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溺《默读》的碎碎念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1
《默读》是在读高二的小女儿推荐的,已在书桌上搁了两个月,十几天前,一向走专业经典路线的我终于禁不住墨香的诱惑――晋江文学,悬疑耽美小说,又美其名曰“脆皮鸭文学”。女儿说此类小说她已看了百部以上,不知道那遭瘟的老猫骆一锅会不会时常跳出来,干扰她听课作题的思路呢?好在这本书三观奇正,值得一读。

如果说安妮宝贝的作品理智冷静得让人警醒,退却,心念寂寂,而priest的作品《默读》无疑是温暖与正义的宣言。

“我心里有一簇迎着烈日而生的花,

比一切美酒都要芬芳,

滚烫的馨香淹没过稻草人的胸膛,

草扎的精神,从此万寿无疆。

——priest《默读》 ​ ​​​”

这是对费渡“强大而黑暗”精神的描述,也是小说永恒的精神主题。

作者以幽默细腻的文笔,离奇烧脑的情节安排,入骨三分的人物塑造,通过倒叙,插叙,对记忆与梦境的重现等手法,以六件现实体裁的案例侦破为契机,层层揭开三代犯罪者与受害人几十年的恩怨纠葛。六件案子貌似各自独立却喑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分别以《红与黑》《洛丽塔》《麦克白》《群魔》《基督山伯爵》中经典对白为引言,暗示案子中罪魁祸首者与名著人物人性的共通之处。最后以费渡为导火索,以身涉险将他们一网打尽,痛快淋漓,惊险而虐心。其间不乏对童年,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创伤对人的塑造与影响的思考,以及对犯罪动机,幽微的人性善恶的追索与探究。其目的就像小说中所说的“不是为了给罪行以开脱的理由,不是为了跪服于人性的复杂,我们只是在给自已,给仍然对这个世界抱有期望的人――寻找一个公正的交代而已。”

冰冷潮湿的地下室里,小费渡无数次遭受唯一正常的亲人――父亲非人的虐待,数不清的小动物在他的手下血流成河,目睹了因被父亲折磨而精神失常的妈妈自杀身亡,度过了暗无天日的童年时光,肉体与心灵都受到了巨大的伤害,直到他十八岁,父亲因车祸成为植物人。

“每个人都会被外来的东西塑造……,杀人犯会通过创伤,塑造你的一部分血肉――这是事实,不管你愿不愿意”。你知道如果是我,我会怎么样吗?我会削下那块不想要的肉,放出那碗被污染的血,再把下面长畸形的骨头一斧子剁下去砸碎。我不是凝视深渊的人,我就是深渊”他说。

他对骆闻舟说“我的共情能力很差,同理心和同情心几乎没有,缺乏羞渐感,恐惧感也比一般人迟钝,和焦虑有关的自主神经反应活动微弱,如果再加上高攻击性,那基本和费承宇没什么区别了,我并不太想像他,所以后来借助电击手段,把攻击性强行矫正了”

曾经妈妈让他记着,有过多少小动物为他而死,她是在重新揭开他的伤疤,加深他的痛苦,提醒他不要忘记,让他因疼痛而不会麻木,刮骨疗毒。他终究是记不得了。终于,在他刚满十四周岁的那个周五,放学回家的费渡亲眼见到母亲上吊自杀的尸体。她知道他放学回家的时间,却选择在这一天自杀,什么样的妈妈会把自已的尸体留给孩子?世界上有无数座高楼,她为什么只选择这里?

陶然,他妈妈自杀案的办案民警,对十四岁的少年一个人住凶宅心生怜悯,每逢过年过节将他接到他的出租屋里,一个是无依无靠的少年,一个是单身的青年。

骆闻舟对小费渡的态度却像长辈对犯了错或者有犯错倾向的孩子,嫌弃而无奈,无时无刻的教训与互怼,他是怕他长歪啊。直到后来的某一刻,他蓦然发现,那个仿佛永远也融不进世界的少年已经长成一位眉清目秀的青年。那一刻,他也踏实而笃定地知道,他长不歪,“你心里有数,对不对,没有我,你也长这么大了”。

而那年夏天,背靠孤独的别墅,仿佛无法融入世界的少年,那双清透偏执隐藏着无数秘密的眼睛,却永远占据了他内心最柔软的角落。于是,就有了托陶然转送的限量版游戏机,有了无可奈何却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的“没娘的孩子”骆一锅,有了糖果盒最下面一格没有生产日期的“粘牙奶糖”。

无糖不欢的费总啊,这么多的奶糖能不能让你心里的苦少一点呢?

直到――他目睹他――直到最后一刻,从范思远只言片语里推测出他曾经遭受到一切,难以想象的黑暗真相猝不及防地冲撞过来,那一刻,他恨不得撕裂时空,大步闯入七年前,一把抱起那个沉默的孩子,双手捧起他从不流露的伤痕,对他说一句,“对不起,我来晚了”

“费渡,仿佛是从未被风霜摧折过的盆景,他不算难养活,日常只有两样东西不吃――这也不吃,那也不吃。他的甜言蜜语是国际水平,拥有寻欢作乐专业的博导资格。他像琉璃,脆弱无瑕着。”

骆闻舟,费渡,这两个名字,连起来便是闻舟渡费。

而对于他妈妈,骆闻舟这么对费渡说“死就是她唯一的自由,可是这种日子她过了十四年,你知道”她为什么熬过这么多年吗?因为她要看着你长大,看着你学会怎么在费承宇面前保护自已,还因为你过了十四周岁,就不是干什么都不予刑事处罚的无行为能力人了,费承宇只要不想让他的独生子冒蹲监狱的风险,他就会尽量避免让你亲手做那些不可挽回的事。那天在地下室,金属环卡在她脖子上,你当她是怕死吗?你那么聪明,难道想不明白,死亡是她最渴望的归宿。她根本不怕死,只是怕就这么死在你手上,她怕你一辈子也洗不干净手。她爱你,在乎你……

童年费渡的不幸只是虚写,小说通过片刻的回忆,梦境,创伤应激反应显露端倪。最后以旁观者的只言片语串连在一起,成为由始至终牵扯着读者的一条线,也成为骆闻舟心头永远的悔与痛。费渡的妈妈,用自已自杀的尸体告诉他“不自由,勿宁死,不要对邪恶屈服”,展现出亲人之间超越生死的爱。也让读者思考怎样面对创伤?只有心存正义与善,才能不沉溺于不幸的深渊。小说基调温暖明媚,文笔细腻,带着不染纤尘的幽默,成年的费总也另每一个与他接触的人赏心悦目,如沐春风。

骆闻舟,这个有“一把玩具手枪占领煤堆”光辉履历的市公安局刑侦队长,带着光芒万丈的主角光环,闪亮登场。

他开朗热情勇敢果断,侠骨柔肠,有着丰富刑侦经验,带领刑警弟兄一年连破六件大案,根系庞大内慕惊人的犯罪集团随之浮出水面。多年的沉冤得以昭雪,终于揪出谋害师傅的内鬼,多年来积压在他与弟兄们心中的激愤得以释放。他沉得住气,也顶得住压力,无论是被停职期间还是浑身“花红柳绿”地挂彩,在医院里瘸着腿也丝豪不影响本人运筹帷幄的大将风范。不为别的,只为了十年前义无反顾的职业选择,只为了父亲那句算不上好的“还像个人样”的评价。只为了给这个世界一个公正的交待,只为了让人们相信“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费渡,这个燕公大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生,资深的创伤受害者,深谙犯罪动机与心态,也能锐敏地捕捉到重要线索,对每个作案过程有着深入的剖析。看似顺理成章实则“处心积虑的成为市公安局的实习生,也成为骆闻舟惊险破案路上的最佳搭挡。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