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中的舆论失焦现象及启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2
传媒学院 2019级 新闻 王橙 1178141456

      “失焦”原指摄影的一种拍摄技法,清晰的成像,在一定的焦距范围内才能产生,如果超出了这个焦距,成像就会变得模糊。借此概念, 严利华等人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失焦现象及其启示》一文中提出,舆论失焦现象是指由于网络发展,公众知情权、话语权提升,事件中舆论难以被一方主导,使得舆情演变的主体脉络呈现多极化发展,以至逐渐偏离事件的中心议题,如在林生斌案件中,受众的注意力被一些封建迷信信息所转移。在互联网的基础下,各网络平台给予了公众在公共话语空间释放自身情绪的权利,人际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扩散自身的占绪,情绪过度干扰下的信息便不再是冷静的信息,公众只去讨论他们想讨论的东西,最终舆论失去了焦点。

      舆论的焦点在于真相本身,当真相被扭曲,舆论便也失去焦点。每个真相事实都有多面性,这些信息为沟通者提供了大量的灵活性,思维模式的灵活性一定程度.上与信息的灵活性成正比。李普曼认为:我们的看法涉及的空间,时间和事物超出了我们的直接观察范围。因此,我们不得不根据其他人的说法和我们的想象将它们拼接在一起。由于我们无法直击新闻现场,大部分情况下也无法和新闻当事人直接对话,他人的表达便成为了我们了解事件的途径,那么在个体的认知里,他人的说法会直接改变客观事实,改变真相。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舆论各方相互博弈、斗争,“舆论失焦”现象已经越来越常见了,并且挑战着当今的网络舆论传播格局,个人情感情绪表达成为主导,客观事实却成为次要,社会公众接受真实信息的能力越来越低。舆论失焦往往使公众过多的关注事件以外的因素,在沉默的螺旋中,少数人的声音被掩盖、消失。舆论失焦有时还会消解新闻的严肃性,有些媒体为了迎合公众的心理,在进行报道时娱乐化叙事,泛娱乐化表达,例如为了提高传播效率进行造梗,标签化,加重舆论失焦,使社会新闻变成了一种“狂欢”。

      在舆论失焦情况下,一件事被舆论分成了多个侧面,原本可能并不严重的问题在多方面舆论的推动下会引起巨大的关注,多方面的舆论也使解决此事件的资源被分散。在有些已经平息的事件中,因为许多网络舆情的重复传播、重复影响会再次引发民众对事件的重新关注,使事态进行二次发酵。在网络上,人人可以发声也意味着人人都需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媒体不仅需要为公众带来真实的信息而且增强自身新闻专业主义素养,引导舆论;公众对于众多的信息要保持内心的理智,自己的思考,培养自己对“真相”的敏感性。政府着力构建舆论监管导向机制、社交媒体平台构建完善的网络辟谣平台。只有多个主体从多方面共同建设舆论场,才能净化舆论环境,让舆论不再失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