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写日记吗?曾国藩教你如何写日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2
张宏杰在《曾国藩传》一书里,写到了曾国藩写日记的事。

道光二十年,30岁的曾国藩被授予翰林院检讨一职,正式开始了京官生涯。他到北京后,立下了学做“圣人”的远大志向,决心把自己培养成为“内圣外王”的完美之人。

为了学做圣人,他向当时的大儒唐鉴请教如何自我管理,请教读书学习之法。

唐鉴告诉他,最关键的是写日记。这是入圣之基。

于是曾国藩就开始写日记。

曾国藩以前也写日记,但大多是简单的记事,并没有发现日记有多重要。

曾国藩的日记,从道光十九年正月初一开始。他早期日记,和我们大部分人的日记一样,记得不得法,存在很多问题。

1.不能坚持。现存的曾国藩最早的日记,连续记了将近一年。但内容不连贯,时记时停。

2.记成流水账,日记内容不具体,概括敷衍。有时甚至用一句话来概括一天的事。

如道光十九年的几则日记:

正月初二日的日记就两句话:“请客四席。夜写卷一开。”初三日也是如此:“丹阁叔留宿。朱尧阶夜来。”

四月二十七日日记只一句话: “沈明府请吃饭。”五月初九日日记五个字:“住上选叔家。”

这样的日记是敷衍了事,为写而写。

3.在日记中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不能做到。记下要做的事,但没有行动,只是说说而已。

唐鉴也是湖南人,是当时的大学问家,受道光皇帝的器重。曾国藩于是亲自登门拜访唐鉴,并把他的日记拿给唐鉴看。

唐鉴看过之后告诉他,日记不是记流水账,重要的是反省自己,发现和改正自己的不足,提高德行和修养。

唐鉴的提醒和指点,使曾国藩有醍醐灌顶之感。

唐鉴天上都要记几条自省录,来督责、规范自己。即使在路上,或者有什么紧急事务也不打破这个规律。

唐鉴还向他推荐学习大学士倭仁的写日记之法。

曾国藩曾这样描述倭仁的日课: “每日有日课册,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笔之于书。书皆楷字,三月则订一本。自乙未年起,今三十本矣。”

倭仁把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念一失都写出来,三个月订成一个本子。这对曾国藩触动很大。

两位大儒的日记给曾国藩写日记提供了范本,也让他明白了:

要把写日记当成一件大事来做;

要抓住生活中的细节,用细节改变自己的一言一行;

日记中要求的,就一定要做到。

有了正确的指导,曾国藩认识到了写日记的重要性,于是他从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一日开始效仿唐鉴和倭仁认真写日记。

他是怎么写的呢?

1.用工整的蝇头小楷写日记。

这表示对写日记的郑重和诚敬之心。也就是把写日记当成一件大事来抓,认真对待,不马虎敷衍。

2.抓细节,重反省。

把一天中读了什么书,做了什么事,见了什么人,说了什么话,想过了什么,都细细的在头脑中过一遍,然后反省哪件事做的不对,哪些话说的不对。

把这些一一记录下来,深刻反省。

浪费了时间,他在日记中提醒自己;

有虚伪浮夸的毛病,他在日记中警惕自己;

与人不和吵架,他在日记中反省自己;

甚至动了色心,对哪个美女多看了几眼,他也会责备自己。

他在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日的日记中,给自己规定基本的学习日程是:

每天用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记茶余偶谈一则。除此之外,他还每日读《易》,练习作文。

坚持写日记之后,曾国藩的工作、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3.用专门的日记用纸写日记

道光二十九年,曾国藩升为礼部右侍郎,为了督促自己郑重的对待日记,曾国藩托纸店专门印了一份日记用纸,开始写《绵绵穆穆之室日记》。

这段日记体例特别,每日日记分为八栏,分别为“读

书” “静坐”“属文”“作字” “办公”“课子”“对容”“回信”,每日按格填写。

咸丰元年(1851)十一月初二日,他的日记就大致从这几个方面填写:

[读书]:

未刻读《汉书·韩王信传》。申刻读《会典·宗人府》十四页。

[静坐]:

申正在坐曲肱枕坐三刻。

[办公]:

早入内,刑部值日。旋至部。午初到家,灯后清折底。

[课子]:

背经五页,讲鉴三条。

[对客]:

早自暑归拜客三家。未初会二客。

[回信]:

回余菱香信,自写一片。

这有点类似于现在有固定模式的日计划、日清单等时间管理日志。

4.一则日记一二百字。

曾国藩的日记言简意赅,一则大概在一二百字。结构简洁,概括性强,很少拖泥带水,也极少浓墨重彩的

描写。

保持日记记录的性质,重在反省,督促自己,修养身心,提高德行。

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大都带有私密的性质,做了什么错事,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都可在日记中一吐为快。为了保守秘密,不让别人看到,有人使用上锁日记,写后用密码锁起来,别人打不开。

可曾国藩却与众不同,他把自己日记传给他人看。

在京做官时,他把日记拿给朋友、老师看,请他们做点评,提意见。这样做,可监督自己的言行,也可避免自己偷懒。

曾国藩把这个习惯坚持了一生。后来离开北京,创办湘军,在外带兵,就把自己的日记定期抄写,送回老家给兄弟子侄们看。

一是为他们做榜样,二是让他们督促自己。

通过写日记,曾国藩的意志、品质和习惯发生了重大变化。

曾国藩从29岁开始写日记,直到62岁去世的前一天,他仍在坚持写日记。

他的目标是“誓终身不间断也”,做到每天坚持,“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

他把写日记当成一件大事业来做,做的认真踏实,做的从不间断。

他的日记内容广泛庞杂:

家事,国事,事事都写入日记;

修身,悟道,读书,都是他书写的内容;

写字,品文,梦境,也都及时记下来。

日记成了他时间的印记,是他30余年日子的记录,也是他意志、道德、品行的极好记录。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他出现了中风的征兆,多次在日记中写到,但他仍在不停的读书、思考,反省自己。

他在去世前三天的日记,这样写道:

“余精神散漫已久,凡遇应了结之件,久不能完,应收拾之件,久不能检,如败叶满山,全无归宿。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报。”

一生建功立业,读书不辍,在立功、立德、立言方面达到“三不朽”高度的人,却愧责自己拖拉散漫,学业无成,缺乏德行。这种深刻的反省,着实让人敬佩。

曾国藩的日记,不仅是日常言行思想的记录,也是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养成录,是个人道德修养集成录。

无论是在做人做事,还是修养身心方面,都对后人起着重要的垂范作用

曾国藩是清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的创立人。他在立功、立德、立言方面,达到了“三不朽”的高度,被后世誉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这些闪闪发光的殊荣和赞誉,是与他长期坚持写日记、深刻的反省是分不开的。

他在给弟弟的信里面是这样规划的:“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