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排水系统非常科学,北京紫禁城历经六百年风雨,一次都没被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8
拥有六百年历史的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皇帝的宅地紫禁城,这里在六百年的岁月里发生了许多故事,这座皇家禁地也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故宫历经六百年风风雨雨,但是却一直没有遭遇或洪涝灾害,这个时常发生火灾等有天壤之别,所以故宫的水利设施大有玄妙,古人的用智慧修建的水利工程不但有效防止故宫在雨季出现水患,而且这个神秘的水利工程对皇宫的饮水系统也做了特殊的涉及,保证了帝国的君主也可以喝上优良水质的泉水。 紫禁城面积有70多万平方米,这座皇家城池有一条1200米的人工河流蜿蜒流淌。这条皇宫内的河流名叫内金水河,来自北京西北的玉泉山是内金水河水从西北的角楼引入紫禁城,是紫禁城的护城河。河水从城下涵洞流入,水流随着紫禁城的西边城墙往南流去,在武英殿东流而出,经过东南角楼与紫禁城外金水河汇集起来。 皇宫内金水河还对于紫禁城御花园的千株松柏有灌溉的作用,是调节紫禁城空气和消防的好帮手。夏季雨季时内金水河有是皇宫内中雨水排出的好去处。金水河连接外金水河,并连接着皇城内后海太平湖等「 ”蓄水池”,雨季皇宫内的雨水都排入到这些湖中。 据后世历史研究,北京故宫中雨水排泄管道,建筑故宫的蒯祥在对故宫进行全面规划时对紫禁城整体的下水系统进行了周密的设计。随着现在蒯祥当初的设计图已看不到,可从故宫现存的沟渠管道、排水干道、支道、宽度、深度设计可以看出当时蒯祥的这一套古代排水系统是非常科学的。 明清六百年每当遇有暴雨时,紫禁城内各宫殿殿、庭院的雨水能循着当年蒯祥设计排水系统进入到紫禁城中的内金水河,最终能流出紫禁城城汇入外金水河,而外金水河西出能到达上述的「 ”蓄水池”,而东出则达于通县京杭运河,这样能确保紫禁城宫中数百年来无积水之患。 明代最初修建紫禁城开凿的紫禁城护城河宽52米、深6米、长3.8公里,不但增加了皇宫防御功能,而且还具备排水干渠和调蓄水库的两重功能。紫禁城护城河的蓄水量可达118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小水库。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的紫禁城,护城河的蓄水能力起着关键作用。即使紫禁城内出现罕见的大暴雨,同时城外洪水围城,紫禁城护城河水无法排出城外,紫禁城内水全部流入护城河内,也只会太少护城河水位1米左右。 故宫前朝区域的三大殿由于是朝廷重地,是故宫内最威严的建筑,紫禁城修建者为了让紫禁城前三点不被淹没,抬高三大殿台基,并在三重台基上设1142个龙头排水孔,在雨季这些排水孔可瞬间把三大殿台面上的雨水排尽,而这些排水孔同时排水时还能出现「 ”千龙吐水”的景观。 历史对于紫禁城免遭水患有许多详细记载,如据《明英宗实录》记载: 《明神宗实录》记载万历大雨: 虽然这些大雨如注,北京城被水淹,但是皇帝居住的紫禁城安然无恙。 紫禁城的饮水 除了紫禁城的排水问题,紫禁城在设计之初还考虑到宫内上万人的饮水问题,故宫内除了帝后等高级别人员的饮水直接是泉水外,其余近万人生活用水完全依赖故宫内凿井取天然地下水。 故宫紫禁城建成后据统计房屋约上万间(俗称9999间房),明清两代王朝五百余年生活在紫禁城的人,每个时期至少也有近万人。这些人饮水在紫禁城建设之初就被古人想到了,当时帝国元首的皇帝皇后及皇太后等任的饮水是每日太监从北京西郊的玉泉山用车运入紫禁城的,而其余近万人上到皇帝妃嫔下到太监宫女,喝水都是喝各宫廷院落中的水井的井水。 紫禁城除了前朝的三大殿不设一井外,内廷东西宫殿群,每个宫殿院落都至少打了2口或3口井。保卫皇宫的御林军军等住所打下水井更密(主要是为了发生火灾时御林军可以马上提水救火),这些水井设置十分合理,完全符合需求。 皇宫水井不同于民间水井,对于水井都会进行装饰,盖小型盝顶井亭建筑,这种水井亭成为皇宫禁苑内特殊的建筑,亭子用皇宫彩画,显示小巧玲珑,是十分别致的皇宫小品建筑。 正是因为古人的六百年的智慧,设计成一套科学的排水系统,使得紫禁城六百年来免遭水患。 文:知越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