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对孩子不吼不叫:平静的父母更能得到尊重与信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0

我们常能看到,一家三口吃饭的时候,孩子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大声哭起来,嘴里还有食物。这是很危险的一件事,但大人还要呵斥孩子,有时候还会动手打他。这种时候,我总是特别急切地想分享《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

很多父母都觉得,火上来了以后压抑不住,必须得吼一声。

我看了很多亲子教育的书之后,得出一个自己的结论,孩子在青春期通常会面临两个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 成瘾 ,青春期的孩子特别容易有成瘾性人格,比如抽烟、赌博、吸毒、打 游戏 停不下来;

第二个问题是 孩子叛逆 ,摔门、大喊大叫,做一些过激的事。

成瘾性人格大多来自和父亲的关系不好,叛逆的情绪来自和母亲的关系不好 。父亲如果对孩子的关爱不够,或者说父亲特别凶、不讲理,孩子就很有可能有成瘾性人格;母亲太容易焦虑,特别喜欢大喊大叫,孩子就会变暴躁、情绪不稳定。我特别急切地希望大家能够看到这本书,就是怎样用不吼不叫的方法来跟孩子沟通。

《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开篇首先带来的是 理解 。作者曾在纽约和加利福尼亚的多个医院工作过,参与过多个精神 健康 项目。她讲到自己大吼大叫时,也很震惊:自己作为一个护士和 育儿 专家,居然也这样。但是,她慢慢地发现自责或者是自卑于事无补。所以,她提倡 从错误中学习。

关于吼叫,“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存在着吼叫的问题 。如果你没有的话,你可以观察一下你身边的朋友,一定会有大吼大叫的问题。

吼叫也是有用的 ,比如,孩子过马路没有看到一辆 汽车 ,这时候,你要喊一声:“小心!”孩子在喂更小的小孩儿吃糖豆,万一卡住气管就非常危险了,要大喊:“不要动!” 当孩子面临着危险或者处于紧急关头时,父母的吼叫是能够给孩子带来安全的,那是必须和该吼的时候,因为你能救命。

除了这种情况外,其他的吼叫未必是必要的。

一定要不自责、不羞愧。 做过的事就是做过了,承认自己做错了就好了,告诉自己下次会努力做得更好,深深的自责和羞愧会导致一个人没有动力去改进。 要懂得接纳自己,不要苛责身边的人,尤其是孩子


吼叫通常都有一个外部触发器 ,比如:有的人一回到家看到孩子的玩具乱糟糟的,就急了;有的人看到自己的配偶把内衣随便扔,家里乱糟糟的,就急了。我见过有的家长,触发器是孩子的哼唧。只要孩子一哼唧,妈妈立刻就急了,吼孩子:“给我好好说话!”孩子立刻就好好说话了。但实际上,她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会哼哼唧唧的。

家长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外部触发器是什么,并且针对这些触发器做一些相应的功课,才能够慢慢地远离遇到某一个场景就抓狂的情况。

先找到你的 情感 触发器,知道接下来你要做的事是什么。

很多人在碰触到触发器后会直接吼叫,是因为他直接掉进了第二步,即不断升级的想法。

比如,当你看到孩子的玩具乱糟糟时,就立刻会想:为什么总是我来收拾玩具?!接着想:除了我之外,谁对这个家都不操心!觉得自己特别委屈、特别痛苦,继续想“我怎么嫁给这么一个人”,最后把孩子叫来骂一顿。

这是你给自己增加了很多烦恼,你让自己的想法不断升级。最后,让自己对整个人生的不如意,借由这么一个触发器,全部迸发出来了。

又如,家里人把内衣乱扔,把家里弄得乱糟糟的,你会立刻想到他们对这个家不负责任,他们根本不爱这个家。说不定他们根本就不想回这个家,能不过就不过了。从地上扔了一件内衣,最后直接上升到干脆别过日子了。

因此,要小心。

怎样改变自己的想法不断升级的习惯? 学会把自己的发飙过程慢慢地记录下来。记录和跟踪是一个有效减少吼叫的方法 。通过记录大吼大叫的内部触发器、外部触发器与孩子无关的触发器和随时增加新发现的状况来觉知自己。

当你一次一次地记录自己发飙的过程的时候,你发飙的次数就会越来越少。

我们首先得知道 自爱 。大量的吼叫发生在那些 离异的父母 身上,因为离异的父母更孤单、更无助,没有人帮他们。一个人扛着整个家庭的责任,压力大到某种情况之下时,他难免会喊一声。

有的父母会缺乏睡眠,尤其是家里有两个孩子,小的那个晚上睡觉本来就很费劲儿,还要喂他吃奶,大的那个还不听话。 当一个人缺乏睡眠的时候,是很容易脾气急躁的

还有就是 有人感觉没有自己的时间,一切都被这个家庭占据了 。要照顾孩子、照顾老人,要养车、挣钱等,什么时间是我自己的时间?一旦想到这个问题,人们就难以抑制内心的痛苦。

《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一书没有去责怪这些喜欢发飙的父母,没有去责怪这些大吼大叫的爸妈。这本书首先表示理解,让我们知道每个人其实真的都不容易。

当你能够了解、观察和接受自己的时候,才给我们后面的改变带来一些机会

如果不去了解、观察、记录、改变,你就做不到最后的那一步。

书里有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无论是否看见自己,你的孩子始终在观察你 。”也就是说,永远有一个摄像机在拍着你,把你的一言一行记录下来,这听起来很吓人,实际上孩子就是这么做的。

有时候,孩子跟你描述的他眼中的那个你,会让你觉得特别吃惊。

我们有时候真的习惯了自己在家里所扮演的形象, 根本没留意自己在孩子眼中是什么样子,但孩子观察事情的能力比大人要强很多倍。

孩子记录得比我们准确得多,孩子就是我们的监视器。 父母的一言一行在孩子那儿的反应是被准确地拍下来的,然后被记住,还会被经常回放。

父母的言行在家里的影响是如此重大。

如果父母经常用大吼大叫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孩子就容易 注意力不集中,学习遇到障碍,学习成绩差。长大了以后容易焦虑,还容易叛逆。

大吼大叫几乎无助于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当父母朝孩子大喊大叫的时候,其实孩子根本听不懂他在说什么。

想一想我们小时候被父母吼叫的样子。我们会发现:父母发怒的那一刻,他们的智商是零,孩子的智商也一样是零。孩子彻底呆掉了,脑子里想的唯一的问题就是“ 会不会打我”“今天很糟糕”


比如,爸爸妈妈的父母吼他们,代代相传,爸爸妈妈很自然地就会朝孩子吼叫。

樊登读书的一个书童告诉我,他小时候觉得他妈妈老吼他。他说自己长大了肯定不吼别人,结果当他有了弟弟以后,他就经常吼弟弟。

一天中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已经很大了,你把这些怨气发在谁身上,你会觉得安全?所以, 找到一个弱者(孩子)来欺负他 ,冲他大喊大叫。

孔夫子说颜回这个人有两个好处,叫“不迁怒,不贰过”。

“不迁怒,不贰过”是美德,一个人要能够控制自己的怒气,知道迁怒别人只会引起踢猫效应:老板骂主管,主管骂下边的员工,下面的员工回家骂老婆,老婆很生气就骂邮差,邮差出门就踢了猫。猫挠了一个人,挠的人就是早上骂人的老板。

如果每个人都在冲别人不断地发泄怨气,恶性循环就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当一个家庭里的吼叫和愤怒变得不可遏制的时候,就会酿成悲剧。

有的妈妈以为孩子能考98分,结果孩子考了89分,妈妈就动手把孩子打伤了。还有一个小女孩很小的时候,只是因为不好好吃饭,就被妈妈拿热水烫了。

一个妈妈的愤怒情绪失控的时候,她真的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我亲眼见过很多孩子因为不好好吃饭而被父母揍哭。我们当然知道吃饭的时候孩子哭不但影响他的消化,而且如果食物卡住气管会非常危险,但是就有很多父母在这个时候控制不了自己。

有的父母自己的 身体有问题, 健康 有问题,精力跟不上,也容易烦躁、发脾气。 有时候,解决大吼大叫首先要让自己过上 健康 的生活。很多爷爷奶奶带孩子容易大吼大叫,其实就是因为他们的精力不够了,跟不上孩子的节奏,只能用喊叫的方法来控制孩子。这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

当看到孩子做了错事以后,父母的内心会产生极度的羞愧。 这种羞愧会形成一种力量,似乎吼出来,就不再那么羞愧了。这也是一种父母转移自身压力的方式,但是,让孩子来承受这种压力是不公平的。

想解决吼叫,要先学会戴上气质的眼镜。

我们每个人天生是不一样的,人有不同的气质。有的小孩儿被别人一抱,他就高兴;有的小孩儿无论怎么抱,他都没反应。小孩儿刚出生的时候,护士就发现有的小孩儿哭起来撕心裂肺,小脸涨得通红,这就属于外向型。有的小孩儿哭得很小声,总是不太出声,这属于内向型。

气质的正常范畴是非常宽泛的。很多父母跟孩子之间产生矛盾,其实是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气质有很大的差别。

气质被作者分成了九个维度。

我记得嘟嘟小时候相当敏感。为了防止小孩儿磕到头,我家会在床角、桌角放软垫。有一天,床角和桌角的软垫调了一个位置,一岁多的小孩儿嘟嘟不但发现了,还非得恢复原来的样子。那种秩序感的强烈程度,如果打分的话,我给他打满分——五分。

有的小孩儿总爱跑,活动量很大,有的小孩儿喜欢坐着,这叫活动量的不同。

这没有好和坏、对和错,不是一定要专注才会成功。有的人好奇心很强,说不定能成为一个很好的商人。

这九个维度决定着人与人的差别。

书里有一个有意思的测评表,可以通过这九组问题给孩子打分,分别是一分到五分。

通过给孩子打分,看看你的孩子到底是处在高敏感度还是低敏感度,是活动量大还是活动量小……做完这个测试以后,再给自己打分,你就能够看到你们家的很多矛盾是怎样产生的了。比如说,我是一个对秩序感不太讲究的人,我们家里乱一点儿我能接受。我儿子就是一个对秩序感要求比较高的人,他就希望一些东西都放得整整齐齐的。

这时候,两个人之间会产生不同。有的人敏感度不高,有的父母说:“我没凶他,我就跟他简单地说了两句。我没有发脾气,他怎么吓成那样?”这说明,孩子的敏感度比父母的高。

戴上这个气质的眼镜以后,父母会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不再看到一个孩子的表现,就把它上升到听话还是不听话、乖不乖、好带还是不好带。不上升到这个层面,而是知道了这是孩子的什么气质。因为 不同的气质,他有不同的样子。

由于气质不同,引发权力斗争怎么办?有一个原则是 父母要成为那个定基调的人 。父母定了基调之后,要让孩子知道他是有弹性空间的。 弹性空间 是可以遵从孩子的一些气质的。

比如说,你想让他去洗澡,他想再玩一会儿。给他两个选择,要么现在去洗澡,要么玩15分钟后去洗澡。他选一下,说玩15分钟再去,这就叫“弹性”。 当你给出弹性的时候,孩子跟你不会有权力的争夺,而且你永远都知道是你说了算。

我们跟孩子之间永远不是敌我矛盾,也不是要进行权力争夺的关系,而是要相互尊重对方气质的关系。

下一篇文章教大家,如何可以戒掉对孩子大吼大叫的恶习,这个一定要改掉!因为你做的一切,孩子都看在眼里,他们很可能会模仿和接收到错误的信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