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门而不入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4

1. 过家门而不入 练习(文言文)

过家门而不入

原文: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1],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2]。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3]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4]。”(《孟子·离娄下》)

词语解释:

〔1〕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杨树达汉语文言修辞学私名连及例云:“三过不入,本禹事而亦称稷。”

〔2〕颜子当乱世等句——论语雍也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被发缨冠——朱熹集注云:“不暇束发,而结缨往救,言急也,以喻禹、稷。”被同“披”。缨本义是“冠系”(帽上带子,自上而下系在颈上的),此作动词用。

〔4〕闭户可也——朱熹注云:“喻颜子也。”

译文:

禹、稷处于政治清明的时代,三次经过自己家门都不进去,孔子称赞他们。颜子处于政治昏乱的时代,住在狭窄的巷子里,一筐饭,一瓢水,别人都受不了那种苦生活,他却自得其乐,孔子也称赞他。孟子说:“禹、稷和颜回〔处世的态度虽有所不同,〕道理却一样。禹以为天下的人有遭淹没的,好像自己使他淹没了一样;稷以为天下的人有挨饿的,好像自己使他挨饿一样,所以他们拯救百姓才这样急迫。禹、稷和颜子如果互相交换地位,颜子也会三过家门不进去,禹、稷也会自得其乐。假定有同屋的人互相斗殴,我去救他纵是披着头发顶着帽子,连帽带子也不结去救他都可以。〔禹、稷的行为正好比这样。〕如果本地方的邻人在斗殴,也披着头发不结好帽带子去救,那就是糊涂了,纵使把门关着都可以了。〔颜回的行为正好比这样。〕”

故事:

古时候,洪水泛滥,为了让人们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舜帝派大禹去整治洪水。大禹一去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是在四年后的一个早晨。大禹走近家门,听见母亲的骂声和儿子的哭声,大禹想进去劝解,又怕更惹恼了母亲,唠叨起来没完,耽搁了治水的时辰,于是就悄悄地走开了。

治水六七年后,大禹第二次经过家门。那天中午,大禹刚登上家门口的小丘,就看见家里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又听见母亲与儿子的笑声,大禹放心了。为了治水大业,他还是饶过家门,赶紧向工地奔去。

又过了三四年,一天傍晚,大禹因治水来到家的附近。突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来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听见屋里母亲在对儿子说:“你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大禹听得非常感动,更坚定了治水的决心,立刻又转身上路了。

精神:

体现出大禹的不治好水 不回家的决心。

2.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文言文解释

原文: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於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暐。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馀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译文:

禹于是就和益、后稷一起奉舜帝的命令治水。他们命令诸侯百姓发动劳役敷土运石,巡视山岳设立标志,平定高山大河。禹为先父鲧治水失败被杀而哀痛,于是殚精竭虑,在外治水十三年,几次经过自家门口都不敢回去看看。节俭衣食所用,诚心地祭献鬼神。缩减宫室花费,把钱都用于治水。陆路坐车,水路坐船,沼泽地坐橇,山间行走就用山行工具暐。禹左手持准绳、规矩等工具,四季不停,终于划定了九州、连通了九道、疏通了九泽、越过了九山。禹还命益给众人稻种,可以种植在潮湿地带。又命后稷给众人难道的食物。食物缺管,禹就是从有多余的地方调粮相助,从而让诸侯间保持平均。

3. 文言文《三过其门而不入》翻译

禹,稷处于政治清明的时代,三次经过自己家门都不进去,孔子称赞他们.颜子处于政治昏乱的时代,住在狭窄的巷子里,一筐饭,一瓢水,别人都受不了那种苦生活,他却自得其乐,孔子也称赞他.孟子说:"禹,稷和颜回〔处世的态度虽有所不同,〕道理却一样.禹以为天下的人有遭淹没的,好像自己使他淹没了一样;稷以为天下的人有挨饿的,好像自己使他挨饿一样,所以他们拯救百姓才这样急迫.禹,稷和颜子如果互相交换地位,颜子也会三过家门不进去,禹,稷也会自得其乐.假定有同屋的人互相斗殴,我去救他纵是披着头发顶着帽子,连帽带子也不结去救他都可以.〔禹,稷的行为正好比这样.〕如果本地方的邻人在斗殴,也披着头发不结好帽带子去救,那就是糊涂了,纵使把门关着都可以了.〔颜回的行为正好比这样.〕"。

4. 文言文《过家门不入》和《治水必躬亲》练习题

《过家门不入》练习题 是三过其门而不入吧 原文: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1],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2].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3]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4].”(《孟子·离娄下》) 词语解释: 〔1〕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杨树达汉语文言修辞学私名连及例云:“三过不入,本禹事而亦称稷.” 〔2〕颜子当乱世等句——论语雍也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被发缨冠——朱熹集注云:“不暇束发,而结缨往救,言急也,以喻禹、稷.”被同“披”.缨本义是“冠系”(帽上带子,自上而下系在颈上的),此作动词用. 〔4〕闭户可也——朱熹注云:“喻颜子也.” 禹,稷处于政治清明的时代,三次经过自己家门都不进去,孔子称赞他们.颜子处于政治昏乱的时代,住在狭窄的巷子里,一筐饭,一瓢水,别人都受不了那种苦生活,他却自得其乐,孔子也称赞他.孟子说:"禹,稷和颜回〔处世的态度虽有所不同,〕道理却一样.禹以为天下的人有遭淹没的,好像自己使他淹没了一样;稷以为天下的人有挨饿的,好像自己使他挨饿一样,所以他们拯救百姓才这样急迫.禹,稷和颜子如果互相交换地位,颜子也会三过家门不进去,禹,稷也会自得其乐.假定有同屋的人互相斗殴,我去救他纵是披着头发顶着帽子,连帽带子也不结去救他都可以.〔禹,稷的行为正好比这样.〕如果本地方的邻人在斗殴,也披着头发不结好帽带子去救,那就是糊涂了,纵使把门关着都可以了.〔颜回的行为正好比这样.〕" 故事: 古时候,洪水泛滥,为了让人们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舜帝派大禹去整治洪水.大禹一去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是在四年后的一个早晨.大禹走近家门,听见母亲的骂声和儿子的哭声,大禹想进去劝解,又怕更惹恼了母亲,唠叨起来没完,耽搁了治水的时辰,于是就悄悄地走开了. 治水六七年后,大禹第二次经过家门.那天中午,大禹刚登上家门口的小丘,就看见家里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又听见母亲与儿子的笑声,大禹放心了.为了治水大业,他还是饶过家门,赶紧向工地奔去. 又过了三四年,一天傍晚,大禹因治水来到家的附近.突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来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听见屋里母亲在对儿子说:“你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大禹听得非常感动,更坚定了治水的决心,立刻又转身上路了. 精神: 体现出大禹的不治好水 不回家的决心. 问题: 1.下列选项的特注词与“虽披发缨冠救之,可也 .”中的“被”用法不同的是: A.“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中的“由”. B.“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 C.“孔子贤之”中的“贤”. D.“孰为汝多之乎”中的“之”. 2.指出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人不堪其忧. B.三过其门而不入. C.颜子不改其乐. D.子罕置诸其里. 第二题不是很确定,先帮你说说第一个,选C,其他的都是通假字,题干的“被”通“披”,A项“由”通“犹”,B项“见”通“现”,D项“之”通“智” 2.D 题目是“他的,代词”只有四D不是,是“他”(这题不确定) 《治水必躬亲》练习题 参考译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第一段,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 第二段,以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这段先从正面说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后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利,怕得罪人,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 六、古今异义 1.泥:古义,拘泥.今义,泥土.例句:泥于掌故. 2.掌故:古义,本文指古代的典章、制度.今义,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例句:泥于掌故. 3.盖:古义,连词,连接上一段或上一句,表示原因.今义,遮盖或遮盖的东西.例句: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 4.穷:古义,彻底摸清,追究到底.今义,生活困难.例句:非咨询不穷其致. 5.举:古义,完成,做好.今义,举起,抬起.例句: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 七、词类活用 布袍缓带:名词做动词,穿着轻便服装. 八、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 例句: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介宾短语“于荒村野水之间”作往来的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荒村野水之间往来”. 译文:在荒凉的乡村之间穿梭奔走. 2.宾语前置 例句:是以。

5. 《三过其门而不入》译文

译文】

禹,稷处于政治清明的时代,三次经过自己家门都不进去,孔子称赞他们.颜子处于政治昏乱的时代,住在狭窄的巷子里,一筐饭,一瓢水,别人都受不了那种苦生活,他却自得其乐,孔子也称赞他.孟子说:"禹,稷和颜回〔处世的态度虽有所不同,〕道理却一样.禹以为天下的人有遭淹没的,好像自己使他淹没了一样;稷以为天下的人有挨饿的,好像自己使他挨饿一样,所以他们拯救百姓才这样急迫.禹,稷和颜子如果互相交换地位,颜子也会三过家门不进去,禹,稷也会自得其乐.假定有同屋的人互相斗殴,我去救他纵是披着头发顶着帽子,连帽带子也不结去救他都可以.〔禹,稷的行为正好比这样.〕如果本地方的邻人在斗殴,也披着头发不结好帽带子去救,那就是糊涂了,纵使把门关着都可以了.〔颜回的行为正好比这样.〕"

6. 关于大禹治水的文言文禹伤先人父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

原文:帝曰:“来,禹!汝亦昌言.”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 思日孜孜.”皋陶曰:“吁!如何?”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 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 决九川距四海,浚赋治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 有无化居.蒸民乃粒,万邦作乂.”皋陶曰:“俞!师汝昌言.” 翻译:舜帝说:“来吧,禹!你也谈谈高见吧.”禹拜谢说:“是啊,君王,我说些什么呢?我整天考虑的是孜孜不倦地工作.”皋陶说:“哦,到底是些什么工作?”禹说:“大水与天相接,浩浩荡荡包围 了大山,淹没了山丘,民众被大水吞没.我乘坐着四种交通工具,顺着山路砍削树木作路标,和伯益一起把刚猎获的鸟兽送给民众.我疏通了九州的河流,使大水流进四海,还疏通了田间小沟,使 田里的水都流进大河.我和后稷一起播种粮食,为民众提供谷物 和肉食.还发展贸易,互通有无,使民众安定下来,各个诸侯国 开始得到治理.”皋陶说:“是啊!你这番话说得真好.”。

7. 史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原文

《史记·夏本纪》载,“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於鲧者,原帝试之。”於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於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於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维是勉之。”禹拜稽首,让於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於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暐。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馀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敢入。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 *** ,还有婴儿的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8. 麻烦大家说一下史记里的过家门不入原文和译文啊~

原文: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1],孔子贤之。

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2]。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

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3]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4]。”(《孟子·离娄下》) 词语解释: 〔1〕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杨树达汉语文言修辞学私名连及例云:“三过不入,本禹事而亦称稷。”

〔2〕颜子当乱世等句——论语雍也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被发缨冠——朱熹集注云:“不暇束发,而结缨往救,言急也,以喻禹、稷。”被同“披”。

缨本义是“冠系”(帽上带子,自上而下系在颈上的),此作动词用。 〔4〕闭户可也——朱熹注云:“喻颜子也。”

译文: 禹、稷处于政治清明的时代,三次经过自己家门都不进去,孔子称赞他们。颜子处于政治昏乱的时代,住在狭窄的巷子里,一筐饭,一瓢水,别人都受不了那种苦生活,他却自得其乐,孔子也称赞他。

孟子说:“禹、稷和颜回〔处世的态度虽有所不同,〕道理却一样。禹以为天下的人有遭淹没的,好像自己使他淹没了一样;稷以为天下的人有挨饿的,好像自己使他挨饿一样,所以他们拯救百姓才这样急迫。

禹、稷和颜子如果互相交换地位,颜子也会三过家门不进去,禹、稷也会自得其乐。假定有同屋的人互相斗殴,我去救他纵是披着头发顶着帽子,连帽带子也不结去救他都可以。

〔禹、稷的行为正好比这样。〕如果本地方的邻人在斗殴,也披着头发不结好帽带子去救,那就是糊涂了,纵使把门关着都可以了。

〔颜回的行为正好比这样。〕” 故事: 古时候,洪水泛滥,为了让人们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舜帝派大禹去整治洪水。

大禹一去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是在四年后的一个早晨。大禹走近家门,听见母亲的骂声和儿子的哭声,大禹想进去劝解,又怕更惹恼了母亲,唠叨起来没完,耽搁了治水的时辰,于是就悄悄地走开了。

治水六七年后,大禹第二次经过家门。那天中午,大禹刚登上家门口的小丘,就看见家里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又听见母亲与儿子的笑声,大禹放心了。

为了治水大业,他还是饶过家门,赶紧向工地奔去。 又过了三四年,一天傍晚,大禹因治水来到家的附近。

突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来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听见屋里母亲在对儿子说:“你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大禹听得非常感动,更坚定了治水的决心,立刻又转身上路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