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庄村的社会进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8

文教科技 上庄村历来教育发达,在方圆百里有“文化村”之称。清末民初先后办私塾多处,共培养出十几位师范、高小生,多数走上了革命道路。
建国初,村设小学,并逐步改善了办学条件,教育不断发展,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至今已输送出研究生多名,大学、大专生51名,中专生45名。
1990年后, 村先后投资150多万元,建起了村文化大院,1992年文化大院被泰安市评为“市级文化大院”。村里组织了民间艺术队、舞蹈队,自1998年连续参加市春节文艺会演并获奖。
人民生活 建国前,村民大多“半年糠菜半年粮”,年人均粮食不足80公斤,人均收入不足40元。 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人均收入达260余元。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收入不断增加。2000年人均收入达3650元。全村现拥有各类机动车440多辆,程控电话100多部,彩电450多台。
村庄建设 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村民住房多数为石木结构,且参差不齐,人均居住面积不足5平方米,有的贫困户只好住“团瓤”(秫杆做墙的草棚子) 。建国后,逐步建成“一溜堂屋五大间,东南大门西南栏”的四合院。近年来,按照上级部署,上庄村被确定为小康村建设试点村。2000年以来,村已规划建设了小康楼房20余幢。先后硬化了道路2条,并在村北蒙馆路两侧规划建设了商品街,共投资400多万元,建楼房20余幢,并实现水、电、路三通。
集体福利 改革开放以来?迕窀@?鸩教岣摺?0年代村民用上了自来水,幼儿免费入园,小学免交学杂费,村建筑队对职工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村卫生室达到了标准化,镇卫生院还在村内设立了分院,村设有骨科专科门诊1处,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急诊”。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