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西村:古驿道上的传奇记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3-19
自古以来,我国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驿道和驿站。唐朝时期,邮驿系统逐渐完善,由军用转向民用,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唐朝武德五年(622年),朝廷在南安故郡设立丰州,州治位于今南安丰州,下辖南安、莆田、龙溪三县。久视元年(700年),又在今泉州鲤城设立武荣州,管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四县。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名为泉州,隶属于闽州都督府,泉州的建制自此开始。虽然泉州唐代驿道的史料已佚失,但可以推断,当时的泉州、南安、莆田、龙溪(大致范围在今漳州市)等地之间必有驿道和驿站的存在。
到了宋朝,驿道成为民众出行的首选。《名胜志》记载:“(泉州)宋自西北取剑州,路出城西义成门,至南安汰口驿、永春桃源驿、德化龙浔驿、上壅驿,抵尤溪县,迤逦经西芹至延平,避福州大义江之险,后废。宋清源驿,洛阳未桥时,路出城北朝天门,由白虹山左至仙游以达福州,后亦废……”在洛阳桥还未建成前,这是泉州通往省城的两条要道。鲜为人知的是,宋元时期,南安通往安溪的群山间,也有一条古驿道。这条驿道一端连接着安溪感德西溪两岸的村落,另一端连接着九日山附近的古渡头,整条驿道沿着河流蜿蜒,被称为“河道丝路”。南安仑苍镇蔡西村古官道(海丝古驿道)位于这条古道的中段,当地仍保留着一些青石古道。
蔡西人黄秀聪对古驿道的历史了如指掌,他向我们介绍:“宋元时期,泉州‘涨海声中万国商’,海丝经济繁荣。西溪因此成为重要的货运河道。据说,古时德化瓷器翻山越岭运至安溪,几乎垄断了西溪的货船。安溪的茶商在雇不到船的情况下,只好采用人挑马驮的方式,经芸林到蔡西草田,转内寮过白珩,经庵山关隘,穿过莲塘,或在美林(旧称马林)租马,后抵达丰州,将货物卖给牙行后返回。人来人往,日复一日,形成了后来繁华的内寮古驿道。”
令人称奇的是,蔡西古驿道的关隘口——庵山,实乃一块风水宝地,人称“天子穴”,充满了传奇色彩。南宋闽冲郡王赵若和逃出崖山海战,繁衍至今的浦西黄氏之六世祖黄均诚在此开基,人文鼎盛,出文武进士,庵山六世祖黄世美更得乾隆皇帝“皇恩三锡”,世代流传“天子穴”传说。
近年来,蔡西庵山黄氏发现了保存至今257年的线装手抄族谱,又掀开了一段惊人历史。该古族谱修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为庵山黄氏六世祖黄世美(乾隆御赐“皇恩三锡”)于六十大寿之年组织修缮的。其开篇序言抄录了浦西黄氏二世祖黄国栋的泣血书,记录了浦西黄氏保王存赵的史实。原来庵山黄氏始祖黄均诚为浦西黄氏六世祖。
浦西黄氏一世祖黄天从为南宋驸马、殿前司都指挥使,为禁军首帅;一世祖妈赵贞淑封号温淑公主(一品夫人)。二世祖黄国栋(宋理宗赵昀赐名,宋理宗外甥,进士)娶宋末帝昺胞姐赵光懿公主(一品夫人),与文天祥是太学同窗,过从甚密,时为唱和。文丞相称黄天从为“瑞伯”,曾为其著作和族谱作序。
在宋室风雨飘摇之际,黄国栋与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许达甫、苏刘义等同仇敌忾,协力抗击元兵的南侵。由于积弱难返,宋室气数已尽,虽有诸志士力挺,仍无力回天。由于屡战屡败,节节南移,宋主赵昰死于海上,文天祥、张世杰等亦相继被捕或战死,但黄国栋抗敌的心志却丝毫未有动摇。崖山一役,陆秀夫背幼主赵昺蹈海身亡,张世杰殉难。赵家王朝已告灭亡。
黄国栋心犹不息,夺得是十六艘战船保护赵家遗孤、闽冲郡王赵若和欲杀回福州重整旗鼓。不料,天不从人愿,路遇飓风沉船十二艘,余四船赵王、黄国栋父子俱在,途经漳州海面时,船失去控制无法前行,只好弃船上岸,赵若和亦改姓黄名国柱,当黄天从第三子,随黄国栋在龙海落籍,躲藏于大山环抱的浦西,先后建了浦西城堡(黄)、诒安堡(黄)及赵家堡(赵),三堡一脉相连,后二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浦西黄氏有元一朝,担负着“反元复宋”的使命,几次举兵未能成功。
传至第六世黄均诚开来庵山,庵山黄氏一世祖妈亦为闽冲郡王赵若和裔孙。这样庵山有了南宋皇亲后裔世代繁衍。庵山盛传天子穴传说本为传奇,然庵山黄氏古族谱的发现,又使得天子穴传说有了某种历史合理性。这样蔡西古驿道多了一份神秘而厚重的历史色彩。
蔡西寮洋宫(也称寮洋宫灵应堂)坐落于蔡西村境内寮洋山之巅。寮洋山地势雄奇,云藏丘壑,霞飞峰岳,整座山宛如一头巨狮仰首啸天,山上树影婆娑,寒泉漱石,与何洋寮、狮崎寨并称为“三狮”山脉。相传古代堪舆学家曾断言:“三狮相随走,龙船把水口。风水做那着(闽南话,意为‘正确’),纱帽九十九。”穿过庄严的“寮洋圣地”山门,再顺着路亭拾级而上,渐至山巅,扑入眼帘的是一座檐牙高啄、耸翠流丹的宫殿,其造型雄伟古朴,令人感受到一种威严的力量。宫前左右建有凉亭,大门前设有拜亭。拜亭内耸立着两对辉绿岩透雕龙柱,龙身蜿蜒盘绕,似欲腾空。整座拜亭飞檐翘脊,雕甍画栋,亭上脊梁最中间还堆剪着两位跨龙武士与龙首宝葫芦,煞是惊艳。枋梁之中嵌有一块鎏金匾额“灵应堂古地”,古色古香。
一进大殿,举目便见金碧辉煌的神龛内并排端坐着三位王爷,皆为黑面造型,不怒自威。据介绍,寮洋宫内主祀的这三位王爷分别为孙王爷、佘王爷和池王爷。神龛前有柱产:“灵察阳间善恶,应别阴府是非。”大殿内还有“恩披广宇,化后神明妙相庄严;义结金兰,御前巡狩威灵显赫”、“三圣威灵开玉境;千秋道义护金瓯”等柱联,默默讲述着三位王爷的传奇事迹。后殿敬奉着夫人妈塑像,凤冠霞帔,光彩照人,整座宫宇洋溢着一股浓厚的闽南味。在大殿左右墙上各有一块寮洋宫重修碑记,据载,寮洋宫始建于明末,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
据寮洋宫管委会秘书长陈泉敏介绍,池王爷姓池名然,字逢春,应天府(南京)人,生于明朝万历年间。相传,池然武进士出身,为人忠贞耿介,居官清正,后来钦命授予漳州道台之职。赴任途中,他在同安马巷(现为翔安马巷)以东七公里处之小盈岭上,偶遇二位玄衣人。三人一路交谈,池然才知道原来这两人是行瘟使者,奉了瘟癀昊天大帝之旨,正欲往漳州府撒播瘟药,裁灭人口。池然大吃一惊,当即决定以一已之身代替漳郡万千生灵受难。他用酒把行瘟使者灌醉后,取其瘟药一口服下,瞬间毒发身亡,满脸发黑,羽化身为神被奉祀于马巷元威殿。玉帝听闻此事后,感其仁德,敕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