不但摆脱奴隶身份,还成为商代的开国国相。

易牙又叫狄牙,传说易牙原是开饭馆的庖人(厨师),因为善调味而巴结上了齐桓公,当上了宠臣。另外,周朝的开国元勋姜尚从政前钓鱼、屠牛、卖饭,传为美谈。

可见当时是“厨而优则仕”。 连孔子这个没落贵族,这个满怀怨妇心态的思想家和圣人也出来居心叵测地帮腔,在战略上不朽教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将“吃”列为人的第一本性和根本诉求;在战术上强调:“食不餍精,脍不餍细。”将吃饭列为了人生重要的享乐。

几千年下来,或本能使然,或醍醐灌酊,或当头棒喝,或一言九鼎,或强买强卖,在民间,老百姓的。

2.谁知道"民以食为天"的诗句请告诉我,急需

【释义】天:比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东西。

人民以粮食为自己生活所系,食,指粮食并暗示运作粮食所需要的生产资源,扩展为人民群众需要生产粮食等生活必须品的资源来维持生存就像国家需要人们来做贡献一样重要。指民食的重要。

【近义词】国以粮为本【出处】《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用法】复句式;作宾语、定语【示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董必武《挽沈骊英女士》)【典故】秦朝末年,有个书生叫郦食其,很有学问。他曾献计帮助刘邦智取陈留,被封为广野君。

3.有关美食的句子,类似于民以食为天

1.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

2.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

3.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5.秋来霜露满园东,芦菔生儿芥生孙。我与何憎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

6.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

7.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8.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9.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10.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11.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

12.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

13.以菘菜、山药、芋、菜菔杂为之,不施醢酱,山庖珍烹也。

14.东门买彘骨,醢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

15.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录苗嫩不蔹。采掇归来便堪煮,半铢盐酪不须添。

16.初游唐安饭薏米,炊成不减雕胡美。大如苋实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满屋。

17.鲈肥菰脆调羹美,(麦乔)熟油新作饼香。自古达人轻富贵,倒缘乡味忆回乡。”

18.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猩。

19.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

20.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餍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21.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红鱼入馔来。

我已经尽力了,望采纳!

4.关于衣食的诗句

景福东厢诗·赐书朝代:宋 作者:司马光 上圣固天纵,英艺皆绝伦。

时乘万几闲,翰动如有神。

用之当豫游,不忘安四民。

匪颁及群下,络绎来中宸。

毰毸灵凤翔,郁怒虬龙振。

清若四海秋,熙如天下春。

愚臣士芥微,亦受雨露均。

愿推赐书意,直以古义陈。

士本学先生,所求谊与仁。

农当服稼穑,昏作甽亩勤。

百工备用器,不治刺绣文。

万商迁有无,不通珠翠珍。

四业既交修,坐令风化纯。

人和衣食丰,天庆殊祥臻。

皇心正在此,非以能高人。

5.关于食品的古诗

友朋设宴庆云楼,

美食十二配郎酒。

觚觥交错杯杯尽,

门前石狮口水流.

苏东坡被贬在海南岛詹县。当地有一位卖环饼的老妪,她的手艺好,环饼质量高,可是,因为店铺僻,不为人知,生意一直不好。老妪得知苏东坡是著名文学家,就请他为店铺作诗。苏东坡怜悯她生活贫苦,环饼手艺又委实不错,就挥笔写下一首七绝:

纤手搓来玉色匀,

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

压扁佳人缠臂金。

关于“鱼”

鱼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从古至今都深得人们的喜爱。

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

宋朝 梅尧臣

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扬花。

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其状已可怪,其毒亦莫加。

忿腹若封豕,怒目犹吴蛙。

疱煎苟失所,入喉为镆铘。

若此丧躯体,何须资齿牙?

持问南方人,党护复矜夸。

皆言美无度,谁谓死如麻!

我语不能屈,自思空咄嗟。

退之来潮阳,始惮飧笼蛇。

子厚居柳州,而甘食虾蟆。

二物虽可憎,性命无舛差。

斯味曾不比,中藏祸无涯。

甚美恶亦称,此言诚可嘉。

江上渔者

宋朝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江岸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十分热闹。他们在干什么?鲈鱼体扁狭,头大鳞细,味道鲜美。人们拥到江上,是为了先得为快,早点品尝鲈鱼的鲜美。

淮上渔者

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

家逐船移浦浦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

儿孙吹火荻花中。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苏东坡:《于潜僧绿筠轩》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