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遇到不喜欢的学生怎么办?跟于永正老师学育人之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8
作为一名教师,教书一辈子,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不可能每一个学生自己都非常喜欢。当遇到自己不喜欢的学生时,你会怎么办?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他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一书中,给了我们答案。

“如果我们能做到喜欢每一个学生,教育无疑会进入一种别样的境界,但是,做到这一点很难,至少我做不到。”

“每接一个班,总有我不喜欢的学生,但是我会尊重他,不会冷落她,漠视她。”

于老师非常坦诚。他承认有自己不喜欢的学生。学生是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热爱学习遵守纪律的优质生,人人都喜欢。可是还有一部分学生,他们不爱学习,还特别调皮;有些还经常违反校纪校规,甚至对老师的教育也置之不理。这些孩子也就是人们口中所称的“熊孩子”。当老师遇到这些孩子的时候,是放弃不管还是迎难而上?这是最考验教师教育智慧和育人艺术的问题。

美国教育家托德•威特尔克也曾经说过:“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

作为老师,不能因为心里不喜欢学生,就做出不喜欢学生的行为,这是最起码的为师准则。可是对于不喜欢的学生,我们还是要做出喜欢的样子。这个观点并不是说要求老师都去做表里不一的伪君子,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样子”和“行为”。

那么喜欢学生的“样子”,是怎样的呢?于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方法:讲课时眼观六路,用亲切的目光看着每一个学生;当遇到学生回答问题时,用专注、期待、鼓励的目光看着他发言;学生的红领巾歪到一边了,为他扶正;课间的时候和孩子们做游戏、聊天……

另外可以用一些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喜欢,比如在课堂上遇到学生的精彩发言:用手摸摸他的小脑袋,用手拍拍他的肩膀,向学生翘起大拇指,做出一些提示性的动作……

当然了,对学生最大的关注莫过于给他鼓励。最直接的鼓励就是掌声和语言。在所有的掌声之中,老师的掌声应该是最热烈的。在所有的语言表扬中,暗含“相信和期待”意思的内容是最有价值的。

于老师对学生的物质奖励也很特殊。他发的奖状都是自己手写的,奖状的内容形式也是五花八门:读书大王,作文大王,数学大王,跳远大王,还有热心大王……总之个个都要“封王”。奖品是于老师买的书,每本书都有他的题词和签名,并且盖上自己的印章,以示郑重。这种个性化的奖励和奖品,深受学生喜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让我感动的是,于老师还积极的从家长和学生的口中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和其他信息。他认为,这些信息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

上面这段对话让我想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情。我班上曾经也有一个家长跟我告状,说孩子在家里不吃早餐,对早餐马马虎虎对待,让我找孩子沟通一下。我当时的处理方式是找到孩子,直接质问他,是不是在家里没有好好吃早餐?孩子本身也比较乖巧,没等我施加压力,就答应我以后,每天都会听妈妈的话,在家好好吃早餐。对于这样的处理方式,不瞒大家说,当时我还很得意。

相比而言,反观于老师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方式,他是多么的艺术化。他首先并没有向孩子透露家长告状的实情,再次就是请他到办公室去“加餐”,以实际行动来感动学生。整个过程看不出他教育的痕迹,但又实实在在的起到了教育的良好效果。多么优美的师生对话。

就是于老师以上这一堆近乎琐碎的喜欢学生的行为,他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喜爱。反思于老师的教育案例,不难看出,其实他所有的方法和技巧的背后,都有一个“情”字在支撑。夏丏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缺乏人情味的。

或许有人会说,时代在变化,如今的师生关系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单纯了。可是我想,无论时代怎样变化,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那份热爱教育、真情为学生的心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变的。

最后用于老师的一句话来结尾:“喜欢是相互的。老师喜欢学生,学生会加倍地喜欢老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