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办”们的开国记忆:大家都有股说不出来的劲儿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6

导读

1949年10月1日举行的开国大典,昭示着中华民族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 历史 ,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十几位经历了开国大典的中办老同志,当年都是二十岁上下,风华正茂,开国大典的经历,至今仍镌刻在他们记忆深处……


01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记忆点


对于大多数“老中办”们来说,参加开国大典,印象最深的还是毛主席在天安门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那一刻!毛主席的警卫员孙勇,那一天奉命在东北执行任务,并不在北京,只是从广播里听到的消息,但开国大典的热烈气氛同样让他很激动。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上宣布新中国成立。

当年年仅18岁的郭英在机要处工作,她因为个子小,站在游行队伍前排,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毛主席,“游行结束后,群众自发跑到天安门下面见毛主席,我就在队伍里面,毛主席就在城楼上向我们招手,从城楼的一边走向另一边,我感觉很亲切,眼泪止不住地流。”

张长行、杨桢夫妇当时都是中办秘书处干部,一个是速记员,一个是打字员,他们站在西华表的西南面,就是现在人民大会堂前面的位置。“那时候很高兴,”杨桢笑着说,“因为之前从来没见过飞机,那天看到真的飞机从我们头顶飞过去了!”


冼福龄和陈玉芳夫妇也都参加了开国大典。当时冼福龄22岁,是北京大学三年级学生(毕业后被分到中办机要处);陈玉芳20岁,是机要处干部。陈玉芳站在现在西观礼台的位置,回忆起当时的场面,她还是难掩激动:“朱总司令检阅部队,广场上掌声雷动!还有就是五星红旗升起、游行队伍过来的时候,人们高喊:‘毛主席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这些印象都很深。回到单位之后,好长时间我的心情都平静不下来。”

新中国成立当天的天安门广场


赵峰


02

“大典”背后的小故事

当年21岁的机要处干部苏维民回忆道:“10月1日那天,我们凌晨4点起床,吃过饭后乘车进城参加开国大典。当时我只有一双前后都打了补丁的鞋,怎好穿它去参加庄严的开国大典呢?正发愁时,有位同志借给我一双崭新的球鞋,这让我感到了大家庭的温暖。临行前,每人发五个烧饼,两个煮鸡蛋,两个鸭梨,作为午餐。”

当年17岁的成正荣是特会室干部,他的回忆最完整:“下午三点开国大典开始,我们大概一点多就到了,在金水桥的位置,队伍陆续都来了,人们就开始唱歌。当时为了保密,我们还是叫‘劳大(劳动大学)’。我们机关的人就会唱两个,唱来唱去就是《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那时候有个统战部干训班,都是青年学生,非常活跃,后来就由他们代表我们唱。之后大家坐下来休息了一会儿。”

正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大阅兵

“大典结束以后,我们特会室有会餐,自己雇的炊事员,手艺还可以,做了木须肉、红烧肉,一共三四个菜。赖祖烈(时任特会室主任)还说,有家属的有亲戚的,把他们叫来,都一起来吃。那天,大家高高兴兴地在一起,喝了点酒。晚上那时候也没电视,就听着收音机,听收音机里报道开国大典。”

作为秘书处的速记员,张长行讲述了全程参与政治协商会议速记工作的珍贵记忆。“开国大典我确实很激动,但也没有十分激动。因为大家平时见不到毛主席,而毛主席作报告时,我就在旁边记录,能近距离看到伟大领袖。记得毛主席在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上讲:‘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吧!……’讲得慷慨激昂,振奋人心,很提气。”

新中国成立当天,毛泽东和朱德在天安门上。


03

“大家都有股说不出来的劲儿”

李秉训当年19岁,在东北长大,从小受日本人的气,她回忆道:“新中国成立了,和过去的环境一对比,我就觉得特别高兴。那时候年龄小,刚投入党的怀抱,所以一心一意听党的,组织上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就是跟着党走,非常单纯。”




当年的中办人不仅工作热情高,学习热情也很高。据成正荣回忆:“开国大典当天晚上,赖祖烈布置了一个任务,叫我们想一想,明天座谈一下,谈一谈感受和理想。我的愿望就是希望组织上能给自己一个学习的机会,提高文化知识。后来这个愿望实现了,1951年,我考上了北京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毕业后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

1949年一片繁荣的北京城

李秉训也讲述了当年忙于学习的充实岁月:“那时候我们要求很严格,早上六点半起床学习一个小时,到七点半开始上班,晚上吃了晚饭还要学习到九点钟。每天早晚都要学习。平时总是搞秘书工作,所以领导老教育我们要提高文化,在业余时间,我们就经常去图书馆找书看。那个时候每天都过得很充实,没有浪费一点儿时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