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民主生活会剖析对照检查材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0
脱贫攻坚民主生活会剖析对照检查材料

【脱贫攻坚民主生活会剖析对照检查材料1】 2017年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化之年,也是承上启下、全面突破的关键一年。为此,我们在开展全州贫困退出自查自验和省级检查验收工作的同时,对全州2017年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的困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发现了一些值得关注和重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非贫困村与贫困村的工作推进不平衡。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加之财力有限,各县在短时间内集中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集中投放到贫困村,形成集聚效应,一些社会资金项目也纷纷落地贫困村,这给当地群众带去了重大利好。但是,这在客观上压缩了其他非贫困村获得资源的空间,非贫困村成为了各类投资的死角,政府资金和行业部门的资源相对去得较少,有的甚至基本没有,加之社会资金也去的少,这部分村自身又没有资金投入,导致部分非贫困村的脱贫工作发展不够平衡。

二、到人到户扶持政策依然有死角。一是部分困难群众子女条件比较好,但又没有实际履行赡养义务,这些老人有的没有被评为贫困户,有的也因此享受不到低保政策,形成事实上的贫困。二是现有医保政策难以覆盖所有病种,一些患慢性病的人群既不是政策规定的慢性病种,也没有住院治疗,相关医保政策都享受不了,医疗实际负担仍然较重。三是贫困群众技能普遍缺乏,多数群众无技术,外出务工靠下苦力、收入低,参加培训又担心失去挣钱机会。

三、贫困地区持续增收的产业短期内难以发挥作用。一是由于扶贫产业基础薄弱,加之受市场、资金、技术、人才的多重影响,产业要做大做强还比较困难,因此带动性不够。二是一些产业是脱贫攻坚以来才发展起来的,短期内很难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对贫困群众的增收带来影响,而真正能使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产业还比较少。三是一些产业的利益连接存在风险。由于一些项目没有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即使实现了所谓的短期分红,但这是建立在大量政府补贴基础上的,一旦遇到市场风险,其资金风险、社会风险、法律和道德风险都难以预估。

四、少数贫困群众“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不同程度存在。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社会、媒体也持续关注脱贫攻坚工作,贫困群众在享受到阳光雨露的同时,少数贫困群众产生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个别贫困家庭期望在这轮脱贫攻坚中什么问题都能解决,尤其是希望一些长期积淀下来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能力素质提升等问题能够在短时间内均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五、扶贫帮困的实效性难以突显。一是行业部门各自为战,相互之间缺少沟通协调,缺乏主动意识和责任担当,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行业扶贫整合效应难以显现,扶贫效果不能实现最大化。二是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参差不齐,部分工作队缺乏“钉钉子”的精神,制定的帮扶措施长期停在纸上难以落实,没有能够在立足村情和贫困户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基层组织建设、项目扶持、技术援助、人员培训等开发式扶贫活动。三是社会扶贫参与度较低。部分民营企业、个体工商业主的社会责任感不强,对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发展产业兴趣不浓,有的把参与公益事业当做扶贫行动,缺乏对贫困户发展经济的'针对性扶持。

脱贫攻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是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因此,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勇于担当、主动作为,针对当前脱贫攻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全面统筹整合政策、社会、人力等各方资源,进一步凝聚共识、厘清思路、锁定目标,强化责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重视政策研究。深入开展脱贫攻坚苗头倾向性问题和前瞻性战略问题的调查研究,紧盯薄弱环节,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加强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扶贫政策的研究,不断完善细化政策举措,密切关注省委省政府对摘帽贫困县、退出贫困村和脱贫户继续享受教育、医疗、培训等相关后期扶持政策;对预脱贫贫困户中的贫困残疾人、贫困老年人、贫困单亲家庭等特困群体的支持帮扶政策和大病、慢性病、地方病针对性扶持政策及金融扶贫贷款贴息等政策调整动向,主动谋划对接,提出政策建议,积极争取扶贫开发创新试点项目支持,制定完善正向激励政策,将一些帮扶政策与贫困群众参与情况、脱贫成效相挂钩,激发内生动力,减少“等靠要”,更好地为脱贫攻坚创造良好外部条件。同时,积极加强内部政策研究,研究项目申报审批新方式和直接帮扶到户到人新机制,在加强项目资金投向和跟踪监管的基础上,破解项目程序繁杂、推进实施缓慢等问题,深入提出更多更有针对性的攻坚举措,为快速推进脱贫攻坚创造条件。

(二)分类精准施策。聚焦脱贫致富的瓶颈制约,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措施,解决关键问题,要从各乡(镇)村、户实际出发,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原则,针对贫困村户不同情况,确定扶贫项目,精准施策、精准发力。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牧区发展条件。对于通过努力可以改善发展条件的贫困村,大力实施产业发展项目,充分整合、利用扶贫和各类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向民生项目建设,重点解决道路、水利、电力、产业等发展问题,提升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帮助贫困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二是加强产业扶持,促进农民增收。把产业扶持作为群众脱贫的主要措施,采取政府主导、政策引导、社会参与、群众自主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挖掘、盘活贫困地区的各类资源,积极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结合贫困村户自然条件,将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坚持近中远期结合,因地制宜实施产业帮扶,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广、比较优势显、产品附加值高、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特色优势产业,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受益度和组织化程度,让贫困户通过自身勤奋劳动脱贫致富,真正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持续受益。三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培训项目,结合贫困农牧民需求,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着力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强化社会保障,用活政策兜底。实施民政救助兜底扶贫,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应全部纳入低保,实现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无缝对接,还要逐步提高低保、五保、残疾人保障和救济水平,切实保障这部分人员稳定脱贫。

(三)做好基础工作。一是在对象识别管理方面,要继续扎实开展“回头看”,全面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摸准核实贫困对象信息,把应进未进和返贫的人口纳进来,把应退未退和非贫困人口退出去,实现有进有出、规范有序,切实提高识别质量和精准度。同时,继续加快精准扶贫信息平台建设,实现行业部门信息互联共享、精准对接。二是在驻村帮扶方面,进一步落实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让他们既有干头又有盼头,既有责任也有荣誉,切实发挥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精准扶贫生力军、催化剂作用。三是在补齐行业短板方面,对照脱贫标准逐村逐户开展摸排核查,摸准实情,建立台账,清单管理,缺什么、补什么,充分抓住脱贫攻坚政策机遇,切实改善贫困地区民生条件,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四是在巩固脱贫成效方面。深入挖掘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好做法、好经验,总结提炼可推广可复制的典型案例,坚持边总结、边完善,把典型经验转化形成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强化推广运用,巩固扩大脱贫成效。

  【脱贫攻坚民主生活会剖析对照检查材料2】 近年来,达川区严格按照中央、省、市关于扶贫工作的相关要求,在补好脱贫攻坚这块短板上狠下功夫、强化力度,各项工作推进有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还存在很多问题及困难亟待解决。

存在的问题

达川区尽管在扶贫攻坚做了大量工作,实现了扶贫攻坚的良好开局,但受自然、地理、历史及自身财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扶贫攻坚工作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脱贫难”与“返贫易”矛盾突出。

全区9.6万贫困人口多分布在地域偏远、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发的西部山区,无论是就地减贫还是搬迁脱贫,难度都非常大。现已初步脱贫的人口中,农民增收基本靠外出务工,抵御风险能力脆弱,就学就医支出占比大,脱贫后极易再次返贫。

(二)自主发展“难”与在家劳动力“少”矛盾突出。

大部分贫困群众是文盲或小学文化,文化程度低,自身素质不高,接受新知识、新信息能力较弱,劳动技能单一,只能进行传统的生产方式,创新创业发展能力较差。加之农村常住人口大多是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几乎无自我发展能力,扶贫措施缺少劳动力有效支撑。

(三)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同步发展矛盾突出。

按照扶贫资金使用的政策和制度,项目和资金重点用于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由于近70%的贫困户不全在贫困村,整村脱贫等专项政策难以覆盖,加之结对帮扶力量不足,造成了这部分贫困户所享受的扶持政策相对较少,难以如期脱贫,影响了政策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四)规划落实与群众意愿不一致矛盾突出。

受自然、区位、基础条件等因素影响,我区部分村社贫困面貌突出,致使这些贫困人口生存环境恶劣。按照统一规划这些贫困村应实施扶贫搬迁,但是部分村民不愿意离开土生土长的地方,不按受易地安置,导致规划落实难度大。

建议及对策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宣传

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的宣传学习,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决定》,强化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二)狠抓“六个一批”脱贫攻坚计划。

按照“六个一批”,对全区的贫困户进行分类帮扶,制定帮扶计划,围绕重点解决“看病难、生活难、教育难”问题,全面落实十大民生救助制度,加快实施“九大民生工程”和“十件民生实事”,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通过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人口,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减少或减免贫困户缴费额度,探索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的重大疾病救助体系,进一步提高报销比例和保障水平,逐步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突出问题。同时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资助补助政策,确保不因贫失学,阻止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

(三)扎实开展几大扶贫专项行动。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围绕“区乡镇一小时经济圈”建设,打好以交通建设为重点的基础扶贫攻坚战,加快推进通乡油路、通村硬化路、渡改桥工程建设,全面实现社道硬化,所有新村聚居点通硬化路。二是以贫困村为单位,采取建设集中供水工程、打井和引山泉等模式,分年度整村整片解决贫困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提高贫困村集中供水率、供水保障率、水质合格率等指标,到2020年,彻底解决142个贫困村4万余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三是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重点解决贫困村供电设施落后、供电能力不足的问题,尽快实现贫困地区农村电网改造覆盖面达100%。四是深入推进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和“宽带乡村”等工程,推动实现贫困村广电网、互联网全覆盖。

2、加快产业发展。一是大力实施农业“5+5”工程,着力推动三大片区产业发展。西部片区,建立优质水果苗圃300余亩,辐射带动西部23个乡镇56个贫困村发展优质水果形成“万亩十里”柑桔产业带;在28个贫困村发展青花椒1.5万亩、茶叶5000亩。南部片区,在11个乡镇的17个贫困村发展蔬菜产业2万亩;发展乌梅2.1万亩;东部片区,建立安仁柚育苗基地400亩,辐射带动东部20个贫困村发展安仁柚1.6万亩。二是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突破口,加快培育贫困村“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产业,确保每个贫困村形成一个支柱特色产业。三是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抓手,在贫困乡村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支持电商企业发展农村网点,利用电商扶贫。

3、加快新村建设。按照“建成一片新村、实现一村脱贫、带动整村致富”的要求,整合使用好危房改造、灾损农房恢复重建等资金,优先建设新村聚居点,切实解决无房户、危房户、困难户住房问题。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地质灾害避让搬迁、生态移民等政策,开展避灾移民搬迁和易地扶贫搬迁,帮助贫困群众“挪穷窝”,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

4、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以及“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活动,促进信用体系建设与扶贫小额信贷有效结合,切实发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提升贫困地区农户信用等级,降低金融机构支农成本和风险、增加农村经济活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广泛开展“信用户”创建活动,积极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开展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和综合排名发布工作,打造信用高地,开成资金洼池,不断增强良好信用环境对金融资源的吸引力。

(四)进一步抓好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加强督促检查,充分发挥驻村工作组和第一书记作用,对驻村工作组、第一书记履职不力,工作不在状态的要坚决及时调换,并严追相关人员责任,确保驻村帮扶工作取得实效。

(五)加大资金筹措力度。

1、加强财政资金的整合。依托扶贫项目规划,重点整合专项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危房改造、生态移民、因灾倒房、饮水安全等各类项目资金,达到“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效果。

2、充分发挥扶贫专项基金的作用。利用为每个乡镇安排财政资金20万元的“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引导和带动更多金融资源对精准扶贫的持续稳定投入。

3、分类开展金融申贷。加强对接汇报,积极做好东部和南部易地搬迁扶贫资金的申贷工作。对道路、水渠等基础设施类项目,努力争取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来解决;对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如学校、医院等社会公益类项目,考虑通过融资租赁、保险直投等方式获得资金支持;对创业类或产业带动扶贫,引导其利用扶贫小额信贷、土地流转受益保证贷款等金融工具获得支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