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危亡之时,大理喜洲商帮的崛起奥秘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3
1840年,清 *** 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在中国彻底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百年时间里,畸形的民族资本根本无力与他们竞争,而在西南边陲却有喜洲商帮与鹤庆商帮的兴起。是什么造就了这一现象的反差? 1 到云南大理旅游,你也许是被金庸先生所描述的大理古国所吸引。可你是否知道在大理还有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地方——喜洲。 老舍在他的《滇西短记》里说:「 ”喜洲镇却是个奇迹。我想不起,在国内什么偏僻的地方,见过这么体面的市镇。进到镇里仿佛是到了英国的剑桥,街旁到处流着活水……” 来到喜洲就不得不逛一逛严家大院。严家是曾经在大理地区的四大家族之一。当地有一句俗语来形容严家的财富——「 ” 钱多的堆成山、钱多的锈成坨”。 据说严家在鼎盛时期的资产折成现在的算法,达50——60亿。严、董、尹、杨,这四大家族在晚清直至民国时期,经济实力鼎盛一时。在大理、昆明、重庆,乃至香港都设分部。生意经茶马古道远销东南亚和全国各地。 严家大院 云南处在祖国边陲,按理说地少人稀,经济实力和生产力明显低于中原水平。再加上山路崎岖、舟楫不通,环境异常艰苦。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座小城迎来了百年的辉煌? 2 喜洲商帮的崛起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原因。正是云南地处西南边陲,明清时期曾有一段时间游离于中央政权统治之外。来到云南地区的地方大员面对云南艰苦异常的环境,纷纷上奏朝廷请求调整了云南的商税。 乾隆二年,清 *** 下令「 ”查云南、曲靖、元江、大理、楚雄、永昌六府正税、新税之外,富有落地税之名……应一并裁革。” 在明清时期,从中央到地方都认识到云南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所以减免了税收,对云南经济发展有一定推进和保护作用。 20世纪40年代,爆发了抗日战争,而云南处于后方,相对受到战火侵扰较少。 虽说地处偏远,但在汉武帝时期的「 ”蜀身毒道”北起蜀地,中经叶榆(大理古称)、过博南(今永平)、进寻传(今宝山、德宏一带),再到身毒(印度)。在这条古道上早有贸易往来。 同时大理地区的市集也很多,多集中在喜洲附近。例如:湾桥街、龙街、狗街、上关街……这些集市赶集日期据说是根据十二地支来安排的。喜洲定在了子、卯、午、酉日赶集,也就是说十二天要赶街四次。 鹤庆、喜洲商帮的崛起离不开地理因素,但如果说只是地理环境的因素那么那么未免把问题看得太简单化了。 喜洲商帮的崛起除了地理因素,当时的历史背景也是非常复杂的。 17世纪初,英国的殖民主义势力在印度成立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印度的商业贸易。到了19世纪,印度完全沦为印度的殖民地。而英国为了把云南作为链接缅甸和重庆的桥梁,以实现对整个西南地区的资源掠夺,控制了滇西进出口贸易。 云南成了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商品的地方,大理地区也因此成为了中外物资的集散地。当然,那个时候的商帮也将帝国主义的产品带回了国内。洋纱、纸烟、服装、西药煤油、化妆品……都由此运至大理下关。转运昆明、重庆等地,一时间成为紧俏货。 喜洲四方街 3 《中国十大商帮》中有一句话:「 ”商帮,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相亲相助为宗旨。” 白族商帮主要是以白族为首,相互之间由于通婚、联姻,在亲族、亲属关系上十分密切。因此认同感和亲和力要比其他群族更易相融,在旅外经商的过程中更容易相携共济。 关于喜洲商帮互帮互助的故事很多。四大商帮之首的严家,在严子珍时期发展到了鼎盛。而严子珍的发家可以说是离不开乡人的一路帮扶。 严子珍并不是出生在显赫世家。他原是穷书生杨基的遗腹子,父亲突然病故,严子珍只能和母亲相依为命,经济极度拮据。为了给母亲减轻负担,他看中了卖水这个无本生意。当时喜洲的集市附近却没有水井,而为了保持蔬菜的新鲜,菜贩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往蔬菜上撒水。严子珍一小孩将远处的水挑到集市上卖,这则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严子珍幼年时期有经商头脑。那个时期家家都不富裕,菜贩肯不自个挑水选择购买他的水,一部分是免去自己麻烦,同样有看他可怜、存着帮助的想法。 到1903年,严子珍与喜洲白族商人杨鸿春,江西商人彭永昌合资共一万余两,开设「 ”永昌祥”商号。同样可以看出严子珍的发家离不开朋友、乡人。 严家大院内严子珍画像 除了这些在白族地区关于严子珍的这些故事,同样有着文献记载。 在《永昌祥简史》中,严子珍的三公子杨克成先生曾说:「 ”永昌祥的股东、几乎是清一色的喜洲严、杨两姓家族和他们的亲戚朋友。” 整个白族地区商帮的亲缘关系都非常紧密。商帮之间几大家族间有联姻。政治上、经济上相互依赖、支持。 喜洲商帮有四大家、八中家、十二小家(后期有120小家商户)。而所有这些,其实都是以四大家族为首的,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同乡、同族、血亲,重感情、讲信用,几辈人苦心经营。白族商帮最终在那个复杂的年代、偏僻的地方扎下根,不停发展壮大,成就了百年时期的短暂辉煌。 严家大院-腰缠万贯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姻亲关系、血缘关系、乡族关系,喜洲商帮发迹后,始终没有忘记他们成长的故乡。纷纷回乡修桥铺路、开办义仓、粮仓,修建民居、建筑。 喜洲两级小学、淑川女子小学、喜洲师范学校、苍逸图书馆……都是由喜洲商帮修建。另外,还有在喜洲一员开办助产学习班,捐助东陆大学西郊医院、病菌学院。在学校内设立奖学金、捐助书籍,合股创办电厂。 抗战时期,为抗战捐款、滇西抗战时110医院进驻喜洲。衣食费、生活费均由喜洲商帮提供。锡庆祥老板董澄农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重金认捐一架飞机。 喜洲商帮这样的行为促进了当地教育、医疗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对当地的思想观念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周智生先生说:「 ”大多数孩子上学的根本目的便是学习读书写字,以便他们将来更好的经商。” 经商重利的观念对当地的传统思想造成巨大冲击,也让各大商行不缺人才。 《喜洲志》记载:「 ”每个商号店铺和行商,对他各自经营的货物的真伪、成色、出产地,只要用眼睛看上一眼,用鼻子闻上一闻,用手掂上一掂,就能识别。” 识货的专业人才、加工的专业人才,从学徒到上层的管理人才,期间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对外贸易还需要通晓各国语言的人才。严子珍常说:「 ”资金是办事之父,人才是办事之母。”可见严家对于人才的重视。 白族商帮的崛起这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极为罕见。 大理学院白族文化研究所张锡禄说过:「 ” 云南省整个近现代工业基础可以说是由白族商帮所奠定的。在昆明的纺纱厂、肥皂厂、电灯泡厂、电力、矿产、冶金,这些都是大理的人在那个地方做的。” 其实白族商帮成功的奥秘,说到底是厚重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商贸传统。诚实守信、讲究商德,在后来发展中重视人才的培养。 当年喜洲严家老宅成为了博物馆,在这里,你最终看不到神奇的六脉神剑,也见不到传说的大理段誉。但是你可以听到白族商帮百年的兴衰史。品到白族三道茶,体会一番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学。 参考资料 《大理地区喜洲商帮与鹤庆商帮的分析研究》 《喜洲志》 《永昌祥简史》 《档案·大理记忆》 《中国名镇●云南喜洲》 《云南马帮经济变迁研究》 今日荐书:《茶马古道惟一的集市——沙溪》 写这篇文章我查找了大量资料,但是大部分是学术性较强的内容,读来生涩。如果对茶马古道感兴趣,可以看看《茶马古道惟一的集市——沙溪》这本书,是本游记,图文并茂,读起来轻松、有趣。 我是锦鲤小仙,只推荐我看过的靠谱书籍,你没有时间看书就关注我吧。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